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变得有意义了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娃娃家的争吵”清晰完整地描述了珈珈从哭着向教师倾诉到愉快地参与娃娃家游戏的过程。我们从中读到了孩子的情绪变化、游戏中的矛盾冲突以及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结合教师的自我分析和反思,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作用较充分地体现在推动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上,而不仅仅体现在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上。这是体现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的关键,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青年教师实践中的难点。不少教师常常把这两个层面的引导混淆起来,尽管在认识上接纳和认同前者,但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后者,以致在不知不觉中主导了游戏。这一案例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1.支持幼儿学习表达自己的意愿,促进相互了解
  教师要经常为幼儿创设表达的机会,让游戏当事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从不会表达到逐步学会清楚地表达。这也是幼儿发现并认同同伴、了解同伴的重要过程。案例中的教师对于跑来哭诉的珈珈和一脸担忧的玮玮,都能耐心地引导她们“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玮玮能清楚地表达,而珈珈虽然表达能力较弱,但也可以听明白玮玮的想法。学习表达就是在不断的听和说之间进行的。创设表达机会也是教师支持作用的体现。
  2.支持幼儿学习解决矛盾,促进相互接纳
  支持幼儿学习解决矛盾,就是让幼儿在满足自身愿望的同时,学会尊重、接纳别人不同的想法,尽力让大家都能玩得开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支持幼儿找出问题。案例中,在玮玮说完事情原委后,教师问玮玮“你把你的想法告诉珈珈了吗”,又问珈珈“是这样吗”“那你为什么还要送”……通过引导幼儿相互表达,“问题”显现在了当事人面前,且得到了双方的认可。“我想和她们一起玩。”“不行,娃娃家今天在办生日聚会,客人太多了。”问题终于明白了。其次,要支持幼儿尝试自主选择。案例中教师问:“那你还想去玩吗”“你看看哪里还需要牛奶”,在支持珈珈并给予珈珈再作选择的机会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玮玮拒绝珈珈加入的理解和尊重。珈珈在转了一圈后提出想去“蛋糕店”试试,这是她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的选择与判断。当她成功地获得了“蛋糕店”同伴的接纳时,就如这位教师分析的那样,她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提升了交往的技能。因此,当她再次被拒绝时,她的表现是独自决定再去娃娃家试一试,而不是又一次伤心地来向教师求助。从教师支持下的选择,到敢于独立选择,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当珈珈再次面对娃娃家的同伴时,她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在对方提出要求后,她立即予以配合,双方都显示出了对同伴的尊重、理解和接纳。
  3.支持幼儿的游戏,把握促进幼儿发展的良机
  首先要看懂游戏。即看懂游戏过程中曲折变化的细枝末节,看懂幼儿行为所反映出的幼儿的游戏兴趣及当下存在的问题:他想玩什么?是什么问题使他不能如愿?这是教师把握介入游戏时机的重要判断依据。从该案例中,我们读到这位教师清晰地描述了一系列游戏事件中幼儿的行为及情绪的变化。她不仅看到了整个过程,而且较准确地分析出这属于“玩伴间出现了纠纷但无法自行解决”的情况,把握住了介入的时机。这种介入就体现出了推动幼儿发展的作用。
  其次要看懂幼儿。即以当下幼儿所表现出的能力、水平为依据,随机调整介入游戏的程度。该案例中,教师在观察到珈珈的样子“显得平静多了”时,只是泛泛地试着鼓励“那你还想去玩吗”,当看到她“一脸茫然,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做”时,教师则继续鼓励:“你看看哪里还需要牛奶?”这里的“继续”就体现了介入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教师在调整幼儿再次选择的空间,使自己的支持越来越接近幼儿的实际需要,直到珈珈高高兴兴地玩起来。
  我们看到,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进入游戏,也没有在游戏情节发展中发挥直接作用,而始终在游戏之外以第三者的身份鼓励幼儿参与游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间接指导”。她多次引导、支持幼儿表达自我意愿,找出问题,自主选择,自己解决矛盾,这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游刃于不同游戏个体之间,尝试联系各种有关信息,促进游戏同伴间的相互了解和接纳。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也就是因为教师的支持得当,“争吵”变得有意义了。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且繁杂琐碎,8小时之外还要备课、写材料、准备教具、参与教研等,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越是发达地区,越是优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越大。人在高压之下难免烦躁、焦虑,然而,保持快乐的心态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极其重要,因为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为了帮助教师调适心理,化解工作压力,从而将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给孩子,培育和谐发展的阳光儿童,上海冰厂田幼儿园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供了各种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操作、摆弄,看起来热热闹闹,幼儿玩得很开心,却未必真的在探究。所以,如何在好玩与探究之间架起桥梁,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实践中,我们发现“摆”这一材料玩起来趣味性较强。可探究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比较丰富。于是,我们尝试以“好玩的摆”为主题,开展以体验为先的教研活动,试图找到好玩与探究之间的结合点。教研过程大致如下。  一、教
摘 要禾仓小学以德育主体变革为切入口,在近十年的实践中,先后经历了单向主体、双向主体及共同体主体三个阶段。德育主体的三次嬗变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家庭的教育功能,最终形成了家校协同的育人格局。教育理念的嬗变推动了实践的创新,由此铺陈出生动的教育风景。  关 键 词 德育主体;家校合作;德育实践;主体嬗变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
一、活动背景  按群计数就是在清点物体数量时一堆一堆地数,或在口头数数时一群一群地数,最后说出总数。学习按群计数,可以拓展幼儿用多种方法清点集合中的个数的经验,提高计数能力,为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打下基础。  幼儿学习按群计数需要建立在能够熟练进行逐一计数的基础上。实践中我发现,虽然大班幼儿对逐一计数已比较熟练,不少幼儿已能数到30以上,但对按群计数还比较陌生;按群计数还要求幼儿对数字顺序有
阅读能力被视为一个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掀起阅读热潮,更有一些欧美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推进儿童的阅读活动。  曾经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的作家艾登·钱伯斯指出,要“让儿童自主而愉快地阅读。”  让儿童阅读不是最重要的,让儿童爱上阅读才是最重要的。  在图画书《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中,超级挑食的妹妹声称不吃胡萝卜、豌豆、花椰菜、土豆、香蕉、橘子……并且“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聪
摘要 全民抗疫既凝聚人心彰显了中国道路的四个自信,也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培育所存在的问题。因此,终身性、系统性的价值观培育何以可致成为时下重要议题。跨学科活动设计尝试构建以“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为培育目标,疫情之下的口罩为探究单元,以六大学科为知识前提,以跨学科概念驱动方式的行动框架。用跨学科概念统整活动目标与内容,以探究单元清单提供探究指引和资源,并依据学本评估原理,用单元评估报告进行全过程评价,将
暑假里,翻阅以前的日记本,看到自己记录的一则教育故事,感触很多。  磊磊聪明又比较懂事,但也有调皮不听话的时候。今天离园前,他故意用外套去挥打别人来取乐,我二话没说收了他的衣服。  他外婆来接他了,只见他一声不响地从我面前走过,径直到走廊上。看他没有丝毫认错的意思,我故意不把衣服还给他,看他回家如何交代。  磊磊的外婆知道了这件事,想让我把衣服还给他,我就跟她说:“今天衣服不还他了,谁让他做错事。
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专门性的“前识字”活动。那么,如何开展能促进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发展的“前识字”活动,而不使其误入机械记忆、强化训练的早期识字活动呢?我们以“有趣的提手旁”活动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核心经验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前识字”核心经验包括“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符号和文字形式的意识”和“符号和文字规则的意识”三个范畴,在“符号和文字规则的意识
我们的认识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大致需要经历“原经验——新设计——新行为”几个步骤,其中每一步都要经历“活动设计——实践——研讨——反思——调整”的过程。  课例研究是以团队形式开展的研究,特别强调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第一,课例研究团队成员都是研究主体,既是研究者、观察者、评议者,也是被研究者、被观察
西安某幼儿园给全园幼儿喂处方药事件,又一次将学前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对幼儿园教育的信任危机。令人费解的是,园方给幼儿集体喂处方药的理由是保障出勤率。追求幼儿出勤率,本来无可厚非。幼儿出勤率高的前提是不生病或少生病,归根到底是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身体免疫力。增强幼儿体质的方法有很多,该幼儿园却采用给幼儿集体服药的方法,这不仅伤害了幼儿身体,而且背离了办教育的宗旨,甚至有违法之嫌。  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