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诚然是逃出来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王晓军老师的观点
  祥林死后,祥林嫂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当了一段时间佣人,后又被婆婆捉了回去强行卖给了贺老六。祥林嫂是从卫家山逃出来的,这本无异议,小说中也明确说明:“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可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6年第5期却刊载了王晓军老师的《祥林嫂“诚然是逃出来的”吗》一文,认为祥林嫂来到鲁镇并不是逃出来的,而是婆婆只赚不赔的精明主意。因为小儿子娶媳妇需要钱,婆婆于是“与同族人悄悄密谋要让祥林嫂改嫁时,故意安排祥林嫂听见,让一心只想守节、不愿改嫁的祥林嫂慌乱起来,促使她不得不产生逃跑的想法”。逃到哪里?婆婆又与做中人的卫老婆子默契配合,由卫老婆子介绍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其目的就是要祥林嫂为家里赚钱;新年刚过,婆婆在鲁府接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工钱后,又安排人将祥林嫂劫走,并将其卖给了贺老六。
  这就是王晓军老师的观点,并且王老师为自己的结论提供了许多证据;但是,详加推敲,王老师的证据又站不住脚。我的观点是:祥林嫂“诚然是逃出来的”,她就是从婆婆家逃出来的,而不是婆婆与卫老婆子所演双簧戏所致。鲁迅先生如此处理,自有其深刻的用意在。
  二、王晓军老师的观点不能成立
  王晓军老师首先列出了祥林嫂不可能从婆家逃跑的三点理由,笔者紧承这三点理由之后对王老师的观点逐一进行商榷:
  (一)本分的祥林嫂不可能有“出逃”的想法吗
  为了说明祥林嫂的本分,王晓军老师阐述了三方面的理由:1.祥林嫂在鲁府完全不惜力气,是个尽职尽责的本分女工;2.祥林嫂虽然对改嫁贺老六拼死抵抗,但真成了贺老六的妻子后,却尽到了为人妻的本分;3.祥林死后,祥林嫂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个“开春事务忙时家里离不开的本分儿媳”。提出以上三点理由后,王老师认为:“生性老实本分的祥林嫂在祥林死后,一定会毫无悬念地遵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为丈夫守节,而她安守寡妇之道的不二处所只能是婆家!”所以,祥林嫂不可能有“出逃”的想法。
  本分的人就不可能产生“出逃”的想法吗?不见得。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客观因素使一个老实本分恪守封建礼教的寡妇产生了本不应有的“出逃”想法以及“出逃”的举动有什么深刻的社会警醒意义。祥林死后,祥林嫂矢志守节的想法是不可动摇的,但是,由于祥林嫂没有子女,为了传宗接代,婆婆打起了卖掉祥林嫂为小儿子娶亲的主意。很明显,婆婆的如意算盘被祥林嫂敏锐地觉察到了。祥林嫂明白,一旦自己真要被卖掉成为他人之妻,为前夫守节的愿望就成了泡影,自己就会成为违背“从一而终”封建礼教的罪人,哪怕自己的改嫁是被迫的、被动的。可怜的祥林嫂这时候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继续留在家里,就只能接受被卖掉的命运,就无法再为祥林守节,自己就会成为违背封建礼教的罪人;要想守节,则只能逃走,这就意味着自己成了违背婆婆意愿的不孝儿媳妇。最终,权衡再三,祥林嫂还是选择了为守节而“出逃”这条路。祥林嫂原本是本分的,但为了守节,她宁可背负忤逆婆婆的罪名选择逃走,可见她恪守礼教的思想多么强烈。但是,对封建礼教的恪守如此强烈、如此本分的祥林嫂,最终竟然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噬,可见《祝福》对封建礼教的鞭挞是多么猛烈,对礼教罪恶的揭露是多么深刻,由此也可见《祝福》体现的社会思想的深度与厚度。祥林嫂越本分,她的悲剧就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一再突出祥林嫂“本分”,其根本目的绝非强调祥林嫂不可能“出逃”,恰恰相反,“本分”的祥林嫂为了给死鬼丈夫祥林守节而不得不选择“出逃”。如此处理,显示出《祝福》对罪恶的封建礼教思想痛斥程度之深、鞭笞力度之巨。
  (二)单纯善良的祥林嫂因为斗不过婆婆而出逃吗
  王晓军老师认为:善良单纯的祥林嫂根本不可能是“严厉”的、“精明强干”的婆婆的对手。“毫无城府的祥林嫂如果暗藏出逃的想法,怎会不露出蛛丝马迹呢?怎能瞒过精明的婆婆?所以说,祥林嫂不可能从婆家逃出来的。”
  不错,单纯善良的祥林嫂的确斗不过“严厉”的、“精明强干”的婆婆;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即便婆婆不是“严厉”的、“精明强干”的人,祥林死后,恪守封建礼教的祥林嫂也会对婆婆惟命是从,当然前提是能够为祥林守节。可问题是,当祥林嫂知道了婆婆要卖掉自己的意图后,她还会无动于衷吗?此时的婆婆可能认为祥林嫂尚不知情,她应当还没有对祥林嫂实行人身禁锢,祥林嫂完全可以装出没事人的样子,一边侍奉婆婆,一边悄悄地为出逃做准备。夫死子丧后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随身携带的东西只有“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真是简单之至;而初来鲁镇更是简单又简单,甚至连“圆篮”、“铺盖”都没有带。也就是说,祥林嫂初次“出逃”鲁镇,除了头上的“白头绳”和身上穿的衣服,可谓两手空空。她“净身出户”,显然是为了不引起婆婆的注意而方便出逃。这也可见为了能够顺利出逃,祥林嫂可谓用心良苦。她能从婆婆手下逃走,是理所当然的事。
  祥林嫂真的像王晓军老师所说“毫无城府”吗?我看未必。祥林嫂初来鲁镇,“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为什么很少说话?当然是怕言多必失,怕鲁镇人知道自己是逃出来的而使消息传到婆婆耳里,最终可能导致婆婆找上门来再将自己带回去。“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这段话比较模糊地点明了祥林嫂婆家的情况,但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并没有明言这些信息究竟出自祥林嫂之口还是出自卫老婆子之口。我很怀疑这些信息出自卫老婆子;即使这些信息真的出自祥林嫂之口,她也没有丝毫透露出自己是逃出来的这一实情。这说明祥林嫂做事很谨慎。后来淘米时发现了夫家的堂伯引起了她的恐慌,“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仍旧守口如瓶。你能据此说祥林嫂“毫无城府”?
  (三)从距离与时节问题看,祥林嫂不可能出逃吗
  王晓军老师还认为距离和时节问题也制约着祥林嫂的出逃。就距离问题看,“从正常的人情事理来分析,即便要逃走,祥林嫂也是不会逃到鲁镇的。”原因就在于:“鲁镇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距离近容易被发现不说,单就鲁镇走街串巷的卫老婆子是祥林嫂婆家的邻居这一点而言,一个下决心要逃跑的人怎会逃到一个有‘熟人’的、暴露指数非常高的地方呢?”就时节问题看,“‘冬初’,一个越来越冷的季节,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离家逃跑意味着什么?如果不能找到工作,仓皇逃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恐怕连吃住这样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冬初,应该是一年当中难得的清闲时刻,是农民好不容易盼到的季节,此时,秋天收获的粮食尚充足,她又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出逃呢?”   王晓军老师在这里想当然地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前人的问题。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日千里可谓见怪不怪;但《祝福》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期,中国的农村可谓极其闭塞落后,今人眼里极小的距离在当时没见过世面的农村人眼里常常遥不可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之后。路遥《平凡的世界》就写到双水村妇女将上小镇石矻节赶集都看作浓重的事情为此还精心打扮一番,旧社会一些劳动妇女甚至终生都没有踏出方圆二十里之地。鲁镇距卫家山有多远?《祝福》中没有交代,从今人眼光来看应当近在咫尺,但在当时卫家山农民的眼里很可能就是另一个世界,可能感觉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了;作为一个不识字的恪守妇道的农村寡妇,见识狭隘的祥林嫂难道还能逃到天涯海角去?
  至于说祥林嫂在天气越来越冷的“冬初”逃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恐怕连吃住这样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根本就没有详查小说的细节。小说中明言:“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显然,卫老婆子早知道四叔家里要换女工的事情,而祥林嫂之前或此时或许已对卫老婆子说到过自己可能会被婆婆卖掉、自己想要出逃守节的事情。祥林嫂为什么会对卫老婆子说起这件事?显然是看中了卫老婆子的中人身份,希望老婆子能把自己介绍到需要女工的家庭;而此时卫老婆子正好掌握了四叔家要换女工的信息,加上她也知道祥林嫂勤劳能干,正是鲁府理想的人选,于是一拍即合。卫老婆子当然知道,投身鲁府,祥林嫂的吃住自然不成问题。王晓军老师认为冬初祥林嫂出逃可能找不到容身之地,而且还认为此时“秋天收获的粮食尚充足,她又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出逃呢”,这不仅无视小说的具体情节,而且还低估了祥林嫂矢志守节的决心:难道仅仅因为粮食充足,有吃有喝,祥林嫂就不顾婆婆卖掉自己的意愿而心甘情愿成为婆婆的出卖物吗?
  王晓军老师认为祥林嫂不可能从婆家逃跑的三点理由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三、祥林嫂“诚然是从逃出来的”
  以以上理由为依托,王晓军老师认为祥林嫂逃到鲁府打工并最终被婆婆绑走,完全是婆婆和卫老婆子联合导演的一出闹剧,其目的就是设计让祥林嫂为祥林的弟弟娶媳妇增添一笔钱财。且不说王老师的理由牵强而导致这一结论没有说服力,即便这一结论能够成立,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祥林嫂“冬初”来到鲁镇,“新年”之后就被婆婆绑走,时间仅有三四个月,工钱也不多,仅仅一千七百五十文。如果婆婆真要想通过祥林嫂打工来为小儿子挣钱娶亲,她为什么不让祥林嫂在鲁府打工时间长久一些呢?那样挣的钱岂不更多?如果真像王晓军老师所说祥林嫂“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个开春事务忙时家里离不开的本分儿媳”,此时婆婆让她回家是为了从事“开春事务”,但小说中又通过卫老婆子之口说出了这样的话:“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祥林嫂“回家之后不几天”就被婆婆残忍地卖到贺家墺去了,并没有从事“开春事务”。所谓“开春事务忙”分明就是婆婆让祥林嫂回家的借口而不是事实。
  祥林嫂出逃鲁镇绝非王晓军老师所说是婆婆和卫老婆子联合导演的一出闹剧,而是正如鲁迅所说“她诚然是逃出来的”。祥林嫂为什么出逃?显然是敏锐地觉察到了婆婆将要卖掉自己为小叔子娶亲的意图。为了守节,祥林嫂产生了出逃的想法。但逃到哪里去呢?祥林嫂也不知道。正好此时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回到了卫家山的娘家。鉴于老婆子的中人身份,祥林嫂找到了她,向她说起了自己出逃的打算及原因。卫老婆子当然明白,带祥林嫂去此时正需要人手的鲁府会得罪祥林嫂的婆婆,但为了赚取中介费,卫老婆子也顾不上得罪邻居了,她瞒着婆婆悄悄地将祥林嫂带到鲁镇献给了鲁府。只不过纸里包不住火,婆婆最终还是发现了祥林嫂是被卫老婆子带走的,于是找到了卫老婆子。远亲不如近邻啊,出于对祥林嫂婆婆的愧疚,卫老婆子只好与婆婆合演了一出先抢人后讨工钱的闹剧,祥林嫂的悲剧就此产生了。这才是祥林嫂出逃鲁镇的前因后果及之后事态的发展过程。
  祥林嫂初来鲁镇,究竟是婆婆和卫老婆子演的双簧戏抑或“诚然是逃出来的”?其实,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当鲁四老爷根据祥林嫂发现夫家堂伯时的惊慌失措推断“恐怕她是逃出来的”时,先生紧承此句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说:“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诚然”,即“的的确确”,祥林嫂千真万确是“逃出来的”,没有任何含糊;之后又说鲁四老爷的结论获得了“证实”,即祥林嫂“逃出来”绝非虚假,而是根据之后发生的事得到了确证。祥林嫂“出逃”鲁镇,加深了《祝福》的思想深度与力度:一个死去丈夫的年轻寡妇,为了守节,宁愿冒着对婆婆不孝的罪名而甘愿出逃,其守节的心志是何等坚决;但就是这样一位矢志守节的烈妇,最终却惨死于封建礼教的扼窒之下,其悲剧具有多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振聋发聩的社会惊醒意义啊!
  解读文本,不能因有意别出心裁而牵强附会。一定要兼顾文本中事态发展的逻辑顺序与合理走向,而不能凭空索隐自我创造;要能够统筹全篇的细节,而不能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如此,才能真正有所得。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作文要写得出新出彩,就必须要运用生动的、典型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无疑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如今不少中学生腹中积累的素材寥寥无几,写起作文来常常使用雷同的材料,令人生厌。  一、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写作素材储备量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从生活中提取和积累素材。写作活动本质是反映生
在当今数字化的信息社会里,“浅阅读”“伪阅读”虽也常受批评,但“碎片化阅读”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不能不令有识之士尤其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忧虑。因为这与我们课堂上倡导的深阅读南辕北辙。深度阅读文本给人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替代的,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文本解读时,应教给深阅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以便学生在平常的文字符号中,在细微的片言只语中,感受一波又一波真情,欣赏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美,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这一问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里的习题,弄清了这个问题,实际上等于找到了解读《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密码。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本文可以有四种选择:第一,孔乙己。第二,酒客,掌柜。第三,作者。第四,小伙计。作者之所以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显然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追求有关,与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有关。我们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确切地讲,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而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当前教育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课堂的整体设计。  一、关注“问”,更要关注“答”  “问”和“答”是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江西省萍乡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但我在学校语文组开展《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校本研究以来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何才能挖掘先秦诸子的艺术魅力?如何才能处理好它和必修课教学的关系?如何才能
笔者以为,文本解读的学生视角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理解,二是对已有理解的超越。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我们不能把孩子的学习定在“零起点”,他们已有的理解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生“一望而知”的层面,这就违背了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的“引导”职责,会导致由“一望而知”引向一望而不知的境界。因此,我们的文本解读必须有学生视角,以学生“一望
博尔赫斯写过一个句子:“仿佛水消失在水中”,虽然是用来比喻死亡的,但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概括《沙之书》的内涵与风格。  一、迷宫一般的文字和事物  博尔赫斯一生痴迷于用文字制造“迷宫”,他似乎热衷于让读者迷失方向,或者说,让读者看见自己在现实中迷失了方向的真相。相比他另外的作品,《沙之书》的内涵和主题其实是很明朗的。  我思考过很多人都思考过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博尔赫斯如此迷恋于制造“迷宫”?他怎
批点评注是我国传统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评注,即评论。这种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要点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略加评议。批点,即圈点。古人读书用画“圈”断句,画“点”表示佳句。人们习惯上说的“评点”,指的是前一种,即画龙点睛式的句、段评述。批注评点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
自2014年至2016年,论者在师范院校长期开设一门新课——“国学经典名篇吟诵”课程(以下简称“国学吟诵”),这也是首次以专业必修课的方式在大学本科生中进行教学,曾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在两年的授课过程中,由于缺乏范例,该课程的教材编写、授课模式和考核办法都是在摸索中慢慢制定的,尽管还有许多问题在未来的授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改进,然而这毕竟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的一种尝试,并以适应大学生“口味
从2012年起,翻转课堂开始在我国中小学校传播,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中最具活力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强调让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主要是数字化资料,如音频、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作业。不难看出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简而言之即学习的人性化。语文是门综合性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