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广大教师逐步认识到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呢?应该说,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不过,从目前的研究与实践看,我以为教师的有效备课是关键。
综观名师们的“备课经”,无论是强调“隐性备课”的于永正老师、主张“系统备课,板块备课”的张化万老师,还是“关注预设,抓题眼”的窦桂梅老师,无不突出实效,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借鉴、汲取名师的“备课智慧”,寻觅、完善自己的“有效备课”策略呢?下面笔者以《大瀑布的葬礼》一文的备课思路谈四点看法。
一、解读文本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课文说什么
《大瀑布的葬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倒叙开头,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枯竭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二个要素:课文怎么说
这就是要读懂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方法等方面的作用。如:“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此句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大瀑布“雄伟壮观”的美。“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运用数字形象地说明瀑布流量巨大、速度极快:“飞流直下”写出了大瀑布咆哮而下的宏伟气势。作者花较多的笔墨描写大瀑布,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起到与下文对比的作用。
第三个要素:课文为什么这样说
为什么称“葬礼”是“特殊”“特别”的?就课文来看。首先是地点特殊——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其次是参加的人特殊——除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还有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也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了葬礼仪式。
但是,还有两个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特殊意思”更需要我们关注。一是究竟为谁举行葬礼?从课文总体看,这是为“塞特凯迭斯瀑布举行的”。但细细一想,塞特凯达斯瀑布虽然已逐渐枯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但它毕竟还没有死,为一位尚未死去的“老人”举行葬礼显然与情理不合。仔细研读教材,你会发现,更确切的是在为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有的“景观”举行葬礼。正如课文所说:“这雄奇的景观,竟然在逐渐消失。”所以,人们实际上是在为塞特凯达斯瀑布那“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伟景象,竟然逐渐消失”而举行葬礼。二是人们举行这个葬礼的意义是什么?正如上文所说,这个葬礼的对象特殊——是为了塞特凯达斯瀑布“这雄奇的景观,竟然在逐渐消失”而举行的,其目的自然是要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让这一幕悲剧不再重演。
二、遵循目标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程目标的设计需遵循三个纬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就整个语文课程而言的,但课程目标的落实是基于每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的。《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教学,我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能力: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葬礼”的意蕴,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三、预设流程三个板块
教材的选文大都不是线性设计的产物,以其特有的“板块情节”,为教学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鲜活各异的秉性,若要追求环环相扣的线性流程是不切实际的。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行板块预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每个板块留给学生比较充裕的自学时间,极大方便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种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而又层层递进的板块,构成了一个较为立体的课堂教学网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
《大瀑布的葬礼》全文924个字,可浓缩为三个词语“曾经”(或“雄伟壮观”)、“无奈”(或“奄奄一息“)和“饱含深情”。鉴于这样的理解,我预设流程为三个板块:首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凭借瀑布壮观的课件语言,让学生触景生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瀑布,然后通过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加深体验。其次,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已经比较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抓“曾经”一词,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品读有关枯竭后的瀑布的段落,通过读、画、想象和课件的渲染,丰富、加强学生对大瀑布奄奄一息而无奈的感受。其三,在学生一喜一悲、悲喜交加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走进大瀑布的葬礼,花大力气研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在看似简单的一句长句子中,紧扣“饱含深情”一词,通过反复地读、说、议、悟来探究为瀑布举行葬礼不简单的内涵。
四、学习语言三级台阶
新课标并没有将训练从中剔除,而是给训练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界定而已。我们要用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应该继续发扬。“知识与技能”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任何时候、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回避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教学与训练,该落实的知识必须落实,该训练的技能必须训练,该背诵的就要背诵。关键的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形式、手段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改变。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担负着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学习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但这不是凭口头说教能完成的。它必须在立足教材的一亩三分地的基础上。借用文本“得言”——习得语言、感悟语言和创造语言。
1 习得语言——解读文本,用好语文教材,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是我们的“保底”工作
那如何立足教材,做到“下要保底”呢?“回首语文来时路,潜心会文最是真”。学生要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体验,首先得“披文以入情”。从“整体把握”到“品析感悟”再到“创造实践”,三个环节紧紧抓住语言这根线,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精神熏染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第三段的教学中,紧扣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读出情、悟出效、习得法。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用读来丰富学生视觉的感受,在读中紧扣“汹涌”、“咆哮”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在读中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在读中发现“曾经”品味遗憾,在读中触发语感、领悟语感、习得语感。
2 感悟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
只有通过与文本语言的对话,学生才能领悟到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或思想,使得精神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产生表达的冲动。我们的语文课多在多元的对话——感染——表达的良性互动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和谐地统一起来。如第七自然段的教学,老师的语言基调始终处于悲哀的情感之中。首先,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接着,让学生从这一段落中找一个词语给这幅画命题:然后教师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学生自然产生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理解“无奈”一词,体会说出“无奈”是无可奈何,是无能为力,是迫不得已,是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这样的理解;最后,顺势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课堂进入了高潮。这里,言语实践和悟情达意水乳交融,不着痕迹。
3 创造语言——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实践语言、倾诉表达的舞台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言语实践平台。要打造好这个平台,首先要尊重、相信学生,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其次要精心构建言语实践情境。任何言语都是在特定的氛围或情境下表达出来的,离开了它,就落入了枯燥的训练中了。如最后一自然段的教学,应始终围绕“巴西总统为什么如此兴师动众地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这个中心,老师巧用课文空白花大力气让学生自主探究。当学生得出“感恩”、“自责”、“号召”等答案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到这一切的情感因素都包涵在“饱含深情”一词中。最后,要求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读,并创设情境写话:大瀑布听了总统饱含深情地演讲后会饱含深情地对人们说什么。于是,一个倾诉表达的平台产生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这里,教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这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结晶体。
综观名师们的“备课经”,无论是强调“隐性备课”的于永正老师、主张“系统备课,板块备课”的张化万老师,还是“关注预设,抓题眼”的窦桂梅老师,无不突出实效,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借鉴、汲取名师的“备课智慧”,寻觅、完善自己的“有效备课”策略呢?下面笔者以《大瀑布的葬礼》一文的备课思路谈四点看法。
一、解读文本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课文说什么
《大瀑布的葬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倒叙开头,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枯竭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第二个要素:课文怎么说
这就是要读懂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方法等方面的作用。如:“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此句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大瀑布“雄伟壮观”的美。“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运用数字形象地说明瀑布流量巨大、速度极快:“飞流直下”写出了大瀑布咆哮而下的宏伟气势。作者花较多的笔墨描写大瀑布,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起到与下文对比的作用。
第三个要素:课文为什么这样说
为什么称“葬礼”是“特殊”“特别”的?就课文来看。首先是地点特殊——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其次是参加的人特殊——除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还有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也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了葬礼仪式。
但是,还有两个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特殊意思”更需要我们关注。一是究竟为谁举行葬礼?从课文总体看,这是为“塞特凯迭斯瀑布举行的”。但细细一想,塞特凯达斯瀑布虽然已逐渐枯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但它毕竟还没有死,为一位尚未死去的“老人”举行葬礼显然与情理不合。仔细研读教材,你会发现,更确切的是在为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有的“景观”举行葬礼。正如课文所说:“这雄奇的景观,竟然在逐渐消失。”所以,人们实际上是在为塞特凯达斯瀑布那“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伟景象,竟然逐渐消失”而举行葬礼。二是人们举行这个葬礼的意义是什么?正如上文所说,这个葬礼的对象特殊——是为了塞特凯达斯瀑布“这雄奇的景观,竟然在逐渐消失”而举行的,其目的自然是要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让这一幕悲剧不再重演。
二、遵循目标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程目标的设计需遵循三个纬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就整个语文课程而言的,但课程目标的落实是基于每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的。《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教学,我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能力: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葬礼”的意蕴,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三、预设流程三个板块
教材的选文大都不是线性设计的产物,以其特有的“板块情节”,为教学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鲜活各异的秉性,若要追求环环相扣的线性流程是不切实际的。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行板块预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每个板块留给学生比较充裕的自学时间,极大方便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种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而又层层递进的板块,构成了一个较为立体的课堂教学网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
《大瀑布的葬礼》全文924个字,可浓缩为三个词语“曾经”(或“雄伟壮观”)、“无奈”(或“奄奄一息“)和“饱含深情”。鉴于这样的理解,我预设流程为三个板块:首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凭借瀑布壮观的课件语言,让学生触景生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瀑布,然后通过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加深体验。其次,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已经比较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抓“曾经”一词,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品读有关枯竭后的瀑布的段落,通过读、画、想象和课件的渲染,丰富、加强学生对大瀑布奄奄一息而无奈的感受。其三,在学生一喜一悲、悲喜交加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走进大瀑布的葬礼,花大力气研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在看似简单的一句长句子中,紧扣“饱含深情”一词,通过反复地读、说、议、悟来探究为瀑布举行葬礼不简单的内涵。
四、学习语言三级台阶
新课标并没有将训练从中剔除,而是给训练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界定而已。我们要用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应该继续发扬。“知识与技能”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任何时候、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回避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教学与训练,该落实的知识必须落实,该训练的技能必须训练,该背诵的就要背诵。关键的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形式、手段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改变。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担负着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学习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但这不是凭口头说教能完成的。它必须在立足教材的一亩三分地的基础上。借用文本“得言”——习得语言、感悟语言和创造语言。
1 习得语言——解读文本,用好语文教材,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是我们的“保底”工作
那如何立足教材,做到“下要保底”呢?“回首语文来时路,潜心会文最是真”。学生要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体验,首先得“披文以入情”。从“整体把握”到“品析感悟”再到“创造实践”,三个环节紧紧抓住语言这根线,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精神熏染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第三段的教学中,紧扣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读出情、悟出效、习得法。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用读来丰富学生视觉的感受,在读中紧扣“汹涌”、“咆哮”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在读中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在读中发现“曾经”品味遗憾,在读中触发语感、领悟语感、习得语感。
2 感悟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
只有通过与文本语言的对话,学生才能领悟到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或思想,使得精神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产生表达的冲动。我们的语文课多在多元的对话——感染——表达的良性互动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和谐地统一起来。如第七自然段的教学,老师的语言基调始终处于悲哀的情感之中。首先,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接着,让学生从这一段落中找一个词语给这幅画命题:然后教师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学生自然产生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理解“无奈”一词,体会说出“无奈”是无可奈何,是无能为力,是迫不得已,是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这样的理解;最后,顺势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课堂进入了高潮。这里,言语实践和悟情达意水乳交融,不着痕迹。
3 创造语言——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实践语言、倾诉表达的舞台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言语实践平台。要打造好这个平台,首先要尊重、相信学生,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其次要精心构建言语实践情境。任何言语都是在特定的氛围或情境下表达出来的,离开了它,就落入了枯燥的训练中了。如最后一自然段的教学,应始终围绕“巴西总统为什么如此兴师动众地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这个中心,老师巧用课文空白花大力气让学生自主探究。当学生得出“感恩”、“自责”、“号召”等答案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到这一切的情感因素都包涵在“饱含深情”一词中。最后,要求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读,并创设情境写话:大瀑布听了总统饱含深情地演讲后会饱含深情地对人们说什么。于是,一个倾诉表达的平台产生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这里,教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这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结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