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根据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我们必须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必须探索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有效途径与方法,使其符合时代特点,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所接受。
关键词:高校 艰苦奋斗 教育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1)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2)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不少高收入人群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研究和讨论如何在当今社会认识、开展高校艰苦奋斗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的必要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当今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消费方面,在一些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在生活上,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依赖性强。加之,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形成自私自大心理,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弱点,如好逸恶劳、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等。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都缺乏顽强拼搏、苦战攻关的精神,在学习中往往拈轻怕重。他们已不象五、六十年代的学生那样为解一道难题而废寝忘食,取而代之的是碰到难计算的题则用计算器;作业抄袭的比例也远比五、六十年代的高。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还表现为意志力弱。面对困难,很多大学生往往知难而退,缺乏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二、艰苦奋斗教育内容要具体化
艰苦奋斗内容由不同层次的许多具体观念构成,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接受能力,将艰苦奋斗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具体观点,再将这若干个观点深入开展,如丝入扣地加以引导、落实。
1、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艰苦创业意识。艰苦创业意识是艰苦奋斗的首要的也是根本的内容。创业意识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培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再次,培养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2、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自立自强是做人做事的基本素质,也是艰苦奋斗的基本内涵。自立自强意识的教育,首先要培养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其次是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再次是培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意志。
3、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是全社会要普及的观点,也是艰苦奋斗教育的突破口。首先,积极加强当代高校大学生劳动光荣的荣辱观教育;其次,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作风。
4、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俭朴意识。俭朴是一种自我节制的生活态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朴教育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既不赞成那种否定物质利益,有意降低生活质量的苦行僧式的消费观,也反对那种超前消费的拜金族。
三、艰苦奋斗教育方式要多样化
根据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艰苦奋斗教育的途径与方式,切实找出便于操作的具体措施,化虚为实,使教育活动得以深入有效地开展。
1、学校育人环境的优质化。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劣,对学生高尚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首先,学校要有良好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还应是良好校风的标准;其次,培养勤奋、刻苦、求实的良好学风;改进教风、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再次,团(青年团)、会(学生会)要兴“民主”、“科学”之风。
2、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是一条教育规律,开展艰苦奋斗教育也要遵循这条规律。要通过开展趣味娱乐、追忆传统、体力劳动等多种活动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化。学校和家庭都是育人的基地,尤其是家庭教育更直接。首先,学校和家庭教育思想一致化。学校与家庭都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意识;其次,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的一致化。学校与家庭要互相沟通,配合默契。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成由节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当前,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艰苦奋斗精神被淡忘,重要原因还在于我们艰苦奋斗教育的力度不够。今天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青春!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社会取向[J].科学时报,2006(1) .
[2]陈新汉.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研究的思考[J].唯实,2002(7).
[3]杨学功.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4]徐正.论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2(1).
关键词:高校 艰苦奋斗 教育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1)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2)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不少高收入人群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研究和讨论如何在当今社会认识、开展高校艰苦奋斗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的必要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当今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消费方面,在一些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在生活上,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依赖性强。加之,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形成自私自大心理,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弱点,如好逸恶劳、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等。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都缺乏顽强拼搏、苦战攻关的精神,在学习中往往拈轻怕重。他们已不象五、六十年代的学生那样为解一道难题而废寝忘食,取而代之的是碰到难计算的题则用计算器;作业抄袭的比例也远比五、六十年代的高。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还表现为意志力弱。面对困难,很多大学生往往知难而退,缺乏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二、艰苦奋斗教育内容要具体化
艰苦奋斗内容由不同层次的许多具体观念构成,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接受能力,将艰苦奋斗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具体观点,再将这若干个观点深入开展,如丝入扣地加以引导、落实。
1、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艰苦创业意识。艰苦创业意识是艰苦奋斗的首要的也是根本的内容。创业意识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培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再次,培养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2、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自立自强是做人做事的基本素质,也是艰苦奋斗的基本内涵。自立自强意识的教育,首先要培养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其次是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再次是培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意志。
3、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是全社会要普及的观点,也是艰苦奋斗教育的突破口。首先,积极加强当代高校大学生劳动光荣的荣辱观教育;其次,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作风。
4、培养当代高校大学生俭朴意识。俭朴是一种自我节制的生活态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朴教育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既不赞成那种否定物质利益,有意降低生活质量的苦行僧式的消费观,也反对那种超前消费的拜金族。
三、艰苦奋斗教育方式要多样化
根据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艰苦奋斗教育的途径与方式,切实找出便于操作的具体措施,化虚为实,使教育活动得以深入有效地开展。
1、学校育人环境的优质化。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劣,对学生高尚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首先,学校要有良好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还应是良好校风的标准;其次,培养勤奋、刻苦、求实的良好学风;改进教风、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再次,团(青年团)、会(学生会)要兴“民主”、“科学”之风。
2、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是一条教育规律,开展艰苦奋斗教育也要遵循这条规律。要通过开展趣味娱乐、追忆传统、体力劳动等多种活动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化。学校和家庭都是育人的基地,尤其是家庭教育更直接。首先,学校和家庭教育思想一致化。学校与家庭都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意识;其次,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的一致化。学校与家庭要互相沟通,配合默契。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成由节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当前,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艰苦奋斗精神被淡忘,重要原因还在于我们艰苦奋斗教育的力度不够。今天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青春!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社会取向[J].科学时报,2006(1) .
[2]陈新汉.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研究的思考[J].唯实,2002(7).
[3]杨学功.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4]徐正.论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