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是净化心灵的艺术,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要作用。这就对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设计的音乐课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育 艺术魅力 愉悦学生
初中音乐课在学校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被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长期得不到重视,因而教学缺乏改革与创新的动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素质低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美好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音乐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理念,依据新课标思想进行教学,明确音乐教育的方向,要认识到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音乐的美感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现在受益,而且终身受益。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灵活地、巧妙地运用教学手段。所谓“灵活”,指对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讲解方法,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律动教学、创作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都有各自不同的最佳教学方法,而不同的作品和内容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所说的“巧妙”,指教学手段应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所喜。比如: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除了播放音乐作品外,还可以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总之,教师要努力探索,争取采用最适合该教学内容的办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带动学生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音乐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大事情。因为音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还是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一件无聊的事。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比如师生互动,建立学习小组,或者借助多媒体模式等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用爱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学习音乐。
三、积累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既不等同于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又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所以,“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
四、音乐为桥,培养学生能力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影响。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可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声音,这样不仅可以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音乐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不一样。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学生,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
六、以音乐为本体
我们可以在准备上课时就播放音乐,让学生提前感受,走进情境,同时也节省时间。“如果你需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所以,在欣赏时,要以学生的听为主。我们还可以运用比较欣赏的方法,如藏族歌曲与蒙古族歌曲的不同点,增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性,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要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广泛参加演唱,调动学生参加演唱活动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从多个角度感受、体验、表现歌曲,如齐唱、轮唱、分角色演唱等。还要注意音乐的表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演唱方法表现歌曲的情感。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的育人观成为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感等身心健康发展。音乐教育能体现美学教育、德育教育等很多关系中学生人格发展的方面,有著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塑造学生完美人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育 艺术魅力 愉悦学生
初中音乐课在学校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被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长期得不到重视,因而教学缺乏改革与创新的动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素质低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美好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音乐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理念,依据新课标思想进行教学,明确音乐教育的方向,要认识到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音乐的美感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现在受益,而且终身受益。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灵活地、巧妙地运用教学手段。所谓“灵活”,指对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讲解方法,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律动教学、创作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都有各自不同的最佳教学方法,而不同的作品和内容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所说的“巧妙”,指教学手段应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所喜。比如: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除了播放音乐作品外,还可以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总之,教师要努力探索,争取采用最适合该教学内容的办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带动学生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音乐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大事情。因为音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还是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一件无聊的事。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比如师生互动,建立学习小组,或者借助多媒体模式等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用爱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学习音乐。
三、积累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既不等同于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又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所以,“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
四、音乐为桥,培养学生能力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影响。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可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声音,这样不仅可以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音乐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不一样。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学生,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
六、以音乐为本体
我们可以在准备上课时就播放音乐,让学生提前感受,走进情境,同时也节省时间。“如果你需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所以,在欣赏时,要以学生的听为主。我们还可以运用比较欣赏的方法,如藏族歌曲与蒙古族歌曲的不同点,增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性,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要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广泛参加演唱,调动学生参加演唱活动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从多个角度感受、体验、表现歌曲,如齐唱、轮唱、分角色演唱等。还要注意音乐的表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演唱方法表现歌曲的情感。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的育人观成为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感等身心健康发展。音乐教育能体现美学教育、德育教育等很多关系中学生人格发展的方面,有著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塑造学生完美人生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