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魏碑书法的四变及其原委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ei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文学“乘风破浪”飞速发展,清代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使我国文学发展处于顶峰,而文化发展只有不断吸收古人的哲学思想,才能保持文化的“新鲜感”。清代的金石学兴盛,北魏碑石大量出土,承接着“借古博今”思想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追求逐渐呈现出“复古”的潮流。
  关键词:晚清 民国 魏碑书法 四变
  一、魏碑发展的经过
  (一)北魏时期魏碑书法的发展 北魏魏碑的发展与佛教、道教的发展联系密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们为寻求精神寄托,往往向宗教寻求帮助。同时,由于宗教的发展,书经抄写与“造像”雕刻等需求增大,促进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另外,孝文帝治理有方,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经济发展平稳迅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二)清代魏碑书法的发展 清代金石学的盛行,促使大量的北魏魏碑的出土,当朝先进文人对魏碑书法充分借鉴,一改清朝主流书法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多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随后,邓石如、赵之谦、张裕钊、于右任等多位书法名家的推广与实践,也促使了北魏碑学的快速发展。最后,清朝末期战争频繁,人们的宗教需求越来越高,对佛教、道教的文化需求逐渐扩大,这都再度促进了北魏碑学书法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魏碑书法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书法发展主要依靠谭延闿(楷書)、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于右任(草书)等众多书法家的推动,魏碑书风在康有为、张伯英、李叔同、于右任等人的大力推动下,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开一代风气之先。民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人们生活贫困,金石学发展缓慢,但人们的思想寄托于民族统一,书法艺术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对古典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和升级阶段。
  二、晚清民国魏碑书法的四变及其原委
  (一)北魏魏碑书法之先河——邓石如 北魏碑学书法直到清代中期才得到了文人书法家的认可,近现代对北魏碑学价值的肯定,源于清代思想的延续。邓石如以创造性的金石书法篆刻而名世,他不仕科举,亦不受馆阁体限制,在金石学兴盛和发展过程中,邓石如从篆书、隶书等书法入手,以独特的书法作品而闻名,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又通过包世臣、曹文植等人的认可和推广,有“清代第一”等盛名。其中,邓石如的楷书书法,引起当时代的书风变革,同时也影响到赵之谦等多位书法家的风格。
  邓石如以前的碑学理论发展,停留在对魏碑的关注和学术研究上,而邓石如等人的实践,使魏碑书法理论得到了实践经验的证实,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北魏碑学理论的发展。包世臣曾言:“山人(邓石如)书法方正、简肃沉雄,雁行登善”,可见他对邓石如书法的肯定。在清朝的主流思想下,人们的书法认可始终停留在“楷书”等文字形式上,邓石如的楷书造诣与魏碑体书法相结合的形式,适应了当时人们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清代碑学书法的发展。
  邓石如的书法在清代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对楷书书法有着“实践先河”的造诣,更对隶书、篆书等文字形式有着极深刻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将楷书与北魏碑学书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字形式,引发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变革,促进了北碑体的社会追求风尚和潮流,为“清代第一变革”。在邓石如之后,包世臣、阮元等人的碑学理论进一步完善,并直接导致其产生和发展,因特别重视魏碑宣传,以后有学者将其归结为“包派”。
  (二)意蕴悠长,个性独特——赵之谦 赵之谦的碑学成就主要受颜真卿、邓石如、颜鲁公等人的思想影响,兼采各家之所长,并“推陈出新”,大胆创新与实践,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碑学书法体系风格。其早年书法作品呈现出“字体修长、秀美灵动、玩转多姿、飘逸洒脱”等特点,但由于晚年勤于政务,导致书法方面精进缓慢。他的书体风格呈现“陈厚意深、雄伟典雅、用笔苍健、字体古朴、行文流畅、功底深厚”等特点。
  赵之谦始于金石学,后赴京三次会考,屡次不中,但居住于京师之内,每见魏碑便能使他书法风格更变,在京师内的名气也日渐提升。在进行魏碑书法理论的研究时,赵之谦受到阮元、包世臣等人的碑学理论的影响,同时学于邓石如,并在邓石如的书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后世评价赵之谦的书法时,常用“笔墨端中、仪态万方、气韵悠长、宏伟壮阔”等词。赵之谦的书法风格在各大书法家的借鉴中,影响深远,人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风格的重要性,在书法作品上,也极度张扬自身风格和特点,促进书法的高速发展。可以说,赵之谦的书法特点的产生,促进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变革,也使得书法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而同时代的人们模仿他的字体形态与书写技巧,过于重视“金石气息”,导致其书法上的成就和造诣不高。
  (三)金石趣味,古意浓厚——张裕钊 赵之谦的书法作品,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革,使魏碑体书法的实践创新发生了重大转变和变革。在这一时期,各大书法家为追求苍茫雄健、古朴陈厚的金石气,对赵之谦、邓石如等人的书法作品进行了大量的借鉴与参考,其中就有张裕钊。作为晚清官员的张裕钊,在书法成就上大多取于官中馆中,主要对传统的碑体进行临摹和借鉴,自身的风格特点显现不多,导致其字体古意浓厚,但死板苛刻,缺乏灵动和美感。
  张裕钊在书法上的造诣用“金石趣味,古意浓厚”八个字,即可高度概括,作为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书法家,张裕钊的书法成就主要是对北魏碑石的研究,通过《张猛龙碑》《北齐沙丘城造像记》等碑石的研究,将自身的书法风格与北碑体相融合,内圆而外方,质朴而苍劲,别具一格,又清新脱俗。在康有为等书法家和文学家的称赞下,张裕钊的书法作品得到大力推广,一时间藏家众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张裕钊的书法不仅在国内享有极高荣誉,更影响了日本书风的发展,直至今日,依然能在日本主流书法文化中见到张裕钊的书法派系特点,可见其影响甚广。
  (四)碑帖结合,惊世骇俗——于右任、张伯英 民国时期的碑学书法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使此时代的文学家在古文化中吸取养分。在赵之谦、张裕钊、李瑞清等人的影响下,带有“金石气息”的“气韵”书法得到人们的极力赞美,但又不局限于赵之谦的书法,而是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后有王潜刚等人评价“有意描摹、作用太过、团结慎重、殊少自然,故差一格”。于右任为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其书法最具古韵,团结镇重但平易而不跌宕,金石气息浓厚,但用笔生涩、含蓄,导致自身的字体缺乏自然,疏于美观。于右任的书法临帖太过,导致自身呈现出较大缺陷,其楷书学于赵孟頫,后着力对北魏碑学进行研究,收藏了众多的北朝墓志碑版、铭文拓片,在书法上始终呈现出描摹的特点,“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充分表现出于右任自身对北碑体书法的热爱和痴迷,但是同时也造就了他极端的性格特点。   李瑞清擅长大篆,于年二十六习楷体,忠于六朝碑志,甚得《郑文公碑》之精髓,多取于其中,其字生动、宽宏。李瑞清的审美取向始终表现在对“金石风气”的追求上,在笔法上,他多次尝试融入隶书、篆书等风格,强调顿挫,在笔法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尝试。在书写工具与方法、方式上颇为讲究,“以浓墨胶笔、使之坚实”,在用笔之前将笔毫咬开,分许,其后而动。在进行多次尝试以后,开魏碑创作之风貌,表古朴高贵之凝华,遂成绝诣。
  三、碑体行草的發展——吴荣光,作品影响深远
  吴荣光生于广东南海,字伯荣,自称石云山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在包世臣的碑学思想下,吴荣光融百家所长,积极借鉴各种先进思想,对碑学产生极大兴趣,收藏众多,主要以碑版、铭文拓片为主,其书法始终保持着纯种的帖学风格。直到同治、光绪年间,在康有为等人的大力推广下,吴荣光的书法风格才突然变动,取法诸家,书法日渐精进,但是也呈现出“学多而杂”的特点,碑帖兼有,取诸家之所长而卓然成家,其书法作品主要呈现出三种风格:其一,笔法、结构与气韵;其二,“烂苏体”;其三,大字。
  吴荣光与赵之谦的书法风格不断启示着后人进行书法风格的创新,并促使了现代社会书法风格的快速变动和转型发展,在进行书法的变革时,应积极吸收各家先进思想,取法众多,形成自身多样的书法风格。近代书法作品主要以转型和创新为主,突出艺术本身的艺术性,善用夸张渲染,而这种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荣光、赵之谦等人。可以说,其思想观念和实践作品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代书法作品的发展,许多名家在进行创作的同时,都在吴荣光、赵之谦等人的身上进行借鉴,并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书法风格的发展与当代的政治形势、经济模式、文化潮流、社会风尚、主流思想等联系紧密,后人常常称赞北魏碑学书法之雄健、古拙、率意,气韵古朴、典雅陈厚。直到清末民初,各大书法家才对北碑体书法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祥俊.魏碑与南北朝时期楷书的演进趋势[J].衡水学院学报,2017().
  [2] 魏碑书法的创作与审美专题[J].中国书法,2016(11).
  作 者: 张彤,硕士,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艺术顾问,研究方向:隶书、魏碑。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陪我走入蝉声,走入烦躁。  昂首數匾上的马匹  枣色的踢起尘埃  在水湄数他的年龄。沉睡者啊  你的双手是巨蟒  他走过宫殿,如同渐移的日影  冉冉升上  来我盘膝的地方  那空白为我遗留  为昨日的我  昔日喝水的地方,你正站立  我偏首望你  青色的水瓢流去  旅人的唇流去。  给我灰烬吧!给我喧哗中的寂寞  未来的星月是念珠  你拨过一串,拨熄了寻找的灯火  北北西,美丽的瞭望者  走出森林
摘 要:鲁迅在其短篇小说《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悲剧女性形象,其人生悲剧的成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从悲剧成因的角度展开分析,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也是她内心痛苦乃至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祥林嫂内心的自我追求展开分析,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祥林嫂 人物形象 悲剧成因 自我追求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东方杂志》,后被收录于小说集《彷
【考点阐释】   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考试题不应考查学生对语法概念、定义的识记,但可以考查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中考语法考查呈现出新的特点,多以动态的、应用的形式设题,常以选择的题型考查,知识点包括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复句类型及其结构关系等。 【复习指导】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虚
当代中国通俗文学正以新的形式展示着新的面貌,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阅读热点。面临难以计数的通俗文学作品和如此红火的阅读市场,人们必然会思考:通俗文学作品究竟有没有价值,通俗文学作品究竟有没有经典。因此,通俗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指引、经典化的辨析与评价,就成为文学评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期推出的五篇文章涉及科幻小说、悬疑小说、、公安法制小说、武侠小说四种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类型,评析了五位作家的五篇作品,其目的就
摘 要: 在明清易代前后,梅村体歌行中出现了诸多书写宫廷女性的叙事长篇,其中公主题材的书写颇为独特。一方面,吴伟业通过公主群像的构塑呈现及夫妻互文的史事敷陈,展现了鼎革巨变的兴亡长卷,揭示了两性共通的易代之感。另一方面,他通过宫廷女性关涉的历史场域达成了以帝王家事写帝国沦亡的隐喻建构,突破了前代对于公主题材“和亲”为主的母题写作,将咏史叙事拉入了易代隐喻的维度。对于前者,吴伟业是将家族内的代际关系
摘要:张翎小说《劳燕》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小说主人公姚归燕遭受的苦难不仅仅来源于战争,更多的来源于被战争剥夺了人性的黑暗兽性,具体分析来看,这是一种战争导致的群体现象。令人震撼的是,姚归燕没有向时代和命运强加给她的苦难屈服,而是用充满人性光辉的方式,积极接受来自外界的危机干预,同时不忘进行个人危机干预,在拯救他人之余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关键词:战争群体 现象 个体危机干预 救赎  张翎长篇小
摘 要:绘本《积木小屋》描绘的是一个有关回忆的故事。在海边的世界,老爷爷生活在积木似的小屋里。海水逐渐上涨,小屋逐渐升高。这样一个游戏式的房屋的存在,见证了人生的多重主题意义——孤单与富有、生命与记忆、冷清与温暖。作品游戏式外表很好地联系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一部可以使儿童和成人共同欣赏和理解的优秀范本。  关键词:《积木小屋》 孤单与富有 生命与记忆 冷清与温暖  绘本《积木小屋》以平静的口吻
摘要:自乐府民歌《木兰辞》起,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便不断出现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徐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与汤亭亭的《女勇士》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两位作者塑造的木兰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心理蕴含。  关键词:木兰形象中西文化精英话语底层声音  自乐府民歌《木兰辞》起,木兰形象便不断演变,以各种形态出现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中,明朝文人徐
摘 要: 河津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的解州小片,由于受到了晋语和关中片方言的影响,呈现出过渡性地带特点,是晋语和关中片方言的过渡。目前,有关河津方言词汇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反映河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更是不多见。本文以干板腔的语言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干板腔作品中的方言词汇,分作两部分:一是干板腔中的方言词义和普通话的比较,通过选取例子从词汇意义、修辞意义、语法意义三方面来体现;二是结合作品分析干板腔这一曲艺
从若干万年前原始人对食物与藏身之所的寻觅,到现代哲学、艺术领域对所谓“乐园”的追寻,再到现代科学家对外星世界的探寻;“寻找”,正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多层面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基本存在状态的一种普遍的表征,因而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1}在童话中也是如此。从安徒生、格林兄弟等西方的传统儿童文学作家到当今的著名作家,这些作家的童话作品之中,“寻找叙事”俯拾即是。在这些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