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我的母亲》这篇文章选自胡适的《四十自述》。很多解读按照编者后加的文题理解为专写母亲的文章,这是有失偏颇的。胡适曾明确表述过写作《四十自述》的目的: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給文学开生路。在文中胡适有意识地阐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有必要将文本还原到原作中去理解,从“赤裸裸的叙述”中去解读胡适的心路历程。
我更愿意将本文解读为:我和母亲在尴尬、屈辱的环境中自尊地生活。全文始终从“我”的视角来写母子生活,用近似小说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我和母亲在那特殊的坏境中相依为命的真实情形。
在那个年代母亲年纪轻轻便守了寡,这是那个年代妇女最大的不幸。如果再没有后代(儿子)就更加危险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命运便会是母亲最真实的写照。所幸的是母亲有了胡适,她可以在胡家大院扎下根,在尴尬、屈辱中生活。
于是胡适便成为母亲唯一的希望,也是母亲活着的唯一理由。丈夫在,丈夫是山,母亲可以过着小女人般的生活。丈夫走了,山坍塌了。母亲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爱她的丈夫,她千方百计地履行着丈夫的遗嘱,送儿子读书。母亲心底希望儿子能像丈夫一样走上经济仕途,这个愿望特别强烈。她不断动情地说着丈夫的种种好处,逐步在儿子的心里塑起父亲的这尊偶像。
文章前三段值得我们玩味。这一部分写了这样几件事:(1)交代自己文绉绉性格的成因;(2)写自己爱学习的习惯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组织戏班做戏;(3)写失去学习音乐和绘画的机会。这部分看似和母亲关系不大,其实大有深意。胡适借用这种“赤裸裸”的表白,向我们展示这对母子在那段非常岁月中的被压抑的性格以及难以言传的辛酸。母亲铁定了心要让儿子走经济仕途,她的这个决心是支撑母亲活下去的勇气,最终在母亲的心中变成一种信念,不容他人置疑。
第一段开头写道,“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一块玩。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这里的“野蛮的孩子”指的是不读书,言行习惯比较粗鲁的孩子。其实“身体弱”不是主要的原因,关键是“母亲不准”。母亲为什么会不准呢?按理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加入孩子群中去追逐打闹,身体才会愈加结实。这个母亲不会不懂。母亲想要儿子成为像丈夫那样的读书人,丈夫生前受人尊敬,大家都称他“三先生”。母亲不能容忍儿子和那些“野蛮的孩子”在一起,她担心儿子会受到影响。她不住的关注儿子的言行,只用“读书人”的标准要求儿子,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母亲为了儿子能成为像丈夫一样的读书人,不惜以剥夺儿童的乐趣为代价,让儿子远离伙伴,端起“先生”的架子,母亲看在眼里是受用的,她仿佛又看到了丈夫的影子。
在母亲关注培养下“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喜欢看书”所以“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从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能否读出胡适的内心的失落与无奈?其间透出的淡淡的酸楚有几人能读出?和读书相关的母亲就支持,不相关的便断然拒绝。组织戏班做戏可是从书本中读来的,所以“我”乐此不疲的去组织、演出,“算是我最活泼的玩意了。”第二段中尽管未提及母亲,但谁又能说未写到母亲呢。
胡适就读的蒙馆学费很低,每个学生每一年一般只送两块银元,先生教起来书来自然不肯尽心,只教学生念死书,背死书,还动辄施以体罚。这样,学生学起来没兴趣,便常常逃学。胡适的母亲却与众不同,舍得在学金上下本钱。胡适回忆说,“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6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12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记录’的了。”从胡适的这段回忆中,不难看出母亲的孤注一掷、处心积虑。母亲是不会容忍儿子有半点差池的。母亲固执地认为与读书无关的诸如音乐、图画都不应该进入儿子的视野。所以“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先生因母亲送的学金便对胡适另眼相看,特别优待,当然更会秉持母亲的意图对胡适严加管教。在第三段胡适黯然地写道,“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这里的“又”字难道仅仅是惋惜吗?
对文章的前三段的深入解读很重要,不能简单的说成是为写母亲做铺垫。这种说法是脱离了原著《四十自述》以及未能深入胡适的内心世界去解读。在这三段中母亲的影子无处不在,母亲就像一只老母鸡似的张开翅膀,胡适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这张翅膀下进行的。从上述解读中不难发现母与子为了生存,抓住“读书”这根救命稻草不顾一切的向上爬,其间的压抑、辛酸非常人所能感悟。
文章从第四段便开始直接写母亲,很多对此的解读是中肯、贴切的。从“做人”的角度,胡适认为: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可以这么说,大凡一些伟人的母亲总是与众不同,可没有一个母亲的处境能像胡适母亲的那样尴尬、屈辱。母亲冯顺弟比丈夫胡传小32岁,又是填房,丈夫去世时母亲只有23岁,比丈夫以前的子女还小。要把持这个家注定要在尴尬、屈辱中生活。
文中选取的母亲对我的教育几个细节片段让人回味无穷。母亲选择在早晨教育“我”,可谓是用心良苦。母亲和“我”一起反省过失,然后督促“我”上早学。这段中有几处描写动人心魄。“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能想象吗?母亲所承受的精神煎熬,夜不成寐,含辛茹苦的拉扯着儿子,母亲呀!您究竟在想什么呢?“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这泪水是掉在不谙世事的儿子面前,其间的委屈也只能借着这泪水来洗涮,儿子那稚嫩的肩膀能承受的住吗?母亲还会在晚上人静时责罚我。“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来。”我为这母子哭泣,这是怎样的一种压抑与扭曲,这对亲人相依为命,为了有尊严、有出息的活着,背地里流了多少泪,受了多少苦!孩子委屈你了,母亲难为你了。
接下来的几段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亲所生存的环境。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相处的情形,用这些人物来衬托母亲的形象。母亲的苦、母亲的尴尬、母亲的屈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唏嘘不已。这些段落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
的“身教”。“我”始终是在其间“泡”大的,对母亲的处境耳濡目染,痛及心扉。“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人还难受。”从中可知母子俩的生存环境。母亲以莫大的气量、隐忍、坚韧运筹帷幄于其间,自尊地活着。她的人格魅力不断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受益最大的当然是胡适。
母亲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她感到遗憾的,可能是最后没有来得及抱孙子。母亲,安息吧。
我更愿意将本文解读为:我和母亲在尴尬、屈辱的环境中自尊地生活。全文始终从“我”的视角来写母子生活,用近似小说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我和母亲在那特殊的坏境中相依为命的真实情形。
在那个年代母亲年纪轻轻便守了寡,这是那个年代妇女最大的不幸。如果再没有后代(儿子)就更加危险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命运便会是母亲最真实的写照。所幸的是母亲有了胡适,她可以在胡家大院扎下根,在尴尬、屈辱中生活。
于是胡适便成为母亲唯一的希望,也是母亲活着的唯一理由。丈夫在,丈夫是山,母亲可以过着小女人般的生活。丈夫走了,山坍塌了。母亲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爱她的丈夫,她千方百计地履行着丈夫的遗嘱,送儿子读书。母亲心底希望儿子能像丈夫一样走上经济仕途,这个愿望特别强烈。她不断动情地说着丈夫的种种好处,逐步在儿子的心里塑起父亲的这尊偶像。
文章前三段值得我们玩味。这一部分写了这样几件事:(1)交代自己文绉绉性格的成因;(2)写自己爱学习的习惯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组织戏班做戏;(3)写失去学习音乐和绘画的机会。这部分看似和母亲关系不大,其实大有深意。胡适借用这种“赤裸裸”的表白,向我们展示这对母子在那段非常岁月中的被压抑的性格以及难以言传的辛酸。母亲铁定了心要让儿子走经济仕途,她的这个决心是支撑母亲活下去的勇气,最终在母亲的心中变成一种信念,不容他人置疑。
第一段开头写道,“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一块玩。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这里的“野蛮的孩子”指的是不读书,言行习惯比较粗鲁的孩子。其实“身体弱”不是主要的原因,关键是“母亲不准”。母亲为什么会不准呢?按理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加入孩子群中去追逐打闹,身体才会愈加结实。这个母亲不会不懂。母亲想要儿子成为像丈夫那样的读书人,丈夫生前受人尊敬,大家都称他“三先生”。母亲不能容忍儿子和那些“野蛮的孩子”在一起,她担心儿子会受到影响。她不住的关注儿子的言行,只用“读书人”的标准要求儿子,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母亲为了儿子能成为像丈夫一样的读书人,不惜以剥夺儿童的乐趣为代价,让儿子远离伙伴,端起“先生”的架子,母亲看在眼里是受用的,她仿佛又看到了丈夫的影子。
在母亲关注培养下“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喜欢看书”所以“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从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能否读出胡适的内心的失落与无奈?其间透出的淡淡的酸楚有几人能读出?和读书相关的母亲就支持,不相关的便断然拒绝。组织戏班做戏可是从书本中读来的,所以“我”乐此不疲的去组织、演出,“算是我最活泼的玩意了。”第二段中尽管未提及母亲,但谁又能说未写到母亲呢。
胡适就读的蒙馆学费很低,每个学生每一年一般只送两块银元,先生教起来书来自然不肯尽心,只教学生念死书,背死书,还动辄施以体罚。这样,学生学起来没兴趣,便常常逃学。胡适的母亲却与众不同,舍得在学金上下本钱。胡适回忆说,“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6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12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记录’的了。”从胡适的这段回忆中,不难看出母亲的孤注一掷、处心积虑。母亲是不会容忍儿子有半点差池的。母亲固执地认为与读书无关的诸如音乐、图画都不应该进入儿子的视野。所以“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先生因母亲送的学金便对胡适另眼相看,特别优待,当然更会秉持母亲的意图对胡适严加管教。在第三段胡适黯然地写道,“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这里的“又”字难道仅仅是惋惜吗?
对文章的前三段的深入解读很重要,不能简单的说成是为写母亲做铺垫。这种说法是脱离了原著《四十自述》以及未能深入胡适的内心世界去解读。在这三段中母亲的影子无处不在,母亲就像一只老母鸡似的张开翅膀,胡适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这张翅膀下进行的。从上述解读中不难发现母与子为了生存,抓住“读书”这根救命稻草不顾一切的向上爬,其间的压抑、辛酸非常人所能感悟。
文章从第四段便开始直接写母亲,很多对此的解读是中肯、贴切的。从“做人”的角度,胡适认为: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可以这么说,大凡一些伟人的母亲总是与众不同,可没有一个母亲的处境能像胡适母亲的那样尴尬、屈辱。母亲冯顺弟比丈夫胡传小32岁,又是填房,丈夫去世时母亲只有23岁,比丈夫以前的子女还小。要把持这个家注定要在尴尬、屈辱中生活。
文中选取的母亲对我的教育几个细节片段让人回味无穷。母亲选择在早晨教育“我”,可谓是用心良苦。母亲和“我”一起反省过失,然后督促“我”上早学。这段中有几处描写动人心魄。“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能想象吗?母亲所承受的精神煎熬,夜不成寐,含辛茹苦的拉扯着儿子,母亲呀!您究竟在想什么呢?“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这泪水是掉在不谙世事的儿子面前,其间的委屈也只能借着这泪水来洗涮,儿子那稚嫩的肩膀能承受的住吗?母亲还会在晚上人静时责罚我。“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来。”我为这母子哭泣,这是怎样的一种压抑与扭曲,这对亲人相依为命,为了有尊严、有出息的活着,背地里流了多少泪,受了多少苦!孩子委屈你了,母亲难为你了。
接下来的几段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亲所生存的环境。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相处的情形,用这些人物来衬托母亲的形象。母亲的苦、母亲的尴尬、母亲的屈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唏嘘不已。这些段落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
的“身教”。“我”始终是在其间“泡”大的,对母亲的处境耳濡目染,痛及心扉。“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人还难受。”从中可知母子俩的生存环境。母亲以莫大的气量、隐忍、坚韧运筹帷幄于其间,自尊地活着。她的人格魅力不断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受益最大的当然是胡适。
母亲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她感到遗憾的,可能是最后没有来得及抱孙子。母亲,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