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议论”之花在课堂上盛开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th5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贵引导,学贵领悟。本文从教师“导”的角度探讨课堂教学 “导议”这个环节的做法,尤其是从议论的模式、问题的设计上提出了独到的做法。根据讨论的问题特点选择适合的讨论模式——常规式、竞争式、辩论式、表演式; “导议”选定的问题具有“三特点”——体现文章的重难点,学生思维不易打开;开放性大,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感受;学生大概能了解,但理解不深不全。
  【关键词】导议 讨论模式 问题设计
  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既快乐又充实的课堂。但一个人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又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调节和激活氛围,以达到学习上的高效。
  近两年来,本人在课堂上坚持因学定导,先学后导,师生互动,“六导”活用。“六导”是我校课堂改革的模式,具体指:“导标(出示目标)——导学(指导学习)——导议(团队合作)——导悟(答疑解难)——导用(当堂训练)——导结(课堂小结)”。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是新课改的要求和本质的呼唤。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引导尤其重要,它能使课堂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
  课堂议论强调的是合作学习,是思维的碰撞和重组,会使思维进一步深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它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重要问题和有争议之处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的引导,要从议论的模式、问题的设计到宏观的把控等方面作精心的准备和灵活的变通。
  一、议论的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就不能去追求讨论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是根据讨论的问题特点选择适合的讨论模式。
  1. 常规式
  即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一般是同桌前后台四至六人合作,简单易操作。每个小组针对问题讨论,并指定记录员和反馈员。
  2. 竞争式
  各学习小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竞争性学习,看哪个小组能够首先达到学习目标,或者拿出最多最好的学习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和竞争办法,激励每个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议论文写作之“以实写虚”技法时,我先出示了例句——“意气是苍鹰搏击长空那犀利的双眼”“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这是一种用自然或人来阐释抽象概念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竞争,积极交流展示出:“意气是骏马奔驰旷野那健美的铁蹄”;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意气,是“冲锋陷阵的号角”……小组加分在继续,答案也更是精彩纷呈。
  3. 辩论式
  学生对问题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教师可把他们的观点归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
  如学习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文章学完了,还是有学生不满作者的看法,他们认为,残缺固然可以美,但完美会更美。我让他们进行辩论,并引申到对现实生活的探讨。辩论无所谓胜败,但终究还是越辩越明了——凡事一分为二,完美是美,残缺也是美。正如完好的水桶可以更快挑满水缸,而漏水的水桶却可以浇灌路旁的野花一样。这样,我们让学生走“大语文”学习之路,让语文走进生活,丰富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内涵。
  4. 表演式
  学生基于对课文的理解,采用自编课本剧的形式,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如戏剧《雷雨》、小说《守财奴》、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大大地提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参与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挖掘,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培养。
  二、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为了带领学生读懂文本。一个好的讨论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深入探究,丝丝相扣,层层推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形成创造型思维。这些问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体现文章的重难点,学生思维不易打开
  如《我与地坛》:我对母亲的爱,早先的时候是什么态度?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了一天,作者为什么要那么写?这两个问题,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一个问题,学生找到文中相应的语句可以体会,而第二个问题,就得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谈自己的发现,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我”对母爱的懂得与后悔,更能震撼他们的心灵,达到文道统一的效果。
  2. 开放性大,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感受
  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请问,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把出现的多种答案归结为:顽固、保守,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在现世,“骄傲” “虚荣” “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这样,学生对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意义就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学习《孔雀东南飞》,学生说这样的尾声不“爽”。可以改为刘、焦私奔或者两人说服焦母或者把焦母告上法庭。——大团圆的结局,是我们心里的愿景。我顺势组织他们对比讨论不同的结局效果,引导他们注意“形式服务于中心”的思维方式。最后,学生明白了:它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的结尾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而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这种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提升了文学审美能力,也学会了写作技巧。
  3. 学生大概能了解,但理解不深不全
  如鲁迅的《祝福》,这是一篇情节很具体的小说。作为高中学生,阅读这篇小说,理解它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不是讨论的重点。我们都知道,《祝福》表现的主题是悲剧性的,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的深层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许寿裳认为,《祝福》的主题不是“惨在狼吃了阿毛,而是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课文来谈。这两个问题有点抽象,但能带动全文,问题所蕴涵的思维又很深,又不偏离教材,通过小组讨论深挖,最后达成了共识:叫她祥林嫂表现封建社会夫权对妇女的束缚,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是整个社会封建残余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供讨论的问题,每节课1—2个为宜,问题太多容易造成学生疲劳,造成因讨论不充分而影响学习效果。
  课堂上的“导议”,教师还要做好:选准和拨正“议”的重点,规范好时间,宏观控制全局,保证讨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避免“议”得漫无目的只有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注意引导他们交流的主动性,人人参与,避免“唱独角戏”现象;还要注意表达的条理性,观点鲜明,分点阐述,有理有据;倾听时的尊重别人耐心记录等;每组还要指定记录员和反馈员,以便更集中和有针对性地在全班交流。
  总之,教师的导还应注重情感性、启发性、差异性、促进性和反馈性: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以有序的管理启发诱导学生独立学习,以差异性的教学确保个体的最佳发展,以有效的反馈不断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设计合理的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建构自己内在的学习机制,从而学导相长,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
  [2]钟启泉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解读.
  [3]杨翠蓉. 论有效的课堂讨论.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中在价值观念、学历层次、管理措施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问题。本文总结了本校在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经验做法,探索一种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训师资培养和建设的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实训 师资队伍建设   一、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投入跟不上发展,建设只重
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精神乐园,是孩子认知世界、创造世界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是启人心智的力量,能够激励少年儿童团结、机智、敏捷、积极向上,在愉悦中提高认识,增强创造力,锻炼思维,发展语言。把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玩了学、学了玩,玩玩学学、学学玩玩,身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提高。游戏,
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使其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教学就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这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又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呢?  一、赋予文字以“表情”,理解“表情”,方可阅读  苏教版小学低年级的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规范,读来朗朗上口。细细品读,能看出简单的文字背后有着特殊
夸美纽斯是“教师中心论”的奠基者,他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是学生的“检察长”;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服从者。在中国,自古就有“师徒如父子”之说,亦主张学生应绝对服从教师,教师应有惩治学生的权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师生关系存在着严重缺陷,现在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不少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大声疾呼,要求
【摘 要】一个学校的管理离不开校长的管理,如何能将一个学校办成一个好学校就要把先进的理念及校长的不断努力相结合,才能创造品牌学校。  【关键词】学校管理 校长理念    再好的经验,再先进的理念,离开了办学的实践,离开了学校发展的特定时间和空间状态的存在属性,其实就是口号和标签。因此我试图通过研究自己的管理行为来发现自己的办学理念。  躬身入局——一切从革新开始  1. 坚信变革是学校发展的强
戴望舒的《雨巷 》是人教版高一语文课后读背篇章 。该诗写于1927年夏,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素质的少女而不可得,实则是反映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与追求的精神状态。这是一首朦胧诗,幽微精妙,意境朦胧,耐人寻味。文本解读时,既可以从爱情角度切入,也可以从政治、哲理角度切入。因我深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他那从不妥协的爱国情愫的感染,故我在设计本课时,更倾向于从政治、哲理
【摘 要】班主任工作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同盟军——家长,是大势所趋。在家长工作中,信任是前提,理解是关键,支持是目的,在工作中以此为引导,定会有效地调动家长,与家长群策群力,使教育工作收获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信任 理解 支持 班主任 家长  对学生的教育而言,仅靠教师的孤军奋战,真是孤掌难鸣。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同盟军——家长,是大势所趋。只有家长、老师都动起来,群策群力
【摘 要】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本文从“营造课堂氛围”“平等对话”“广泛阅读”三个方面对如何构建诗意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模式 诗意    语文是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是一种洗尽铅华见真淳的精神享受。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语文是一首和谐的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的
【摘要】古语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名人洛克说:“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著名哲学家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梦,是复兴的民族梦,是和谐的感恩梦,是进步的人民梦。”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感恩一直都是我们社会生活文明的一个标榜。在为祖国培育未来人才的校园中,如何让青春年少的懵懂初中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何谓感恩,感恩的意义何在,关于感恩我们又该如何做到呢?在学校的有
本期我承担了我院大学本科的《方剂学》的教学工作,在正式授课前,我对所授课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相应的了解,发现该班绝大多数的学生相当的好学,并且肯动脑筋想问题,对中医中药具有浓厚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已从图书馆借来相应的书籍开始了在教材和参考书之间的对照学习。  对此状况,如果是照过去亦即教材的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你怎样讲,都逃不脱照本宣科的窠臼,因为有的学生已先入而学,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已有相应的认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