文言文课堂有效质疑的三个“基点”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chende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一精辟论述充分说明了课堂有效质疑的重要性。然而,对于传统文言文课堂质疑而言,并非尽如上述所言“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而是出现了一连串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上课伊始,教师对学生虽然频频发问,但是,因为预设的问题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整体学情、逻辑思维特点等诸多方面,而使质疑释疑流于形式,不仅收不到预期的质疑效果,反而使很多学生敷衍了事,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疑不思,只是一味地简单应付。例如有些教师常常以“《三峡》的作者是谁”、“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作者的代表作是什么”等方式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只是照本宣科,一味地以“郦道元”或“南北朝北魏”或“《水经注》”等作为回答,显然,这样简单的质疑并不能引发学生文言文思维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质疑,必须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特点等为“基点”,努力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质疑的有效性。
  一、以心理特点为基点,质疑释疑
  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籍在于兴趣。”初中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一文言文亦然。、所以,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质疑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紧扣教学内容进行多视角化、趣味化质疑,以期激发学生关注文言文文本、主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继之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鉴赏水平。众所周知,初中学生具有好玩、好奇、自尊心极为强烈等显著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预设质疑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不能以难题、偏题、怪题等为难学生,而应该根据学情与文言文文本内容,设计新颖独特、趣味浓浓的思考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满腔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来。
  比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上课伊始,笔者就将课前在网络精选的10张表现长江三峡壮丽地貌的图片制作成精美的PPT幻灯片,再插入杜帅主唱的《爷爷的三峡号子》为背景音乐,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给学生视听。之后,立即在白板上展示下列预设题供学生思考:
  请速读课文《三峡》,找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并对之注音释义。
  联系注释与自备的辅导资料,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大意。
  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峡景色的?
  说说课文的结构如何?(或“如何布局谋篇的?”)
  上述质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点,从视听中的三峡美景盛宴导人课文,再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质疑释疑,从而促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对《三峡》文本的有效学习之中。
  二、以认知特点为基点,质疑释疑
  课堂质疑释疑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即所预设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分层质疑释疑。如此,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在文言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文言文功底与文言文品鉴水平,从而收到良好的质疑释疑效果。
  比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在引导学生扫除生字生词和基本读懂文章大意后,笔者将下列一组预设题展示在白板上:
  (1)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2)《小石潭记》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
  (3)《小石潭记》写了哪些景物?写景顺序如何?
  (4)《小石潭记》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小石潭记》的行文结构如何?
  (6)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一时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二者都因参与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而被贬。请举例说明二者的文风有什么异同。
  在上述预设题中,第(1)、(2)个问题属于理解层次的问题,让文言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第(3)、(4)、(5)个问题是属于分析层次的问题,让文言文功底中等的学生回答;第(6)个问题属于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问题,让文言文功底比较雄厚的学生回答。这样的质疑释疑因为是以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而设计的,是在充分考虑到因材施教、分层管理的基础上实施的,所以,它既符合全班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全班学生学生文言文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又使班级中所有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不言而喻,其质疑释疑效果非常好。
  三、以思维特点为基点,质疑释疑
  以学生的逻辑思维特点为基点的有效质疑释疑,是指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多向的思考活动,从而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模式。一般而言,人类思考问题总是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进行,学生学习文言文亦然。所以,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思考问题的基本规律,进行有效质疑释疑,否则无法达到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品鉴文言文之目的。
  比如,教学林嗣环的《口技》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将下列问题展示在白板上供学生思考:
  (1)林嗣环在《口技》中,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方法在课文的表达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
  (2)请在林嗣环的《口技》中自认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进行合情合理的补写。
  (3)请描写一个观看或者倾听艺术家表演的场面,其中要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上述三个既具有相应的梯度性、又具有相应的开放性的问题,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其独立性在于:问题(1)、(2)比较简单,学生只要反复阅读课文,再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够完成,但是,问题(3)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既要根据自己生活阅历和亲身体验、又要具备一定的写作素养才可能完成。其关联性在于:问题(3)是在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问题(1)和(2)的基础上才可以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问题(1)和(2),那么,学生完成问题(3)也就不是很难了。上述基于有一定梯度与开放性特点的质疑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快速提高了学生学习、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与水平。
  基于文言文课堂教学时有效质疑释疑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逻辑思维特点等预设具有一定趣味性、层面性、梯度性、开放性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质疑释疑的价值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科学学习文言文的“金钥匙”,引导学生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进行有意义的质疑释疑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课堂教学中完美的结尾,会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课虽已尽而意趣未了”,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一、归纳式结尾——提纲挈领法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归纳式结尾就是老师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营造生态课堂、优化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不懈的追求。教师努力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成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解放学生内部力量的过程。通过这种设计,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唤醒,学生的素养和个性就能得到提升和张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较多地尝试了设计“主问题”这一方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问题”这个概念是由中国语文教学“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始人余映潮先生提出的
现行的语文教育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形势:学生在学了十年语文后,仍不能真正地运用语文,仍没有锻炼出必要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失败与悲哀。长期以来刻板的教学方式和过于理性化的教学思想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将美的情感带进教室,带进每个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能发现美,并能拥有美,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欧阳代娜提出“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
初中古诗词是我们的教学重点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古诗词教学中的语境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  语境教学的范围十分广泛,背诵、默写、鉴赏、以及运用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讨论语境分析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言内语境进行古诗词教学  言内语境主要是指言语内部的语言环境,在古诗词中体现为炼字、修辞、上下文语言环境等。这些言语的内部语言环境,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用到。
关于二手奢侈品,二手包市场的经验值得借鉴。在这方面,香港“品牌包之父”——“米兰站”,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米兰站在2000年刚成立时即首创现金回收名牌包,在业界一鸣惊人,由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抚松县支行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自1996年11月1日组建以来,这支农业政策性金融新军就承担着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
田教授长期致力于药用植物,尤其是人参的研究工作,主持参与“人参采收、初加工、贮藏过程中共性技术研究”、“参地短期轮作制研究”、“改进红参加工工艺研究”等国家或我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