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相梁》中“吓”字的意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ca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庄子·秋水》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惠子相梁”,辛辣讽刺了醉心功名利禄者的嘴脸,同时表现了庄子鄙弃功名富贵的态度,其中的“吓”字亦笑亦骂,笑傲权贵,妙趣之至。
  庄子,即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古代哲学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老子一样,是中华民族“国民精神的源头”。但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机敏和幽默,诙谐与恣肆。他善于讲故事,借故事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趣,达到言简意丰、生动有趣,让人豁然明白其中的内涵和意趣的效果。
  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好朋友庄子来看望,但有人调拨说庄子是来与惠施争夺宰相位的,他马上起了疑心,在城中大动干戈地搜捕庄子,但庄子不躲不逃,反而神清气闲地主动来拜见惠子,并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故事中以“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来点明鹓鶵的比喻意义——志向高洁之士;又通过“仰、视”两个动词和“吓”这个拟声词的绘声绘色的描摹,进而揭示出鸱——那些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君子的小人。
  那么,庄子是如何来绕着圈子骂惠子的,又是如何把自己的志趣和惠子的醉心功名富贵的嘴脸与故事中的两个比喻勾连在一起的?两者的契合点即末句中的“吓”字。
  上文寓言故事中的“吓”字是模拟鸱护腐鼠而发出的声音,类似于狗守着一块无肉的骨头而发出的不让人靠近的恐吓的吠声。鸱得到了一只腐烂的死鼠,自以为是美味,当鹓鶵从头顶飞过时,无端地认为别人是来与之抢食儿的,便“仰而视之曰‘吓’”,那意思仿佛是说:“滚开!这是我先发现的,你谁都别想跟我争。”鸱殊不知,鹓鶵是何等高贵的神鸟,栖必梧桐,食必练实,饮必醴泉,一只腐鼠何以能入它的法眼!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个“吓”字,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了鸱护腐鼠的丑态。
  更妙的是,庄子从上文寓言故事信手拈来这个“吓”字,直接描写惠施对庄子的态度:“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类比之意是何等的明显!这个“吓”应该是个动词,是仿拟鸱护腐鼠拒鹓鶵而发出“吓”这样一个驱赶的动作,其实就是把“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的惠子比作了鸱,把自己比作了鹓雏,所以,此“吓”应该依上文仍读作“hè”,翻译时也应该直接以“吓”代之,“现在你也要因为你的梁国来‘吓’我吧?”不宜译作“恐吓”等意,方不违庄子本意。
  杜建岳,教师,现居湖北钟祥。
其他文献
在当今数字化的信息社会里,“浅阅读”“伪阅读”虽也常受批评,但“碎片化阅读”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不能不令有识之士尤其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忧虑。因为这与我们课堂上倡导的深阅读南辕北辙。深度阅读文本给人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替代的,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文本解读时,应教给深阅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以便学生在平常的文字符号中,在细微的片言只语中,感受一波又一波真情,欣赏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美,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这一问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里的习题,弄清了这个问题,实际上等于找到了解读《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密码。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本文可以有四种选择:第一,孔乙己。第二,酒客,掌柜。第三,作者。第四,小伙计。作者之所以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显然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追求有关,与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有关。我们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确切地讲,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而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当前教育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课堂的整体设计。  一、关注“问”,更要关注“答”  “问”和“答”是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江西省萍乡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但我在学校语文组开展《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校本研究以来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何才能挖掘先秦诸子的艺术魅力?如何才能处理好它和必修课教学的关系?如何才能
笔者以为,文本解读的学生视角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理解,二是对已有理解的超越。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我们不能把孩子的学习定在“零起点”,他们已有的理解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生“一望而知”的层面,这就违背了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的“引导”职责,会导致由“一望而知”引向一望而不知的境界。因此,我们的文本解读必须有学生视角,以学生“一望
博尔赫斯写过一个句子:“仿佛水消失在水中”,虽然是用来比喻死亡的,但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沙之书》的内涵与风格。  一、迷宫一般的文字和事物  博尔赫斯一生痴迷于用文字制造“迷宫”,他似乎热衷于让读者迷失方向,或者说,让读者看见自己在现实中迷失了方向的真相。相比他另外的作品,《沙之书》的内涵和主题其实是很明朗的。  我思考过很多人都思考过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博尔赫斯如此迷恋于制造“迷宫”?他怎
批点评注是我国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评注,即评论。这种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要点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略加评议。批点,即圈点。古人读书用画“圈”断句,画“点”表示佳句。人们习惯上说的“评点”,指的是前一种,即画龙点睛式的句、段评述。批注评点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
自2014年至2016年,论者在师范院校长期开设一门新课——“国学经典名篇吟诵”课程(以下简称“国学吟诵”),这也是首次以专业必修课的方式在大学本科生中进行教学,曾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在两年的授课过程中,由于缺乏范例,该课程的教材编写、授课模式和考核办法都是在摸索中慢慢制定的,尽管还有许多问题在未来的授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改进,然而这毕竟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的一种尝试,并以适应大学生“口味
从2012年起,翻转课堂开始在我国中小学校传播,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中最具活力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强调让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主要是数字化资料,如音频、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作业。不难看出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简而言之即学习的人性化。语文是门综合性很强的
一、王晓军老师的观点  祥林死后,祥林嫂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当了一段时间佣人,后又被婆婆捉了回去强行卖给了贺老六。祥林嫂是从卫家山逃出来的,这本无异议,小说中也明确说明:“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可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6年第5期却刊载了王晓军老师的《祥林嫂“诚然是逃出来的”吗》一文,认为祥林嫂来到鲁镇并不是逃出来的,而是婆婆只赚不赔的精明主意。因为小儿子娶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