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来说,提到物理概念,就会想到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意义、表达式、单位、内涵、外延及与其他概念的辨析等这些方面。这样看来貌似逻辑严密,思路流畅。然而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也仅限于被动的接受,并不能从根本上对概念的本源与含义有深刻的理解。因而我们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稚化我们的思维,从学生的思维生长方向入手,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分析、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的《时间和位移》的教学为例,阐述沿思维生长的方向进行物理教学。
师生共同复习: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为了简化研究,可以将满足一定条件的物体简化成质点。研究物体的运动还要选择一定的参考系,为方便准确研究。在参考系上又建立了坐标系。那么思考:
问题1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如果要定量描述某同学在昨天第二节大课间的运动,则:
(1)在描述他运动之前应做什么工作?
(2)可以先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描述他的运动?
学生活动总结:(1)建立模型;(2)先从时空即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生活中会看到这样两个表格: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和南京发往上海的高铁G7031次的列车时刻表,为什么一个叫“时间表”,另一个又叫“时刻表”呢?你知道其中的区别吗?
[TP12GW01。TIF,BP#]
学生讨论总结:事件发生或结束的瞬间,与发生状态对应,在物理学中称为时刻t,也称时间点。
事件持续的时间,与发生过程对应,在物理学中称为时间间隔Δt,简称时间,也称时间段。
尝试举例,生活中哪些例子表示时刻,哪些例子表示时间间隔。学生举例。
[TP12GW02。TIF,Y#]
问题2 为了定量的描述时刻和时间间隔,可用什么数学工具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
生:可以建立表示时间的坐标轴,其中时刻在时间(坐标)轴用“点”表示。时间在时间(坐标)轴用“线段”表示。
1 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是指一瞬间,在时间坐标轴上表示为一个点。
(2)时间间隔:是指终止时刻与起始时刻之差,在时间坐标轴上表示为一段线段。通常简称为时间。
设计意图 沿着描述机械运动的思路,自然的引到从时空角度来描述,从而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对时空的认识,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为此我们创设合适的物理情境,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通过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物理概念。
师:平时口语中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通[HJ0。95mm]常根据上下文来判定。例如“现在什么时间?”“离下课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这里的“时间”指什么?
生:第一个“时间”指时刻,第二个“时间”指时间间隔。
例1 在时间轴上如何表示下述六项?
第六秒内、六秒内、第六秒初、第六秒末、前两秒、第一秒
学生分析。
时间间隔可以展示某一过程,比如录像;时刻只能显示运动过程的某一瞬间,比如照相。
师:如何计量时间?你知道的时间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总结:法定时间单位:秒、分、时、(日)、年;常用时间单位:刻、周、季度。
师:有哪些工具可以测量时间呢?
师生总结:秒表,打点计时器(后面会详细学习),如图2、图3、图4。
[TP12GW03。TIF,BP#]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与时间计量加深学生对时间和时刻的理解。
师:来附中学习已经一周的时间了,你对附中哪些地方最熟悉?平时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如图5是“南京师大附中俯瞰图”。
生:食堂和教室。
师:从教室到食堂有哪些路线呢?
学生列举举例。
师:路线很多,我列举了其中的两条路线,如图6蓝线和黄线所示路径,思考两条路线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生:路程不同,起点和终点相同。
师:为定量描述该同学的位置变化,数学上可用什么来表示?
生:从教室到食堂的线段。
师:从教室到食堂与从食堂到教室的位置变动一样吗?该如何准确描述?
生:不一样。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如图7中粉色的线)
[TP12GW04。TIF,BP#]
师:因此路程已经不能准确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必须引入新的物理量来描述位置变化,同时反映位置变化的大小和位置变化的方向,我们把它称为位移。
2 路程和位移
(1)路程(path)——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HJ0。9mm]
(2)位移(displacement)——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物体运动的初位置到运动的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物理符号:l,单位:m。
①初位置→末位置(方向);②线段长度(大小)
师:如图8,物体从A运动到B时,不管沿着什么轨迹,它的位移都是一样的。这个位移可以用一条有向(箭头)[TP12GW05。TIF,Y#]线段AB表示。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沿着逻辑思维的方向逐步发现路程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为此必须引入新的物理量——位移,得到位移概念的引入必要性。使学生理解位移概念的意义,从实际的问题中抽象、概括出位移的概念。
联系实际:学校马上就要进行秋季运动会了,运动员各有所长,根据所学的知识,哪些项目关注物体位移的大小?哪些项目关注路程的长短?
生:注重路程的有长跑和短跑等;注重位移的有铅球、跳远和标枪等。 设计意图 通过位移与路程的对比加深对位移概念的理解,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3 矢量和标量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像路程这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标量(scalar);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vector)。回顾初中学过的物理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
学生举例:标量:路程、质量、密度、温度、长度、电阻、电压……;矢量:位移、力、速度。
师:看看下面的这个这个例子,体会标量和矢量还有那些不同。
例2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B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C点。
(1)求从A到B、从B到C的分路程和从A到C的总路程;
(2)在纸上画出从A走到B、从B到C[TP12GW06。TIF,Y#]的分位移和从A到C的总位移;
(3)分路程和总路程的关系遵循什么法则?
(4)分位移和总位移的关系遵循代数法则吗?如不是,那又遵循什么法则呢?
学生分析,师生讨论。
分路程与总路程遵循代数法则,分位移与总位移不遵循代数法则,但他们构成一个封闭的几何图形,我们暂且称之为“几何法则”,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再详细研究。我们之前接触的运动大多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就从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入手,研究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和位移。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将位移与路程的异同形象化,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位移与路程的计算法则也不相同,进而加深其对矢量的印象,为后面深入学习矢量的问题埋下伏笔。
4 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思考1: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置如何表示?
生:用一维坐标轴上的坐标,如图10。
[TP12GW07。TIF,Y#]思考2:物体的位置变化如何表示?
生:变化都是末减初,应该是Δx=x2-x1,其中Δx是位置变化量,x2是末位置坐标,x1初位置坐标。
思考3:物体的位移与初末位置坐标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生:位移就是位置的变化量,在直线运动中,位移l=Δx=x2-x1。
师:如图11,一物体从A运动到B,然后运动C,最后到达D,分别求A到B、B到C、C到D的位移和从A到D的总位移。
[TP12GW08。TIF,BP#]
生:依据图12有:lAB=3 m, lBC=2 m, lCD=-7 m, lAD=-2 m。
师:如何理解各量的正负?
生:位移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位移为负,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师:位移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只表示位移方向,不表示位移大小。所有的矢量“正负号”都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师:总位移与各分位移有何关系?
生:总位移等于各位移(带有方向符号的)的代数和。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直线上位移的运算一般方法:可转化为代数运算
(1)规定正方向:将各位移的方向用“ ”、“-”号表示,写在位移的大小前面。
(2)总位移等于各位移(带有方向符号的)的代数和。
设计意图 利用具体例子来解决抽象的同一直线上的位移的运算,将抽象的方法变成具体例子,降低理解难度。
例3 从高出地面3 m的位置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 m后回落,最后到达地面,如图13所示,分别以地面和抛出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方向均以向上为正,填写以下如图14的表格(红字为待填写部分)。
[TP12GW09。TIF,BP#]
学生活动。
师: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位移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
师:运动过程具有客观性,但运动的描述具有主观性,用矢量表述物理量的定义及物理量间的关系具有内容准确、形式简单的特点,不依赖坐标系的选取,给解决问题带来很大的方便。
我国古代数学曾位于世界前列,后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创造出一套合理统一的符号体系,不能将问题普遍化,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科学预言的学习和使用,用科学语言描述物理问题。其中科学语言包括:科学术语、公式、符号和图表等。
设计意图 利用例3,进一步体会矢量的优点和学习使用科学语言的重要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总结。
高一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于抽象物理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直观的材料的支持,因而在讲授物理概念时,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生长的方向,从实际问题中出发,让学生体会和了解提出新概念的过程和目的,使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受到物理思想与方法的熏陶。
师生共同复习: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为了简化研究,可以将满足一定条件的物体简化成质点。研究物体的运动还要选择一定的参考系,为方便准确研究。在参考系上又建立了坐标系。那么思考:
问题1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如果要定量描述某同学在昨天第二节大课间的运动,则:
(1)在描述他运动之前应做什么工作?
(2)可以先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描述他的运动?
学生活动总结:(1)建立模型;(2)先从时空即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生活中会看到这样两个表格: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和南京发往上海的高铁G7031次的列车时刻表,为什么一个叫“时间表”,另一个又叫“时刻表”呢?你知道其中的区别吗?
[TP12GW01。TIF,BP#]
学生讨论总结:事件发生或结束的瞬间,与发生状态对应,在物理学中称为时刻t,也称时间点。
事件持续的时间,与发生过程对应,在物理学中称为时间间隔Δt,简称时间,也称时间段。
尝试举例,生活中哪些例子表示时刻,哪些例子表示时间间隔。学生举例。
[TP12GW02。TIF,Y#]
问题2 为了定量的描述时刻和时间间隔,可用什么数学工具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
生:可以建立表示时间的坐标轴,其中时刻在时间(坐标)轴用“点”表示。时间在时间(坐标)轴用“线段”表示。
1 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是指一瞬间,在时间坐标轴上表示为一个点。
(2)时间间隔:是指终止时刻与起始时刻之差,在时间坐标轴上表示为一段线段。通常简称为时间。
设计意图 沿着描述机械运动的思路,自然的引到从时空角度来描述,从而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对时空的认识,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为此我们创设合适的物理情境,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通过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物理概念。
师:平时口语中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通[HJ0。95mm]常根据上下文来判定。例如“现在什么时间?”“离下课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这里的“时间”指什么?
生:第一个“时间”指时刻,第二个“时间”指时间间隔。
例1 在时间轴上如何表示下述六项?
第六秒内、六秒内、第六秒初、第六秒末、前两秒、第一秒
学生分析。
时间间隔可以展示某一过程,比如录像;时刻只能显示运动过程的某一瞬间,比如照相。
师:如何计量时间?你知道的时间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总结:法定时间单位:秒、分、时、(日)、年;常用时间单位:刻、周、季度。
师:有哪些工具可以测量时间呢?
师生总结:秒表,打点计时器(后面会详细学习),如图2、图3、图4。
[TP12GW03。TIF,BP#]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与时间计量加深学生对时间和时刻的理解。
师:来附中学习已经一周的时间了,你对附中哪些地方最熟悉?平时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如图5是“南京师大附中俯瞰图”。
生:食堂和教室。
师:从教室到食堂有哪些路线呢?
学生列举举例。
师:路线很多,我列举了其中的两条路线,如图6蓝线和黄线所示路径,思考两条路线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生:路程不同,起点和终点相同。
师:为定量描述该同学的位置变化,数学上可用什么来表示?
生:从教室到食堂的线段。
师:从教室到食堂与从食堂到教室的位置变动一样吗?该如何准确描述?
生:不一样。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如图7中粉色的线)
[TP12GW04。TIF,BP#]
师:因此路程已经不能准确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必须引入新的物理量来描述位置变化,同时反映位置变化的大小和位置变化的方向,我们把它称为位移。
2 路程和位移
(1)路程(path)——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HJ0。9mm]
(2)位移(displacement)——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物体运动的初位置到运动的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物理符号:l,单位:m。
①初位置→末位置(方向);②线段长度(大小)
师:如图8,物体从A运动到B时,不管沿着什么轨迹,它的位移都是一样的。这个位移可以用一条有向(箭头)[TP12GW05。TIF,Y#]线段AB表示。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沿着逻辑思维的方向逐步发现路程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为此必须引入新的物理量——位移,得到位移概念的引入必要性。使学生理解位移概念的意义,从实际的问题中抽象、概括出位移的概念。
联系实际:学校马上就要进行秋季运动会了,运动员各有所长,根据所学的知识,哪些项目关注物体位移的大小?哪些项目关注路程的长短?
生:注重路程的有长跑和短跑等;注重位移的有铅球、跳远和标枪等。 设计意图 通过位移与路程的对比加深对位移概念的理解,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3 矢量和标量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像路程这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标量(scalar);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vector)。回顾初中学过的物理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
学生举例:标量:路程、质量、密度、温度、长度、电阻、电压……;矢量:位移、力、速度。
师:看看下面的这个这个例子,体会标量和矢量还有那些不同。
例2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B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C点。
(1)求从A到B、从B到C的分路程和从A到C的总路程;
(2)在纸上画出从A走到B、从B到C[TP12GW06。TIF,Y#]的分位移和从A到C的总位移;
(3)分路程和总路程的关系遵循什么法则?
(4)分位移和总位移的关系遵循代数法则吗?如不是,那又遵循什么法则呢?
学生分析,师生讨论。
分路程与总路程遵循代数法则,分位移与总位移不遵循代数法则,但他们构成一个封闭的几何图形,我们暂且称之为“几何法则”,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再详细研究。我们之前接触的运动大多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就从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入手,研究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和位移。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将位移与路程的异同形象化,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位移与路程的计算法则也不相同,进而加深其对矢量的印象,为后面深入学习矢量的问题埋下伏笔。
4 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思考1: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置如何表示?
生:用一维坐标轴上的坐标,如图10。
[TP12GW07。TIF,Y#]思考2:物体的位置变化如何表示?
生:变化都是末减初,应该是Δx=x2-x1,其中Δx是位置变化量,x2是末位置坐标,x1初位置坐标。
思考3:物体的位移与初末位置坐标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生:位移就是位置的变化量,在直线运动中,位移l=Δx=x2-x1。
师:如图11,一物体从A运动到B,然后运动C,最后到达D,分别求A到B、B到C、C到D的位移和从A到D的总位移。
[TP12GW08。TIF,BP#]
生:依据图12有:lAB=3 m, lBC=2 m, lCD=-7 m, lAD=-2 m。
师:如何理解各量的正负?
生:位移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位移为负,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师:位移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只表示位移方向,不表示位移大小。所有的矢量“正负号”都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师:总位移与各分位移有何关系?
生:总位移等于各位移(带有方向符号的)的代数和。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直线上位移的运算一般方法:可转化为代数运算
(1)规定正方向:将各位移的方向用“ ”、“-”号表示,写在位移的大小前面。
(2)总位移等于各位移(带有方向符号的)的代数和。
设计意图 利用具体例子来解决抽象的同一直线上的位移的运算,将抽象的方法变成具体例子,降低理解难度。
例3 从高出地面3 m的位置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 m后回落,最后到达地面,如图13所示,分别以地面和抛出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方向均以向上为正,填写以下如图14的表格(红字为待填写部分)。
[TP12GW09。TIF,BP#]
学生活动。
师: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位移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
师:运动过程具有客观性,但运动的描述具有主观性,用矢量表述物理量的定义及物理量间的关系具有内容准确、形式简单的特点,不依赖坐标系的选取,给解决问题带来很大的方便。
我国古代数学曾位于世界前列,后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创造出一套合理统一的符号体系,不能将问题普遍化,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科学预言的学习和使用,用科学语言描述物理问题。其中科学语言包括:科学术语、公式、符号和图表等。
设计意图 利用例3,进一步体会矢量的优点和学习使用科学语言的重要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总结。
高一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于抽象物理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直观的材料的支持,因而在讲授物理概念时,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生长的方向,从实际问题中出发,让学生体会和了解提出新概念的过程和目的,使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受到物理思想与方法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