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语境分析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198505050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古诗词是我们的教学重点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古诗词教学中的语境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
  语境教学的范围十分广泛,背诵、默写、鉴赏、以及运用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讨论语境分析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言内语境进行古诗词教学
  言内语境主要是指言语内部的语言环境,在古诗词中体现为炼字、修辞、上下文语言环境等。这些言语的内部语言环境,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用到。
  1运用“炼字”语境
  古代诗人对于语言特别有讲究,即使是一个字可能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劝君更进一杯酒”表现出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随风潜入夜”表现出春雨绵绵,悄悄降临人间的状态。
  2运用“修辞”语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疑是银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很多古诗词都特别喜欢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将古诗词中的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诗歌形象和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具有极好的表现效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白发三千丈”,表现出作者极度的哀愁,不知道祈求谁合适,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通过将“走蜀道”与“上青天”进行比较,体现了蜀道陡峭和攀登过
  程中的艰险。
  3通过上下文进行语境分析
  我们在学习初中古典诗词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古诗词中的字、词、句,完成对诗句的鉴赏和分析。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知道了耕种的艰辛,所以“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要珍惜粮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通过上下文语境分析,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胡教马度阴山”表现出希望早日平息战争,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相呼应。
  二、利用言外语境进行古诗词教学
  言外语境主要是指非语言因素的语境,古诗词中的言外语境包括很多,如历时性语境,共时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这些语境的运用,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谈谈如何运用言外语境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提高古典诗词的学习效率。
  1历时性语境的运用
  孟子说:“我们鉴赏一首诗,读一本书,要做到知其人论其世。”清代的学者也提到过:“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评论古人的诗词,因此我们不了解古人所处的世界”。通过历时性语境,做到“知其人论其世”。在对古诗词鉴赏之前,我们应首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遭遇,这不但是古诗词阅读的前提,而且也是一种高效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不了解项羽所处的年代,怎能理解“彼可却而代之”的立志高远,英勇无畏;不了解刘邦所处的年代,怎么了解“大风起兮云飞扬,未嫁汉内西归故乡”的豪情壮志;不了解曹操所处的年代,怎么能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诗人的宽阔胸襟和平定天下的政治抱负。读陶渊明的《饮酒》在了解了政治的黑暗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能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之情。
  2共时性语境的运用
  共时性语境是指共同处于同一时间段或时间点的语言环境。教师利用古诗词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如在学习《蒹葭》时,可以采用歌曲《在水一方》创造情境;在学习《山居秋暝》时,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以采用画画、看图的方式创造情境,进行导入;在学习《观沧海》时,可以采用观看视频《三国演义》的方式创造情境,进行导入。通过创造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3认知言语环境的运用
  有些诗词的语境或者上下文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在学习时困难较大,无法理解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通过认知言语环境,扩大对背景材料的认知,进而通过主观能动性,对材料进行补充,降低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更好地鉴赏古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激活师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认知,通过对诗人不同时期的诗词进行联想分析,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理解本首诗词的内涵;学习《武陵春》时,可以激活学生对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的情感认知,知道作者为何这样的哀愁,又为何有如此重的哀愁。通过联系对比的方式,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诗词的深层含义。扩大认知言语环境,对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古诗词和现代语言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吃力,除了现有的方法之外,很多教育工作者仍在研究开发,通过语境分析的方法,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古诗词,而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更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初级中学(225800)
其他文献
在供给能力极大提升并出现结构性过剩的背景下,城镇化将成为工业化向中后期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供给政策,显然是不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要由供给政策转向需求政策,以需求的扩大带动供给的增长。    城镇化战略,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即提出的与工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并列的重大战略之一。多年来,由于认识论及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原因,这一战略并未得到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国内
为有效强化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力,确保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商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联社关于开展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活动的有关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在全行深入开展“执行年”建设活动。   一是及时成立领导组织。为保证“执行年”活动在全行的顺利开展,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行长为副组长,各分管行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执行年”活动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了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是详细制定活动方案。为保证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往往只注重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说的能力的训练。那么,应该如何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小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从点滴训练做起的习惯。  课前5分钟演讲,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先抽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登上讲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洪亮、完整、清楚地给同学们讲一段话。讲话内容不限,健康即可。  一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课堂教学中完美的结尾,会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课虽已尽而意趣未了”,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一、归纳式结尾——提纲挈领法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归纳式结尾就是老师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营造生态课堂、优化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不懈的追求。教师努力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成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解放学生内部力量的过程。通过这种设计,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唤醒,学生的素养和个性就能得到提升和张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较多地尝试了设计“主问题”这一方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问题”这个概念是由中国语文教学“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始人余映潮先生提出的
现行的语文教育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形势:学生在学了十年语文后,仍不能真正地运用语文,仍没有锻炼出必要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失败与悲哀。长期以来刻板的教学方式和过于理性化的教学思想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将美的情感带进教室,带进每个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能发现美,并能拥有美,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欧阳代娜提出“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