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c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卷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师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它是师生教与学双方的一个“反馈——矫正”的过程。试卷讲评课既要“讲”,也要“评”。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又要讲答题思路、解题策略;既要评“不足”,评“错解”,又要评“好”的,要评出学生的信心,以利于他们以积极的心态继续学习。本文从目前讲评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讲评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如何优化讲评课教学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讲评课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1一题不漏地顺次讲
  一些教师在讲评时,将试卷从头讲到尾,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讲,全体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堂课学生都是在被动地听,没有任何参与和互动,学生没有压力更没有动力。这样的讲评课,容易造成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老师讲的很多内容他们都会,造成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由于课堂上老师讲的很多内容他们都听不懂,而不想听。“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教学效果甚微。
  1。2只批评不鼓励
  一些教师在讲评课的教学中,往往一味地强调试卷上暴露出的不足,严厉地批评学生。其实,这样反而会取得相反的效果,会使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失去信心。笔者认为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的始终,要善于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勤奋好学的愿望。
  1。3讲评时习惯于正面讲解,忽视错因分析
  试卷讲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纠正学生错误的做法,疏通知识障碍,但我们一些教师为了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往往是不顾学生的思维实际,而采用正面讲解的方法,结果造成学生对于正确的解法好像是接受了,但为什么自己的解法错了,错在什么地方,还是不清楚,以致于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情不自禁地沿用自己错误的方法。
  1。4就题论题,忽视讲评后的反思与延伸
  进行试卷讲评时,一些教师得出正确结果后,往往没有必要的反思,只停留在这个习题的解法上,不能引导学生总结升华为这一类问题怎样解,更不能与其它问题进行联系渗透。学生听懂的仅是这一道题的解法,由于物理习题千变万化,学生再遇到稍有变化的同类问题时往往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在试卷评讲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借题发挥,进行适度延伸和拓展,让各层次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和创新能力,可以是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是多题一解——同一类问题的通法,还可以是[HJ1。5mm]一题多变——即变式教学。
  [TP7CW38。TIF,Y#]
  案例1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滑到b端的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通过分析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是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解题完毕后应引导学生对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再看一看滑片P从b端滑到a端的过程中,情况又怎么样?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定值电阻与一可变电阻串联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两端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与可变电阻阻值的变化趋势相反,可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与其阻值的变化趋势相同。通过一道题的分析与反思,使学生把握了一类问题的处理思路与方法,并抓住了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以后再遇到串联电路的动态变化问题时,即使是从未见过的相关题目,处理起来也不会感到为难。
  1。5试卷讲评后,缺乏针对性练习的布置
  试卷评讲结束后,许多教师仅是简单地让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评把错题改过来,缺乏与其相关练习的布置。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试卷讲评之后一定要布置一些练习,以达到纠正错误、巩固强化的目的。
  2讲评课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快节奏——趁热打铁
  考试后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总会把眼睛盯在分数上,而不重反思,不及时查漏补缺。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试卷讲评和结果反馈相对滞后。要知道,学生做完一份物理试卷,经历了从阅读、理解到筛选、加工、定型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效如何非常关注。但教学中,由于我们备课任务繁重、批改试卷难度大,往往把试卷发放和讲评工作搁置太久,而此时,学生做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已消失殆尽,能够刺激学生思维的就只剩下分数了。因此,尽快将考试结果和答案反馈给学生,是取得良好讲评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2重音符——选题典型
  一份试卷中除有一些错误率高、迷惑性大的试题外,还有一些能体现本阶段教学重点的试题。教师应选择这些试题作为讲评的重点,而不应面面俱到。即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某道题或某个板块试题的常见干扰陷阱,教师应着重讲清、讲明,以增强学生的识别意识;对某道题或某个板块能体现本阶段教学重点的试题,教师应详细讲清其基本解题思路和答题策略。
  2。3抓灵魂——融会贯通
  试卷讲评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个重新整理知识的过程。在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借题发挥,类比延伸,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清相关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在试卷讲评中,教师还应将相关考点的思[HJ1。45mm]考方法适当归类,力争做到讲活一题,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抓住知识的灵魂。
  2。4引共鸣——再现情境
  试卷虽然相同,但学生分数高低不一,答题思路方法也各有差异,知识缺陷和错误情况更是不尽相同。在讲评试卷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安排由学生讲述答题思路,还原考试情境,尽情让他们提问、质疑。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交流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讲评更贴近学生心理,课堂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共同质疑、释疑、信息交流的平台,学生们畅所欲言,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5燃激情——增强信心
  充分发挥试卷讲评课的激励性功能,是试卷讲评课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情绪高涨、喜悦、自豪。此时,教师应告诫他们,考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切不可沾沾自喜,要及时帮他们分析自身的缺点与不足,点燃他们向更高峰攀登的热情。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则常常情绪低落,甚至自卑、自弃。此时,教师不仅不能过多地指责、批评学生,反而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与长处,增强他们获取成功的信心。
  3合理优化讲评课,提高课堂效率
  3。1讲评课的“备课”策略
  要优化讲评课,提高物理复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既要备“试题”,又要备“学生”。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研读试卷,了解命题特点,做到对题目有全面、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把握;(2)认真阅卷发现问题;(3)准确统计,统计好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情况,统计好每题的得分率,每题的解答情况等(独特的解法,典型的错误);(4)归类分析,做好试卷的归类可以有效地提高评讲课的课堂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5)制定方案,确定每一道题讲评的深度和广度、讲评的方式、方法以及讲评的重难点,针对错误率大于50%的题目要编制变式题和课后针对性的训练题;(6)卷面评语,心理学研究表明:给学生良好的导向和良好的学习暗示,能成为他们的自发、主动学习的动因,因此,讲评课要强化这种动因,使鼓励表扬成为讲评课的主旋律;(7)个别交流,必要时还应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话,一是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缺陷等,明确本堂讲评课的重点;二是了解学习退步快的或异常学生的问题所在。
  3。2教师讲评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讲错例与成因。错例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相关的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选择学生错误率高的题目及有代表性的错题,通过对学生错误的分析,找准出错原因。一般有审题不仔细、没分析出隐含条件、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不牢、相似知识混淆、基本方法没掌握、非智力因素导致的错误等。教师要对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能力的“盲点”、“生疏点”等重点讲解。必要时还要让学生动手实验,强化理解。
  (2)讲思路与联系。学生有的题“不会做”(包括试卷上一点都没做的“空白题”),往往不是相关的概念与规律没掌握,而是对“生题”不会分析,弄不清题目的物理过程及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产生思维障碍。因此,教师讲评时要舍得在分析题意及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物理过程与状态、待求物理量等方面下功夫。分析透彻了,相应的物理过程及知识联系清楚了,学生也就有了解题的思路,再选择恰当的方法求解即可。
  案例2热机效率问题综合性强,中考中多次出现。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学生的思维障碍往往来自对汽车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知识的联系不清楚。所以我们教师讲评时要着重讲清汽车的工作原理及知识联系,基本思路:设做功冲程燃气平均压强为P,活塞行程为L,面积为S,飞轮转速为n r/min,燃料热值为q,则(1)燃气对活塞作用力:F=PS;(2)做一次功:W=FL=PSL;(3)一分钟内做功的次数为:N=n/2,做一次功所需要的时间:t=120/n(60秒除以做功次数);(4)活塞做功的功率为:P=W/t=nPSL/120;(5)活塞一分钟做功为:W总=NW;(6)总能量为汽油或柴油燃烧放出的热量:Q=mq;(7)热机效率:η=( W总/Q总)×100%。教学实践表明热机效率问题无论如何变换,都“逃不出”上述的分析。
  (3)讲规律与方法。实际上,物理中大量的“典型题”、“类型题”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讲评时教师要善于“借题发挥”,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与方法,使学生“会一题,得一法,通一类,知一片”。实践说明“规律性”、“方法性”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做题悟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教师对规律性、方法性内容的讲评尤为重要,这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智慧的反映,更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效果的必由之路。
  案例3电学故障问题是学生易错的类型之一,而且多见于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进行故障识别,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干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压表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断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干路断路导致无电流。了解了这些规律再去解决故障问题就容易多了。
  (4)讲变式与发散。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是提升综合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讲评时不妨抓住某一类型题中的小问题——“小题大做”,通过改变条件、“颠倒”条件、添加条件、“移植”条件、合并条件等让原题“变脸”,充分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一类题的目的。
  案例4关于滑轮组问题的讲评。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一个“一上一下”竖直方向上的滑轮组,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给出有关的物理量数据即可进行相关的计算。变式1:改变原题,使滑轮组的绕线方式发生改变——可以考查因滑轮组结构变化引起的其它变化;变式2:改变原题,将滑轮组改为“平放”使用,水平拉动平面上的物体——可将滑轮组问题与运动及摩擦力综合;变式3:改变原题,不忽略动滑轮重(或摩擦)——可演变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问题;变式 4:改变原题,给出拉动滑轮组使物体上升的速度——可将滑轮组问题与功率问题综合。变换其它条件还可得出多种变式,每一种变式均是一道很好的训练题。对于每一种方法需经感知、实践、熟悉的过程,只有对不同的方法不断感知、实践、熟悉,我们的变式才能如火纯青,我们的教学才会如虎添翼。   (5)讲拓展与创新。考试题型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物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中考命题改革的大趋势是体现物理学科的生活性、物理学习的探究性、问题呈现的情境性、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和跟随时代的新颖性等等。但无论怎样改革,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是不变的。而命题人却可以随意改变题意、变换角度,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这让应试者眼花缭乱,防不胜防,因为变换情境,学生很可能会由于思维定势而造成失分,此时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地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教师讲评时要善于抓住新型题,分析其物理问题的实质。告诉学生“创新”是基本知识与技能拓展到实际的生产、生活等问题情境中的结果,是知识联系与应用的结果,难度不是很大,其主要作用是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学生热爱科学与报效祖国的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中考试题不断创新,新型题层出不穷。如2014年江苏盐城的电动自行车调速问题;浙江嘉兴的扫地机器人问题;山东临沂的高铁动车问题;山东青岛的演绎式探究“机械能守恒与平衡运动”问题;前几年武汉的浮子波浪发电机问题;台州的“探究温度对小麦萌发的影响”;扬州的“太阳能LED路灯”问题;黄冈的“电压力锅”问题;菏泽的“上海世博会”问题等等。一般说来,各地的中考题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教师讲评的重点是让学生弄清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应用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
  (6)尝试让学生说题。我们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选取一些试题让学生去说。让他们发表自己对习题的审题与分析、解题的方法与思路、解题的过程与体会以及对习题的评价。我们教师要在学生说题的过程中适时介入,适时启发、引导,适时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经过多次课堂实践笔者感觉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
  3。3课后矫正巩固
  试卷讲评课后,教师必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对相关知识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因此,每次讲评后,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讲评的内容。(1)在专用“错题集”上订正典型错题,订正不能满足于写一个正确答案或写出一种正确解答就了事。建议进行如下操作:①本次考卷易错点总结,失分点一定也是长分点;②最大的进步和最大的漏洞;③采取的措施和努力的目标;④整理一题多解;⑤书写思维过程,考察的知识点、解题方法技巧、找出最优解法,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考试心理等。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再用,复习才有针对性,避免了机械重复,提高复习效率;(2)完成“跟进延伸”,编写针对性的训练题。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训练题,作为考后矫正补偿训练,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
  总之,讲评课涉及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综合互动,上好讲评课,可以让学生完善知识链条,提炼方法,提升能力,减轻繁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所以在讲评试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教师能做到错误让学生“改”,思路、解法让学生“讲”,同时注重学生“练”和“学法指导”,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的试卷讲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实现轻负高效。
其他文献
随着高考的不断的发展,高考试题也在不断的变迁与创新.近些年来,在高考试题中、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中,以及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的考试中,都出现了一种“也许你不会求解,但你可以分析判断”结构的新型选择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试题的特点是:正确选项一般都要通过非高考要求的知识进行求解才能得到,如微积分或高中物理竞赛解题方法等,我们把这种解题的方法叫做“正解”,同时这些试题也可以用一些
期刊
所谓“认知冲突”是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我们知道,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于相对较低的平衡状态,当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系统相冲突时,原有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修正认知系统,从而达到较高的平衡状态。这样,在经历了“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认知过程之后,学生的
期刊
高考第一轮复习过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高中的基础知识,但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却不能达到预定要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平时的教学当中普遍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忽略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在解题的时候,忽略题目本身,而过于关注课本里提到的知识,忽略审题.这种情况会导致失误很多,成绩也难以提高.  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学生的解题习惯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老师的解题习惯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
期刊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物理课,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阶段,有新鲜感,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了解并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同时通过物理教学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储备人才。  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奥苏贝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把握好初中物理
期刊
二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原件,通过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知,其具有单项导电性,它的特点是电流从正极流入时,电阻比较小,而从这端流出时电阻比较大.现将涉及二极管的题型总结如下.  1 判断电流流向  例1 如图1所示为一个正常的二极管.當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档测定二极管的电阻时,测得的电阻值非常大,这说明多用电表的红表笔接到了二极管的端(填“A”或“B”),如果将红黑表笔的接触点在A、B两端互换,测得的阻值将
期刊
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在历年的高考中都会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进行考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在处理一些研究对象为多个物体、研究过程也比较多的情况下,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望题兴叹.下面笔者通过对两个例题的研究解答,以期起到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1 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小车,右端固定一沙箱,沙箱左侧连接一水平轻弹簧,小车和沙箱总质量为M,车上放
期刊
我们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知道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其实平时只要处处留心,一些用常规方法解起来较复杂的问题用上“等效替代”的思想会让人眼前一亮,既然该思想是在“力”这一章第一次出现,那我们就来看看它在研究共点力平衡处的应用.  例1 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1所示.现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的同样大的恒力,最后达到
期刊
情感教育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它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学生恰当的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期待,往往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能使得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接受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期刊
振动和波的综合应用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考查的重点侧重于对振动和波的基本物理形成过程的理解、分析和应用,其特点常以波的图象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波动这一质点“群体
期刊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各种方法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去的教学行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求之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气氛活跃,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这样,有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