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思维生长的方向进行物理概念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872007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来说,提到物理概念,就会想到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意义、表达式、单位、内涵、外延及与其他概念的辨析等这些方面。这样看来貌似逻辑严密,思路流畅。然而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也仅限于被动的接受,并不能从根本上对概念的本源与含义有深刻的理解。因而我们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稚化我们的思维,从学生的思维生长方向入手,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分析、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的《时间和位移》的教学为例,阐述沿思维生长的方向进行物理教学。
  师生共同复习: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为了简化研究,可以将满足一定条件的物体简化成质点。研究物体的运动还要选择一定的参考系,为方便准确研究。在参考系上又建立了坐标系。那么思考:
  问题1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如果要定量描述某同学在昨天第二节大课间的运动,则:
  (1)在描述他运动之前应做什么工作?
  (2)可以先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描述他的运动?
  学生活动总结:(1)建立模型;(2)先从时空即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生活中会看到这样两个表格: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和南京发往上海的高铁G7031次的列车时刻表,为什么一个叫“时间表”,另一个又叫“时刻表”呢?你知道其中的区别吗?
  [TP12GW01。TIF,BP#]
  学生讨论总结:事件发生或结束的瞬间,与发生状态对应,在物理学中称为时刻t,也称时间点。
  事件持续的时间,与发生过程对应,在物理学中称为时间间隔Δt,简称时间,也称时间段。
  尝试举例,生活中哪些例子表示时刻,哪些例子表示时间间隔。学生举例。
  [TP12GW02。TIF,Y#]
  问题2 为了定量的描述时刻和时间间隔,可用什么数学工具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
  生:可以建立表示时间的坐标轴,其中时刻在时间(坐标)轴用“点”表示。时间在时间(坐标)轴用“线段”表示。
  1 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是指一瞬间,在时间坐标轴上表示为一个点。
  (2)时间间隔:是指终止时刻与起始时刻之差,在时间坐标轴上表示为一段线段。通常简称为时间。
  设计意图 沿着描述机械运动的思路,自然的引到从时空角度来描述,从而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对时空的认识,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为此我们创设合适的物理情境,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通过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物理概念。
  师:平时口语中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通[HJ0。95mm]常根据上下文来判定。例如“现在什么时间?”“离下课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这里的“时间”指什么?
  生:第一个“时间”指时刻,第二个“时间”指时间间隔。
  例1 在时间轴上如何表示下述六项?
  第六秒内、六秒内、第六秒初、第六秒末、前两秒、第一秒
  学生分析。
  时间间隔可以展示某一过程,比如录像;时刻只能显示运动过程的某一瞬间,比如照相。
  师:如何计量时间?你知道的时间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总结:法定时间单位:秒、分、时、(日)、年;常用时间单位:刻、周、季度。
  师:有哪些工具可以测量时间呢?
  师生总结:秒表,打点计时器(后面会详细学习),如图2、图3、图4。
  [TP12GW03。TIF,BP#]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与时间计量加深学生对时间和时刻的理解。
  师:来附中学习已经一周的时间了,你对附中哪些地方最熟悉?平时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如图5是“南京师大附中俯瞰图”。
  生:食堂和教室。
  师:从教室到食堂有哪些路线呢?
  学生列举举例。
  师:路线很多,我列举了其中的两条路线,如图6蓝线和黄线所示路径,思考两条路线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生:路程不同,起点和终点相同。
  师:为定量描述该同学的位置变化,数学上可用什么来表示?
  生:从教室到食堂的线段。
  师:从教室到食堂与从食堂到教室的位置变动一样吗?该如何准确描述?
  生:不一样。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如图7中粉色的线)
  [TP12GW04。TIF,BP#]
  师:因此路程已经不能准确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必须引入新的物理量来描述位置变化,同时反映位置变化的大小和位置变化的方向,我们把它称为位移。
  2 路程和位移
  (1)路程(path)——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HJ0。9mm]
  (2)位移(displacement)——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物体运动的初位置到运动的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物理符号:l,单位:m。
  ①初位置→末位置(方向);②线段长度(大小)
  师:如图8,物体从A运动到B时,不管沿着什么轨迹,它的位移都是一样的。这个位移可以用一条有向(箭头)[TP12GW05。TIF,Y#]线段AB表示。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沿着逻辑思维的方向逐步发现路程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为此必须引入新的物理量——位移,得到位移概念的引入必要性。使学生理解位移概念的意义,从实际的问题中抽象、概括出位移的概念。
  联系实际:学校马上就要进行秋季运动会了,运动员各有所长,根据所学的知识,哪些项目关注物体位移的大小?哪些项目关注路程的长短?
  生:注重路程的有长跑和短跑等;注重位移的有铅球、跳远和标枪等。   设计意图 通过位移与路程的对比加深对位移概念的理解,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3 矢量和标量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像路程这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标量(scalar);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vector)。回顾初中学过的物理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
  学生举例:标量:路程、质量、密度、温度、长度、电阻、电压……;矢量:位移、力、速度。
  师:看看下面的这个这个例子,体会标量和矢量还有那些不同。
  例2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B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C点。
  (1)求从A到B、从B到C的分路程和从A到C的总路程;
  (2)在纸上画出从A走到B、从B到C[TP12GW06。TIF,Y#]的分位移和从A到C的总位移;
  (3)分路程和总路程的关系遵循什么法则?
  (4)分位移和总位移的关系遵循代数法则吗?如不是,那又遵循什么法则呢?
  学生分析,师生讨论。
  分路程与总路程遵循代数法则,分位移与总位移不遵循代数法则,但他们构成一个封闭的几何图形,我们暂且称之为“几何法则”,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再详细研究。我们之前接触的运动大多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就从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入手,研究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和位移。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将位移与路程的异同形象化,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位移与路程的计算法则也不相同,进而加深其对矢量的印象,为后面深入学习矢量的问题埋下伏笔。
  4 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思考1: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置如何表示?
  生:用一维坐标轴上的坐标,如图10。
  [TP12GW07。TIF,Y#]思考2:物体的位置变化如何表示?
  生:变化都是末减初,应该是Δx=x2-x1,其中Δx是位置变化量,x2是末位置坐标,x1初位置坐标。
  思考3:物体的位移与初末位置坐标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生:位移就是位置的变化量,在直线运动中,位移l=Δx=x2-x1。
  师:如图11,一物体从A运动到B,然后运动C,最后到达D,分别求A到B、B到C、C到D的位移和从A到D的总位移。
  [TP12GW08。TIF,BP#]
  生:依据图12有:lAB=3 m, lBC=2 m, lCD=-7 m, lAD=-2 m。
  师:如何理解各量的正负?
  生:位移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位移为负,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师:位移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只表示位移方向,不表示位移大小。所有的矢量“正负号”都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师:总位移与各分位移有何关系?
  生:总位移等于各位移(带有方向符号的)的代数和。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直线上位移的运算一般方法:可转化为代数运算
  (1)规定正方向:将各位移的方向用“ ”、“-”号表示,写在位移的大小前面。
  (2)总位移等于各位移(带有方向符号的)的代数和。
  设计意图 利用具体例子来解决抽象的同一直线上的位移的运算,将抽象的方法变成具体例子,降低理解难度。
  例3 从高出地面3 m的位置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 m后回落,最后到达地面,如图13所示,分别以地面和抛出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方向均以向上为正,填写以下如图14的表格(红字为待填写部分)。
  [TP12GW09。TIF,BP#]
  学生活动。
  师: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位移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
  师:运动过程具有客观性,但运动的描述具有主观性,用矢量表述物理量的定义及物理量间的关系具有内容准确、形式简单的特点,不依赖坐标系的选取,给解决问题带来很大的方便。
  我国古代数学曾位于世界前列,后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创造出一套合理统一的符号体系,不能将问题普遍化,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科学预言的学习和使用,用科学语言描述物理问题。其中科学语言包括:科学术语、公式、符号和图表等。
  设计意图 利用例3,进一步体会矢量的优点和学习使用科学语言的重要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总结。
  高一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于抽象物理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直观的材料的支持,因而在讲授物理概念时,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生长的方向,从实际问题中出发,让学生体会和了解提出新概念的过程和目的,使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受到物理思想与方法的熏陶。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的效率不是你讲了多少,讲得如何,而是取决于有多少学生真正认识听你课,学生听了多少,听懂多少,因此组织好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支配课堂时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利用评价导向激励功能等提高物理课堂听课率,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物理课堂;听课率;效率  作者简介:应如刚,男,江苏盐城人,理学学士,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某校长因一位教师所教学生考试成
随着物理课程标准的更新和发展,逐渐将探究式教学作为物理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式教学的正确使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而科学探究的误用将会导致学生的学而无获.因此,物理教师要加强对物理探究教学的正确理解,加强对高中物理探究课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创新,从而有效避免“关注开放而忽视引导”、“勤于动手而忽视思考”等误区,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探究课对学生生成知识、
摘 要: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和高中物理中都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现行的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科书均有一节以“牛顿第一定律”为标题的教学内容.这两个阶段所进行的教学应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初、高中阶段所分别要讲清的具体内容,以期对初、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參考.  关键词: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中被安排在第八
摘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差异与距离。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理实差异的起点,理论研究者倾向于在澄清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以及价值与动力后再谈“怎么干”;实践工作者倾向于直接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具体的行动尝试,在干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目标的澄清。在行为模式上,理论研究者以科学性为导向,是基于理性分析的行动;实践工作者以实效性为导向,是基于直觉思维的行动。化解理实差距需要理论研究者
中学物理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物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较难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很多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反应高一物理难学,而通过调查发现,物理并非一直难
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新课改的相关资料,研究新教材,回想起英国留学时课程和英国中学教学实习,感悟到有很多的理念、方法值得借鉴,对新课改有了更新的认识.
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相融共生、相亲相爱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之间、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不够相亲相爱的现象,这既有理论方面的原因,也有实践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理论界在对中国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提炼和推广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在指导新时代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小学校长不仅要成为卓有成效的实践者,更要做有思想的实践者。  一、校长的思想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这些都说明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就是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学案”教学就是对旧教学模式进行挑战,所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生本”理念下的“学案”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生本”教育 学案教学     一、对“生本”教育的理解
班级授课制,曾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班级授课中教师为主导的灌压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课堂需要改革,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呼声不断,而身处教育当中的教师更深刻体会到中国的课堂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必须改,但怎么改?“翻转课堂”模式在此时应运而生.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摘 要:物理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思维而展开,而实验是最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手段.但是实验教学中思维跨度的设置往往过大或者过小.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思维跨度设置合适呢?例举了实验猜想阶段,实验器材引入,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结论推得,实验解题中思维跨度调整的策略.  关键词:思维跨度;实验教学;调整策略  作者简介:倪志峰(1980- ),男,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实验教学;  周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