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两难”学生产生原因的分析,论述了对“两难”学生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两难”学生;关爱;方法;机会
1 “两难”学生产生的原因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两难”学生产生的原因,除了家庭方面外,教师方面主要有:
1.1 关爱不够,“两难”学生被遗忘在实际教学当中,老师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完成。尤其是地理课,课时少,内容多,所以很多时候没有过多的时间管理班级,特别是当“两难”学生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不仅影响自己听课,而且影响老师上课和其他学生听课。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进行说教,而课后也许只是说些“要遵守纪律啊,好好学习啊”诸如此类无关紧要的话。或者直接交给班主任,或者忙于写教案,批改作业或处理其他一些事情,也可能忽略或者遗忘。这样时间一长,“两难”学生不好的习惯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加剧了。
现在迫于升学压力,很多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主抓一些目标生。无论是排座位,还是平时课堂教学提问方面,总是把微笑和掌声送给那些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连自己的眼光也总是落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这样一来无疑忽略了“两难”学生。当“两难”学生被遗忘在某个角落时,他们没有了学习激情,对学业更加失去了信心。除了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之外,他们感觉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学习。因为在他们心里,无论怎么做,反正都是“两难”学生,不被老师关注。因而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和行为,难以被管教。
1.2 方法不当,“两难”学生反叛强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高中生多数是处于青春期,血气方刚,具有较强的叛逆性。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总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当学生犯错误时,可能在全班学生面前或者在办公室里,有很多老师的场合,劈头盖脸的进行一顿说教。这样的话,也许我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望生成龙的心情是好的,但实际上学生并不能够接受,很多时候他们可能让你下不了台。这样会顾及到面子等问题,情绪往往十分激动,双方的关系会十分紧张。
1.3 不给机会,“两难”学生难表现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被老师重视。而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关注最多的还是那几个好生。对于“两难”学生我们也只是维持纪律,只要他们不说话不扰乱课堂,那么就可以了,其他的没有过多的要求。无形当中,忽略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两难”学生,他们也需要鼓励,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微笑。
2 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两难”学生很多时候是由于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住自己,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和督促。尽管他们可能经常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很渴望老师能够多关注他们,多给他们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任课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该设计让一些“两难”学生参与的活动,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2.1 转变观念,关爱“两难”学生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会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求真,学会做人。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作为老师,就不能光以成绩来衡量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应该真心地去爱护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对于“两难”学生就不应该去歧视,而要变歧视为重视,为“关爱”。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要走近他们,亲近他们,要为他们所想去做,为他们所做去想,要理解他们,把他们当朋友看待;在实际教学中,要看重他们,要给他们比普通同学更多的关注,比如:在教改中,要多征求他们的一些意见;在课堂提问和参与教学中,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比如:当他们在成绩不佳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给以鼓励;而当他们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时,则要及时给与表扬;比如……总之,要以关心爱护为主,要以帮助为主。
2.2 注意教育方法,尊重“两难”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陶先生的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格素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管教育对象是谁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教育活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还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中。现实生活中,有少数教师忽视尊重“两难”学生,教育中经常随心所欲、不加思索地批评学生,不考虑教育方式、教育语言、教育时机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对立,进一步加重“两难”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负担,从而不利于“两难”学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对“两难”学生要做到不嫌弃、不厌烦、不冷淡,要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帮助。要放下架子,走到他们中间去,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最可信赖的人。教师只有用博大的人文精神、寬阔的胸怀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和谐、健康的全面地发展。
2.3 创造机会,促进“两难”学生自我转化一个班级有那么多的学生,他们的性格和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表现机会。比如,有些学生善于学习,那么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考试或者平时的练习来表扬他们;有些学生善于管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班级管理等方面来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有些学生善于文艺,那么在每周或者在每节课之前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有些学生擅长体育,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等等。总之,对“两难”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仅要有耐性,而且在生活上还要不断关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及时反省过来。
总之,很多“两难”学生都想竭力的好好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好表现能够被老师和学生认可。所以只要我们多给“两难”学生一些关爱,让爱的阳光温暖“两难”学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两难”学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两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相信“两难”学生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两难”学生;关爱;方法;机会
1 “两难”学生产生的原因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两难”学生产生的原因,除了家庭方面外,教师方面主要有:
1.1 关爱不够,“两难”学生被遗忘在实际教学当中,老师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完成。尤其是地理课,课时少,内容多,所以很多时候没有过多的时间管理班级,特别是当“两难”学生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不仅影响自己听课,而且影响老师上课和其他学生听课。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进行说教,而课后也许只是说些“要遵守纪律啊,好好学习啊”诸如此类无关紧要的话。或者直接交给班主任,或者忙于写教案,批改作业或处理其他一些事情,也可能忽略或者遗忘。这样时间一长,“两难”学生不好的习惯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加剧了。
现在迫于升学压力,很多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主抓一些目标生。无论是排座位,还是平时课堂教学提问方面,总是把微笑和掌声送给那些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连自己的眼光也总是落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这样一来无疑忽略了“两难”学生。当“两难”学生被遗忘在某个角落时,他们没有了学习激情,对学业更加失去了信心。除了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之外,他们感觉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学习。因为在他们心里,无论怎么做,反正都是“两难”学生,不被老师关注。因而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和行为,难以被管教。
1.2 方法不当,“两难”学生反叛强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高中生多数是处于青春期,血气方刚,具有较强的叛逆性。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总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当学生犯错误时,可能在全班学生面前或者在办公室里,有很多老师的场合,劈头盖脸的进行一顿说教。这样的话,也许我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望生成龙的心情是好的,但实际上学生并不能够接受,很多时候他们可能让你下不了台。这样会顾及到面子等问题,情绪往往十分激动,双方的关系会十分紧张。
1.3 不给机会,“两难”学生难表现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被老师重视。而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关注最多的还是那几个好生。对于“两难”学生我们也只是维持纪律,只要他们不说话不扰乱课堂,那么就可以了,其他的没有过多的要求。无形当中,忽略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两难”学生,他们也需要鼓励,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微笑。
2 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两难”学生很多时候是由于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住自己,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和督促。尽管他们可能经常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很渴望老师能够多关注他们,多给他们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任课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该设计让一些“两难”学生参与的活动,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2.1 转变观念,关爱“两难”学生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会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求真,学会做人。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作为老师,就不能光以成绩来衡量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应该真心地去爱护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对于“两难”学生就不应该去歧视,而要变歧视为重视,为“关爱”。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要走近他们,亲近他们,要为他们所想去做,为他们所做去想,要理解他们,把他们当朋友看待;在实际教学中,要看重他们,要给他们比普通同学更多的关注,比如:在教改中,要多征求他们的一些意见;在课堂提问和参与教学中,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比如:当他们在成绩不佳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给以鼓励;而当他们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时,则要及时给与表扬;比如……总之,要以关心爱护为主,要以帮助为主。
2.2 注意教育方法,尊重“两难”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陶先生的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格素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管教育对象是谁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教育活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还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中。现实生活中,有少数教师忽视尊重“两难”学生,教育中经常随心所欲、不加思索地批评学生,不考虑教育方式、教育语言、教育时机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使师生之间产生更大的对立,进一步加重“两难”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负担,从而不利于“两难”学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对“两难”学生要做到不嫌弃、不厌烦、不冷淡,要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帮助。要放下架子,走到他们中间去,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最可信赖的人。教师只有用博大的人文精神、寬阔的胸怀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和谐、健康的全面地发展。
2.3 创造机会,促进“两难”学生自我转化一个班级有那么多的学生,他们的性格和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表现机会。比如,有些学生善于学习,那么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考试或者平时的练习来表扬他们;有些学生善于管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班级管理等方面来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有些学生善于文艺,那么在每周或者在每节课之前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有些学生擅长体育,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等等。总之,对“两难”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仅要有耐性,而且在生活上还要不断关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及时反省过来。
总之,很多“两难”学生都想竭力的好好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好表现能够被老师和学生认可。所以只要我们多给“两难”学生一些关爱,让爱的阳光温暖“两难”学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两难”学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两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相信“两难”学生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