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uchao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课堂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和获取知识、技能的多少,不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不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课堂环节过于程式化。课堂提问只是少数学生的表现,而在有限的40分钟内大多数学生很少有交流,不能满足每个学生进行自我表达的欲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现代数学学习不但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地让学生说一说,是对程式化教学的突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灵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互补及创造性意识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通过长期的试验,发现效果挺好,但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准确、规范地表述自己的理解,需要老师选择恰当的时机。
  一、突破重难点时
  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知识和技能一般不好突破,讲起来又比较枯燥,可让学生说一说,达到理解的目的。
  如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本题难理解的是“比原计划节约了”,可以让学生先对照线段图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一说各自的理解。通过反馈,教师可以看出学生思维中存在的盲点或错误,再结合线段图进行讲解;如果学生还理解不透,教师适当点拨后,学生再讨论,再引导分析。突破难点有时一次讨论就能完成,但有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复。
  二、在审题中,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容易混淆时
  说一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同学审题不清或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题目中出现了“整除”“除尽”“数位”“位数”“增加了”或“增加到”等文字,可以让学生在审题时说一说它们的区别,老师再作适当的点拨,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课本中“数学广角”中的题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题意难理解,解答又灵活。如: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苗?这道题学生容易用500÷5=20(棵)。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应让学生先说一说,并画线段图理解点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先让学生试做,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争一争,这样才能让学生考虑到实际情况,并灵活解答,比直接讲解要好得多。
  三、解答出现争议时
  教师在反馈讲解时出现了争议,争议可能来自于审题不清、有隐藏条件、答案不唯一等因素。如:甲数的等于乙数的,当甲数是18时,乙数是多少?当乙数是21时,甲数是多少?再如:(1)一桶煤油重12千克,用去,还剩多少千克?(2)一桶煤油重12千克,用去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让学生议一议、争一争,能使学生清晰地看出自己和别人理解、解答中的不同,自然地明白一个道理:世间事物是多样的,不具有唯一性和完全规律性。
  四、在操作性、课外延伸性较强的学习中
  例如,测量学生的身高或体重、了解全校学生人数等,并制成统计图。像这样的题目,在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说”来交流个人的收集和制图过程,学生能很快发现各自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兴趣,有助于学生及时总结,做到优化。
  五、总结时
  总结时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引导,如“本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通过问题去引导,让学生在交流中按自己的方式去总结,要比教师总结好得多,但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课堂中学生说一说、辩一辩,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进学生辩证思考能力的发展,它实质上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处理、归纳、类比、总结等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学生说一说、辩一辩是学生探究性的尝试,它能及时显现出教师课前不能预见的问题,使教师对课堂的重点作出临时性的调整,也可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总之,在每节课中适当地安排一些“说一说”非常有必要。
其他文献
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不可否认依然有 “一言堂” “满堂灌”等现象存在。这也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吸引学生走进文章的意境,从而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一、提前预习,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的学生不是容器,他们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不是学习的被动接收者,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如果把一堂课看做是一场戏,学生就应该是这出戏的“主角”,而老师只是这出戏的“导演”,戏演得好不好,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目标围绕关键词“问题”,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以下面一道题为例谈谈此方面自己的体会。  一、问题描述  在一次毕业班考试题中有道题:“图书馆共进两批书。第一批图书
通过回顾与天保工程相关的政策以及工程和政策的实施成效,揭示天保工程与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天保工程为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明确了方向;国有林区
创新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学科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在当今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都在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