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ang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育者首先要领会教改精神,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得好、教得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严谨求实,勤学善思,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指导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态度要真诚,容易解答的内容要言简意赅,不能解答的要诚实面对。对历史材料的选择要尽量客观,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做出教学评价时,一定要在符合真实性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发出不同声音,而且要鼓励学生发出不同声音。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总之,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结合历史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今社会更多人一味追求物质文明发展,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精神道德上的慰藉,思想空虚,焦躁不安,对人生缺乏归宿感,这实际上是人格精神的一种缺憾。历史教育可以启迪人们借鉴人类祖先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成败得失,帮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真谛,培养关心、宽容、认同、自主、公正和探索的品质。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教师应该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出发,让历史教学浸润在人文的氛围之中,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以取得知识、思想、能力和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首位,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阅读障碍,只要他有学习历史的心理需求,一生中随时可学,而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施教者必须把握良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学习历史最容易领悟人文精神的是历史人物,接触历史人物,以他们自身的经历诉说人的尊严,人的伟大,人的情感,人的价值。如在教学中,讲司马迁时则突出他不畏挫折,积极进取、忍辱著《史记》,使自己人格升华,教育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体验不畏艰难、奋斗不息的感受。讲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讲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些人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生命质量和人格价值正是今天我们追求的至高境界。通过挖掘历史传统道德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发挥学科资源优势,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三、改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的动机来源于人性的内部。因此,提倡自主学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长期在他主状态下学习,会变得被动,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丧失,从而影响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如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模块《历史(1)》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先让学生阅读教学课件上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再让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注意对自主学习课程中时间维度和方向维度的调控,提供精选的典型的学习资源作为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基本素材,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教师的组织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目光和思维活动按照合理的方向运行,避免时间和思维的失控,使研究过程体现定向与自主,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达到学习活动的科学性、有序性和实效性。
  2.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以单独的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合作很少,如果长期处于个体过于偏重竞争的学习状态中,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变得孤僻、冷漠、自私。而合作学习使学生除了互相之间学到了知识外,还加深了彼此的情感,领悟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培养了合作精神。例如:在上高中历史必修(Ⅱ)《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中国近代衣、食、住、休闲娱乐、风俗礼仪五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研究这五个方面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各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主动地去寻找有关资料,积极开展交流、争论、意见综合及采访家中长辈等活动,使他们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的情感交流,为本课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这种学习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壓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如上高中历史必修(Ⅱ)《人性的复苏》时,我出示了《蒙娜丽莎》这幅名画的图片,创设历史情境,然后提出问题,旷世名画《蒙娜丽莎》中的人物蒙娜丽莎若隐若现的微笑,充满幸福光芒的双眸,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在欣赏此画后,你觉得此画体现了蒙娜丽莎她内心怎样的情感世界?此画又体现了作者达·芬奇怎样的艺术价值取向与人文主义精神?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总之,在新课程高扬人文精神的背景下,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指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历史教育传承和认识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的教育功能,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动力和阅读的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重要的激励因素。新学期伊始,教师要给学生讲明学习英语是时代的要求和改革开放的需要,熟练掌握英语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并组织学生学习《大纲》,
新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与此相对应,教师也应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倡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目标导引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的有效途径。目标导引下的政治课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政治课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
《课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体会,就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
农村初中学生普遍不会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写不好作文。问题的关键是阅读面不广,掌握的作文素材少,认识水平不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而作文对于学生参加中考或走入社会,都有很大的用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下足功夫教会学生作文。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提高学生对生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效的积累素材,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  1.参观考察。参观
【摘 要】 农村能不能搞好素质教育,农村怎样搞好素质教育,这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符的教育观念,学校领导更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 农村学校 素质教育    笔者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分四大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全面正确
主体性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特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而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其含义有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主动是指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创造是指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那么初
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滚滚而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勇立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呢?    一、综合素质提高在于语文专业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风,为学生撑起了自由翱翔的天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苦恼”的事:我们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教案,讲授课文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
时尚文化是现代人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体现,它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再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相对传统文化而言,有着非常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在这样的文化冲击下,中学生身上也鲜明地体现出现代化的思想观念: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家长,不循规蹈矩。同时,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已得不到他们的认同,甚至被他们抛掉,而理想淡化、追求享乐等思想
我国诗词源远流长,意境优美,诗意含蓄,语言凝练,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每年语文高考的必考题,或者考查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或者考查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本文着重阐述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词的表达技巧通常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鉴赏诗词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对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的确认和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这些表达技巧在文中起什么
人们的正确认识总是在实践中由感性到理性、由初级向高级一步步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02年审查通过)历史教材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这五本教材都是按章节体编写,每章有二到八节不等,整个课文按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发展规律安排,有些一章就是一个阶段的历史,有些二到三章为一个阶段的历史,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体系。每个阶段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