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新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不可否认依然有 “一言堂” “满堂灌”等现象存在。这也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吸引学生走进文章的意境,从而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一、提前预习,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的学生不是容器,他们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不是学习的被动接收者,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如果把一堂课看做是一场戏,学生就应该是这出戏的“主角”,而老师只是这出戏的“导演”,戏演得好不好,主要看演员的演技怎么样。而演员的演技怎么样就看他平时做的功课了。因此,我每上一篇课文之前都要让学生先做好预习工作,不仅要读通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还要学会查阅资料。例如,在上《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斑羚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斑羚的样子、斑羚的生长地方、斑羚的特点、斑羚的生活习性等;在上《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我不仅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还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了解当时的背景,特别是让学生对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工作的危险性有初步的了解。学生读得多了,搜集得多了,了解得也就多了,那么课堂上就不会出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的尴尬场面。因此,我经常对学生说:“绝不打无准备的仗。”
  二、大胆质疑,让学生“转”起来
  学生虽然失聪,但是他们智力没有问题,因此完全可以让他们的思维“转”起来。这里简单介绍几种质疑方法:
  1.紧扣文题质疑
  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我问学生读完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问董存瑞有多大,哪儿人,是干什么的;有的问“暗堡”有什么作用,它是什么样子的;有的问为什么要炸暗堡,怎样炸的。通过提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已经透过题目知道了课文要讲的内容,所以只要对这些问题稍加梳理,学生就很容易抓住课文的重点——董存瑞是怎样舍身炸暗堡的?
  2.抓重点词质疑
  比如,《古井》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哺育着她的儿女。”教学时,我问学生“哺育”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哺育”就是“喂养、教育”的意思。紧接着我问:课文哪些地方讲古井“喂养”了乡亲们,哪些地方讲古井“教育”了乡亲们?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发现,乡亲们都到古井取水吃是因为古井“喂养”了乡亲们,乡亲们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是讲古井“教育”了乡亲们。学生借助“哺育”这个词,把握了课文的重点。
  3.找中心句质疑
  例如,《苦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凭你这颗善良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在教学时,我问学生柚子是苦的,为什么会变甜呢?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关心时,心中是什么感受,来理解“苦柚”为什么变甜。从而让他们感受小姑娘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只要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出小姑娘为他人着想的语句细心品读就够了,根本不需要“支离破碎”的解析。
  4.巧借插图质疑
  例如,《登山》一文,有这样一幅插图:列宁和巴果茨基正通过那条悬崖边狭窄的小路,身体紧贴着石壁,脚下就是悬崖峭壁。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找出相应语段读一读,说一说从描写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地会说出列宁很害怕,然后让学生去品读、赏析,体会列宁当时的恐惧。接着再问:列宁很害怕,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坚持走那条小路?学生通过学习就会明白,列宁第一次走是迫不得已,第二次走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从两次的对比中,使学生的思想逐步深入,认识到列宁不被困难所吓倒的意志品质。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挖掘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是育人之道吧!
  三、搭建平台,让学生“吐”出来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有了充分的预习,就会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文本,往往会产生许多独到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一定要让学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 尽”,让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 的感觉。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使我们的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灵动性,这或许就是学生厌倦上课的原因——单调、乏味。为此,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敢说,想说,还教育他们要耐心倾听,做最好的听众,这样才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重新构建,真正学有所获。比如,在提问董存瑞为什么炸暗堡时,当有学生回答“敌人的暗堡冒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时,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问学生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从“火舌”“封锁”的字面来理解,有的从暗堡的样子来理解,有的从下文“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来理解,有的从后文的“火网”来理解。我接着问学生从这些词语、句子中明白了什么。有的说可以看出敌人的火力很猛,突出炸堡的困难;有的说可以看出敌人的狡猾,更加衬托董存瑞的机智、勇敢。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升,对为什么炸暗堡也就有了充分的理解。
  四、触类旁通,让学生“飞”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2001年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专题报告中,诙谐地说道:“是不是毛主席拨了拨灯芯,红色政权就建立了。”这句话看似玩笑,却向我们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学还存在“画地为牢”的现象,还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简单解析中。这种“支离破碎”的解析,不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缺乏灵动,也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远远背离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教是为了不教。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找了《少年闰土》《故乡》《藤野先生》等许多鲁迅的文章,让他们对比着阅读、学习,让他们自己找一找这些课文有哪些共同点。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正是当时的各种制度,造成了他们的贫穷,让他们成为社会的牺牲品,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变得麻木不仁。学生通过比较,不仅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对鲁迅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他们真正具备“飞”起来的本领。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打造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新课堂,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他们引入到广阔的阅读天地,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世界,观察生活,体会情感。
其他文献
近年含能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迅速,摆脱了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几何约束,有望实现复杂结构药柱的按需制造,为提升武器装备作战性能提供关键的材料支撑。作为一种常用的含能材
陋规是指历来官场相沿不良成例,特指贿赂需索,其形式表现为官员“馈献”规礼、公职人员非法收入及火耗收入等。清朝是陋规问题形成及发展的“集大成”时期,近十几年来,清代陋
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的现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该文基于线上直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