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文轩图画书中“寻找叙事”的原创性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h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若干万年前原始人对食物与藏身之所的寻觅,到现代哲学、艺术领域对所谓“乐园”的追寻,再到现代科学家对外星世界的探寻;“寻找”,正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多层面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基本存在状态的一种普遍的表征,因而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1}在童话中也是如此。从安徒生、格林兄弟等西方的传统儿童文学作家到当今的著名作家,这些作家的童话作品之中,“寻找叙事”俯拾即是。在这些童话故事中,主人公们大都离开了自己原来一直居住的地方,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地到达某个目的地,在遭遇了困难和挫折最终到达梦寐以求的目的地之后,他们从稚嫩的存在蜕变为更加成熟的个体。在曹文轩的图画书作品中,有很多此类的寻找叙事,不过,曹文轩的寻找叙事虽然在梦与理想、追求内在自问等主题方面与其他作家的作品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主人公的寻找旅程从开始部分到结束,在故事的内容、讲述方式、呈现形式等方面,曹文轩构建了自身独特的童话世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正式开始大量引进海外经典绘本,与此同时,国内的创作活动也开始全面地活跃了起来;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曹文轩在2016年获得了第53届“国际安徒生奖”。曹文轩荣获这一奖项,可以说总结了近三十年中国国内童话创作的成果,也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意义。基于这一点,本文将以《最后一只豹子》《羽毛》《柠檬碟》和《天空的呼唤》为中心,试图对曹文轩图画书中寻找叙事的原创性进行分析和探究。为了更好更方便地分析其原创性特征,本文将以部分西方传统儿童文学作为参照系。
  一、“寻找”的动力:内在矛盾
  在西方童话中,“寻找”叙事的动力往往是外在的,例如《青鸟》中樵夫的儿女受到魔法仙女的托付离开家展开寻找之旅,在《丑小鸭》中,丑小鸭由于相貌丑陋遭到嘲弄所以离开家展开寻找自我之路。曹文轩童话中主人公的寻找基本上都是为了源于内心的愿望,也就是说其动力来源于内在的追问。例如《最后一只豹子》中,豹子为了寻找仅仅只是可能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其他豹子而辗转于无边无际的大荒原;《柠檬碟》中,柠檬碟为寻找花光烂漫的花田而不辞辛苦地跨越大河大山,他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对于一只蝴蝶来说,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景色就是花田;《羽毛》中,羽毛随风漂流,风吹到哪里它便漂流到哪里,某一天它看着水中的自己,忽然听到了孩子们的对话:“这根羽毛,是哪只鸟的呢?”从这一刻起,羽毛开始不住地问自己:“是啊,我属于哪只鸟呢?”正如此,曹文轩的作品虽然以梦与理想、自我探索等一般性的寻找素材为基础,具有将实物拟人化的童话特征,但是他们的旅程却又超越了仅仅面向儿童读者的界限,反映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了“孤独”的困境、宿命,同时也提出了“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属于谁?”等具有深沉的哲学意味的大命题。
  二、关注內面的斗争与成长
  在曹文轩童话中,寻找的旅程中必然伴随着苦难,历经考验或到达彼岸后故事方才结尾。然而,这种苦难与由外在因素引起的非自发性、被迫开始的旅程里的困难有所差别。在后一种苦难经历中,主人公面临的苦难以及对这种苦难的克服仅仅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因此能激发读者的幸福、悲伤、怜悯、净化等单方向的感想。然而,曹文轩的童话作品中,主人公经历的苦难主要源于内在的自我叩问,是与自我进行的孤独的斗争,因此“大团圆”式的结尾很少,苦难的过程也并不仅仅通过一种感情进行演绎和诠释。在其很多作品中,悲伤与温馨同在,平淡的幸福场景中仍旧透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凄凉,故事已经结束,却预示着新的开始。这是因为,主人公所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没有标准答案、结局不是大团圆并不意味着这种叩问和追寻的旅程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的生活就已经可以充分说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只是由是非与道理构成的。从这一点来看,如果把西方的经典童话比喻为一部起承转合分明的戏剧作品,那么曹文轩的童话则更为空灵,它充分留白,似有掩藏,因而若隐若现,恰如一首伤感的诗,留下了长久的余韵。同时,有哲学深度的问题,不仅给儿童,也给成人读者带来深深的心灵震撼。曹文轩作品中的主人公们,大都在旅途中与其他动物和植物相遇,不停地提问以寻找内在的答案,在主人公们不断重复地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悄无声息地将这些问题抛向了读者:羽毛为了寻找自身的归属,一次又一次地向翠鸟、布谷鸟和大雁等发问:“我是你的吗?”豹子不停地向野鸽子、土拨鼠和橡树等提问:“你见到过其他豹子吗?”柠檬碟向自己、也向马蹄印上沾满花香的白马说:“我一定要找到花田!”然而,其以寻找为主题的作品并不仅仅只是充满伤感,《天空的呼唤》与安徒生的《丑小鸭》的素材与主题基本相同,如果从这一点进行分析比较的话,曹文轩作品具有寻找叙述的原创性。《天空的呼唤》中,天鹅点儿在大鹅家庭的怀抱中长大,但是与《丑小鸭》不同,点儿在大鹅家庭无微不至的关爱中长大——点儿被黑狗抓走就要被吃掉,在此危急关头,全家成员齐心协力营救点儿,哥哥姐姐们更是称赞点儿是他们之中最漂亮的——这正是大鹅家庭把完全不同的“另类存在”点儿当作自己家庭成员的体现。不过,使点儿陷入苦闷的,并不是像《丑小鸭》中那样来自鸭子家庭的压迫,而是偶然听到从天上传来的呼唤,它唤醒了点儿自身的天性。点儿在天性与亲情之间挣扎徘徊,它拒绝了自己内在的声音,它听到了正在苍空翱翔的天鹅群歌唱的声音,点儿低下头并不想听,它像大鹅一样认真地啃食着青草,为了不与深爱着的家人分开,它可谓煞费苦心,想尽了办法。然而,点儿最终还是艰难地展开了翅膀飞翔,可是它没有飞走,而是在妈妈和哥哥姐姐们的上空一圈一圈地盘旋。此时,点儿在内心深处听到了深爱着的家人们的声音:“去吧,孩子,再不飞来不及了……”“点儿,上路吧!明年春天,我们在这儿等你……”如此,点儿与家人的离别甚是伤感,但同时,又包含着希望和更深沉的爱。当这些情感与天鹅对“自我”对天空的追寻和渴望发生冲突时,作品内在的张力就显示出来了,也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曹文轩说过:“大自然就是在不断的告别过程中完成它的季节更替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诚然,大自然的规律完美地解答和诠释着人世间无法回避的生离死别等哲学性的问题,曹文轩的童话凭借哲学性与审美感超越了时代和国界,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山西临县伞头秧歌为例,深入分析了其句式、结构、音韵、语言等艺术特点,并对新兴的网络秧歌与实地伞头秧歌进行了比较,力求探索新时期传统秧歌的继承与发展趋向问题。  关键词:伞头秧歌 网络秧歌 即兴编唱 民间文艺  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伞头秧歌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是秦晋两省黄河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
陪我走入蝉声,走入烦躁。  昂首數匾上的马匹  枣色的踢起尘埃  在水湄数他的年龄。沉睡者啊  你的双手是巨蟒  他走过宫殿,如同渐移的日影  冉冉升上  来我盘膝的地方  那空白为我遗留  为昨日的我  昔日喝水的地方,你正站立  我偏首望你  青色的水瓢流去  旅人的唇流去。  给我灰烬吧!给我喧哗中的寂寞  未来的星月是念珠  你拨过一串,拨熄了寻找的灯火  北北西,美丽的瞭望者  走出森林
摘 要:鲁迅在其短篇小说《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悲剧女性形象,其人生悲剧的成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从悲剧成因的角度展开分析,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也是她内心痛苦乃至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祥林嫂内心的自我追求展开分析,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祥林嫂 人物形象 悲剧成因 自我追求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东方杂志》,后被收录于小说集《彷
【考点阐释】   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考试题不应考查学生对语法概念、定义的识记,但可以考查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中考语法考查呈现出新的特点,多以动态的、应用的形式设题,常以选择的题型考查,知识点包括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复句类型及其结构关系等。 【复习指导】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虚
当代中国通俗文学正以新的形式展示着新的面貌,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阅读热点。面临难以计数的通俗文学作品和如此红火的阅读市场,人们必然会思考:通俗文学作品究竟有没有价值,通俗文学作品究竟有没有经典。因此,通俗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指引、经典化的辨析与评价,就成为文学评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期推出的五篇文章涉及科幻小说、悬疑小说、、公安法制小说、武侠小说四种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类型,评析了五位作家的五篇作品,其目的就
摘 要: 在明清易代前后,梅村体歌行中出现了诸多书写宫廷女性的叙事长篇,其中公主题材的书写颇为独特。一方面,吴伟业通过公主群像的构塑呈现及夫妻互文的史事敷陈,展现了鼎革巨变的兴亡长卷,揭示了两性共通的易代之感。另一方面,他通过宫廷女性关涉的历史场域达成了以帝王家事写帝国沦亡的隐喻建构,突破了前代对于公主题材“和亲”为主的母题写作,将咏史叙事拉入了易代隐喻的维度。对于前者,吴伟业是将家族内的代际关系
摘要:张翎小说《劳燕》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小说主人公姚归燕遭受的苦难不仅仅来源于战争,更多的来源于被战争剥夺了人性的黑暗兽性,具体分析来看,这是一种战争导致的群体现象。令人震撼的是,姚归燕没有向时代和命运强加给她的苦难屈服,而是用充满人性光辉的方式,积极接受来自外界的危机干预,同时不忘进行个人危机干预,在拯救他人之余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关键词:战争群体 现象 个体危机干预 救赎  张翎长篇小
摘 要:绘本《积木小屋》描绘的是一个有关回忆的故事。在海边的世界,老爷爷生活在积木似的小屋里。海水逐渐上涨,小屋逐渐升高。这样一个游戏式的房屋的存在,见证了人生的多重主题意义——孤单与富有、生命与记忆、冷清与温暖。作品游戏式外表很好地联系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一部可以使儿童和成人共同欣赏和理解的优秀范本。  关键词:《积木小屋》 孤单与富有 生命与记忆 冷清与温暖  绘本《积木小屋》以平静的口吻
摘要:自乐府民歌《木兰辞》起,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便不断出现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徐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与汤亭亭的《女勇士》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两位作者塑造的木兰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心理蕴含。  关键词:木兰形象中西文化精英话语底层声音  自乐府民歌《木兰辞》起,木兰形象便不断演变,以各种形态出现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中,明朝文人徐
摘 要: 河津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的解州小片,由于受到了晋语和关中片方言的影响,呈现出过渡性地带特点,是晋语和关中片方言的过渡。目前,有关河津方言词汇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反映河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更是不多见。本文以干板腔的语言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干板腔作品中的方言词汇,分作两部分:一是干板腔中的方言词义和普通话的比较,通过选取例子从词汇意义、修辞意义、语法意义三方面来体现;二是结合作品分析干板腔这一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