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滚滚而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勇立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呢?
一、综合素质提高在于语文专业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风,为学生撑起了自由翱翔的天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苦恼”的事:我们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教案,讲授课文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趣味索然,不乏有怏怏欲睡或交头接耳者。可是课后静下心来想一想,也难怪学生如此,因为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主要的目的是应付考试,一篇课文到手以后,人为地把作者、教者、学者割裂开来,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当然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改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胜任明天的教育。
二、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于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新的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语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又一难题。如在教学《死海不死》、《看云识天气》、《宇宙里有些什么》等课文时,我们除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大量的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话,如何应对呢?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多面手,要像药店的甘草一样,味味都沾一点儿,会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既要成为专家,又要成为杂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现在看来“一桶水”还远远不够,教师要有长流水、自来水,要有丰富的水资源。教师的书架上应撤下那些考王、考典、考霸之类的“题库”,换上与所教学科有着广泛相关的书籍。语文教师只有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不能教授新课程、教授新课程不合格的教师将被时代所淘汰,学习已成为今天教师的第一要务。
三、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就能解决的,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和动静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网络化教学巨大的信息容量和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得语文教学更能体现現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思想。“课堂”在学生面前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材在学生面前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千人一面的、唯一的“答案”式教材,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广阔天地,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绚丽多彩的视频影像,再配上一曲优美动听的《春江花月夜》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用这样的情境教授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探求新知的兴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四、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于教师融入社会的程度
现代教育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走出书斋,融入社会。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师如果还停留在原先的知识框架内,死守住旧有的知识不放,终究注定是要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如教学沈从文的《端午日》这一篇课文,我们除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外,还必须了解一下社会风土人情,了解端午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了解同一节日区域间的差异,向一些年纪较大且见多识广的人,了解节日安排。尽管各地的风俗习惯因地域而异,但都保留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针对这一点,我就布置了让学生节假日向家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让学生进行包粽子比赛,看看谁包的粽子既快又美观。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竞争的能力。
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亿万学生和家长的殷切期盼。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愿我们携手并进,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在思索中求进步,在竞争中求发展,为基础教育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综合素质提高在于语文专业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风,为学生撑起了自由翱翔的天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苦恼”的事:我们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教案,讲授课文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趣味索然,不乏有怏怏欲睡或交头接耳者。可是课后静下心来想一想,也难怪学生如此,因为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主要的目的是应付考试,一篇课文到手以后,人为地把作者、教者、学者割裂开来,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当然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改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胜任明天的教育。
二、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于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新的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语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又一难题。如在教学《死海不死》、《看云识天气》、《宇宙里有些什么》等课文时,我们除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大量的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话,如何应对呢?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多面手,要像药店的甘草一样,味味都沾一点儿,会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既要成为专家,又要成为杂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现在看来“一桶水”还远远不够,教师要有长流水、自来水,要有丰富的水资源。教师的书架上应撤下那些考王、考典、考霸之类的“题库”,换上与所教学科有着广泛相关的书籍。语文教师只有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不能教授新课程、教授新课程不合格的教师将被时代所淘汰,学习已成为今天教师的第一要务。
三、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就能解决的,教师还必须掌握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和动静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网络化教学巨大的信息容量和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得语文教学更能体现現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思想。“课堂”在学生面前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材在学生面前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千人一面的、唯一的“答案”式教材,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广阔天地,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绚丽多彩的视频影像,再配上一曲优美动听的《春江花月夜》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用这样的情境教授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探求新知的兴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四、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于教师融入社会的程度
现代教育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走出书斋,融入社会。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师如果还停留在原先的知识框架内,死守住旧有的知识不放,终究注定是要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如教学沈从文的《端午日》这一篇课文,我们除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外,还必须了解一下社会风土人情,了解端午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了解同一节日区域间的差异,向一些年纪较大且见多识广的人,了解节日安排。尽管各地的风俗习惯因地域而异,但都保留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针对这一点,我就布置了让学生节假日向家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让学生进行包粽子比赛,看看谁包的粽子既快又美观。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竞争的能力。
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亿万学生和家长的殷切期盼。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愿我们携手并进,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在思索中求进步,在竞争中求发展,为基础教育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