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教法培素养 深化教学长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maj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结在新课改条件下,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是我们要反思的课题。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 时政热点;核心素养;教学过程;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A,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4-0075-01
  2018年11月2日在顺德区周君令中学,我参加了顺德区优秀课例的分享,作为一个有23年教龄,其中20年都奋斗在初三前线的中年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九年级课,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一直都是我在反思的问题。
  在本次分享会上,我分析课例的题目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之《开启创新源泉》。主要是从以下三个环节分享我的课例。
  一、基于素养析课标
  《开启创新源泉》是“新课程标准”中“第四单元科教兴国引领未来”部分的知识范畴要求,是九年级“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
  (一)初步讲解教学目标。主要从三方面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创新精神,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2)能力目标:能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综合探究的能力。(3)知识目标:①了解创新、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的含义;②知道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二)历年中考考情分析:从广东中考考查情况,可以看出,本课是中考的重点,每年必考。
  (三)学生情况分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创新性,善于提出各种质疑,并大胆探究;对科技发展的状况较感兴趣且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全面、不系统,对于国家的战略国策不熟悉,对专业术语把握不准;有追求,有拼搏精神,但持久的动力不足。
  本环节,主要是了解新教材的理念,了解本课是掌握科学意识,能科学地看问题,敢于和善于质疑;从总体上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目标,认识到处理好哪些知识点,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从整个章节把握住本课的脉络,做到上课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二、深化过程长能力
  (一)热点导入创情境。通过觀看“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视频,要求学生思考:(1)观看这段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2)你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主要得益于什么?主要的目的是:“港珠澳”大桥开通是近来最热门的事情,让学生在视听感官冲击下,从整体上理解创新、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的含义,提高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新知。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港珠澳大桥”对个人生活、对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创新的含义及重要性,知道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力量。设计目的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小组讨论、展示,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引发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突破难点。
  (三)小组合作得结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林鸣以及团队的事迹,让学生感悟,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从而理解建设人才强国的必要性,突破重点。通过讨论:(1)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2)引发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突破难点。
  (四)聚焦时政促成长。分析南仁东先进事迹得出有哪些优良品质:热爱祖国、远大理想、执着追求、自主创新等。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结合;深化对国家战略的理解,落实到行动上,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升情感。上升到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体制,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去引导。
  三、反思教学促进步
  有反思才有进步,有反思才有可能提高。对教与学,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反思:一是对教材的思考:知识点理论性太强,与学生的认知有差距;知识点分得很细,难取舍,例如有创新、科技创新、人才、人才强国的地位,太多差不多的知识点。二是对时政的思考:关注时事长研究,主要是多看新闻,多了解时政,在要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围绕教学有取舍,意思是要用的时政应该围绕教学,不能跑题;聚焦设问突主线,我就举“港珠澳大桥”来具体说明,例如涉及到外海沉管的技术,应该是回归到科技创新;如果是设立白海豚保护应该是生态和环保;如果是荷兰人对我们“唱羞辱性祈祷”歌,应该是民族精神。三是对学生的思考:把握课堂重参与,注意课堂效率,不要闹哄哄,而是让学生参与进来;直面冲击撞思维,参与之后能思考,提出来自己的不同看法,冲击他们的思维;注重实效提成绩,教学评价体系的最重要一点是看学生的成绩,无论你采取什么形式,用什么方式,最终都是看你的教学成绩,因此一定要注意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通过课堂时政活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对我们老师至少不会反感,提高成绩就会有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斌.初中政治课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与教学思考[J].学周刊,2018(34):89-90.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社会对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语文老师需要改变过去课堂上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而采取问题教学模式,老师利用恰当的问题和提问节奏,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问题教学;高中语文;导入;提问;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7-0107
摘 要我班大部分幼儿存在不能独立穿脱衣服,不会扣纽扣,拉拉链;不会自主如厕等情况。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准备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集中教育活动,环境设置,区域活动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形成基本的生活能力。  关键词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3-0070-01  一、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及成因
摘 要 本文以浅谈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策略为主要阐述,结合当下新课程标准需求为主要依据,从突出字理教学,渗透传统文化;认识文房四宝,了解传统文化;展示书法史年表,继承传统文化;名家故事中浸润,弘扬传统文化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传统文化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识字写字;字理教学;文房四宝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摘 要侗族刺绣是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侗族刺绣引入地方校本课程,对学校教育教学和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同乐乡中学侗族刺绣课程的教法学法进行有效探究并提出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侗族刺绣;课程;教法学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7-0182-01  侗族刺绣是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为
摘 要 英语课堂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本文阐述了英语课堂良好导入的作用,作者因目前部分教师课堂导入存在缺陷,介绍了几种成功的英语课堂导入的类型:媒介导入、活动导入、任务导入、内容导入,并提出了合理导入的要求。  关键词 成功导入;激发兴趣;创设氛围;方法合理;导入类型;导入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7-0186-03  从教育学的层面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學理念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在课堂练习教学的设计中,更加重视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发展。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要改变现阶段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尊重学生差异,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发挥最佳效果,本文将从练习层次性、思考性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练习;数学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学会怎样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认真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道德修养?。然后根据不侵犯学生的权利制定教育学生的方案。  【关键词】品德培养教育方式自我保护  1、造成违纪学生增多的原因  (1)对比十年前及十年后的中学生素质,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全部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学生的德、智综合下降。  (2)留守儿童增多,缺乏
摘 要高中体育是整个教学阶段中学生需要学习的运动型学科,其是学生在高中教学阶段对知识的学习的一部分。然而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彼此之间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不一样。所以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是需要重视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在保证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正常完成的情况之下,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培养体育精神。因此本文就高中体育教学设计的优化进行研
某日,见到杂志上这样一句话:“为人师者,无不盼着学生早日成材,成人,而品德老师,却常面临窘境和尴尬。” 对此感触颇深!一日,校门口值周站岗,秋风乍起,吹起校门外的塑料袋、纸屑,一时间校门内一片狼籍,便弯腰捡起来,然身边走过些大大小小的学生,竟无人弯腰与我为伍。  如此这般,学生课上说一套,课外做一套的现象比比皆是……结症在于我们的品德课还存在重灌输,轻思辩;重主导,轻主体;重知识,轻行为的现象。归
摘 要 初中生物学寓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需得对教材深入挖掘,在教法上巧于潜移。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这一基本观点融于整个初中生物教材之中。教材所阐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都是可以感知的真实的物。对此,在教学中务必使学生对它们获得真实性的认识,产生直觉上的真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对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作符合客观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