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教学“工”字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f446233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工”字型课堂教学是极具教育价值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其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成分,不仅是可行的、必要的,而且也将会是卓有成效的。本文将对其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论述。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工”字型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基本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的教学方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这正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要素,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为我们研究以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随着人们对数学教学的反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教学应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创造型模式上来。在这一过程中,“工”字型课堂教学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教学新形式。
  
  一、“工”字型课堂教学模式及目标定位
  
  所谓“工”字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情境创设为基础,以协作学习、会话交流为桥梁,以意义建构为目标,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旨在建立一个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环境,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教学形式,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化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信息和技能。经过研究与尝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小学数学“工”字型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成分。
  (2)小学数学“工”字型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反过来促使教师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现象及规律。
  (3)小学数学“工”字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自主探究,提高用数学经验、思想与方法观察、推测、尝试、归纳并合情合理地思考日常事物现象的意识与能力。
  (4)小学数学“工”字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交流,掌握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信息的采集、整理、辨析及其处理与运用能力,能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考察、区分、组织和模型建构,并有可能获得新的信息,获得问题的解决,内化为技能等。
  (5)小学数学“工”字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参与社会生活及在社会生活的探索、发现和改造等活动中主动进行决策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二、“工”字型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
  
  “工”字型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学科教学的切入点。从课堂教学的教材看,教学内容可以来自于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本身;从教学的要求看,要体现结论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过程的开放性、方法的开放性等;从课堂师生关系看,要求教师既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既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注重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养料。“工”字型课堂教学在满足学生的需要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教学问题和条件的不唯一性的情境给具有好奇心的儿童提供了更多探索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2)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要求创设小组交流等情境,满足学生参与的需要。
  (3)由于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平等、策略上的多元,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成功的需要。
  (4)本身的特征决定了教学中定会有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学会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丰富了自己的思路,体会到合作的力量,满足了学生交流的需要。
  (5)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决定了每个学生的设计或策略均是有效的,某个学生的设计或策略一旦被教师或同学所认同,就会使他产生一种重要感(个人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和成功感,满足了学生自尊的需要。
  
  三、“工”字型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
  
  1.认知过程注重自主探索性
  从国内外众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复制,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与文化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在编制、展示小学数学“工”字型课堂教学内容时,努力强调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策略、方法、手段等),这也就是说,单纯让学生接受、巩固知识的方法已无法使学生真正获得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个体的探索(采集信息—分析处理—数学建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问题解决—获得新信息),才能达到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延伸和扩展。
  2.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协作性
  小学数学“工”字型教学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教学内容。因此,儿童是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理解数学知识,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知识探索中学习数学的空间观念、优化思想、统计思想、模式思想、估计意识、推理意识与应用意识。
  3.组织过程注重教师的引导性
  “工”字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根本之处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只有教师角色功能的真正转变才能使课堂具有开放性与新颖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绝不是普通的一员,而是具有“导演”的身份,特殊之处在于教师工作的艺术性、发展性、不确定性,更在于服务性。①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这一过程中,“数学实现”和“反思”是十分重要的。“经验”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②引导学生找到秩序与情绪的平衡点。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争辩、阐述等方式将起到主导作用,教师要利用语言、动作、体态等工具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既要保护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又要维护课堂教学的组织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在一个平衡点上。③引导学生找发展与创造的突破点。数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活动,过程中不乏创造性,有着广泛巨大的自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4.教学过程注重情境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基础。”根据反映论原理,情境作用于儿童的感知,会引起儿童观察、思维、想象一系列的智力变化,同时,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可以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可以让置身其中的儿童情绪快速地获得发展。教学过程的情境包括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开放情境等。
  5.活动过程注重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完成。小学数学“工”字型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得到的,既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就通过生生交流取得共识;只有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才能适时指导,合理点拨。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小学数学“工”字型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着眼于人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看、说、做、想。
  6.操作过程注重合作性
  小学数学“工”字型教学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试图通过小学阶段的培养,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协调、互助的群体精神,为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向的静听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功能,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个体进行或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也处于一种不畅通的状态之中,课堂上很少看见学生的交流、观念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更谈不上创造了。“工”字型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交流,教师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在这里,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协调者。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7.情感过程注重体验性
  小学数学“工”字型教学特别要求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和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以及满足的成功体验。即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和“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工”字型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使数学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脱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摆脱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及其证明,以及例、习题等形式化的模式,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媒与技术,1996(3).
  [2]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 崔允漷,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理论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小学生课堂》编辑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新探[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6]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菱角山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越界;教学与研究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为完成中学语文教育任务,满足学生需求,必须重视“过程和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过程和方法”的意识,注重过程,讲究学法,培养习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谈如何重视“过程和方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个感受、理解、动情、想象、表达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
“后进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后进生”,虽然身体健康,但在思想或学习方面跟不上同班其他同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心中的“难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改掉坏毛病,培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这对我们每位教师都是挑战。为此,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也浅谈几点“后进生”转化的体会:  1.深入了解“后进生”的生活  据调查,90%以上的
在“四边形内角和”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虽然有些问题及答案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充分体现,让教材的探究价值和思想价值充分地呈现出来,使教材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桥梁。  一、案例展示  情景1:将三角形硬纸板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做上不同颜色的记号,再把三个角剪下来(在同一平面内)拼在一起展示给学生看。(投影展示)  问题1:刚才演示的是什
摘要:课外阅读是学生们在课外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的途径。本文讲述了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和课外阅读的实践过程。通过阅读,不断地跨越课堂,滋润孩子们的美妙心灵。  关键词:课外阅读;得法于课内;实践于课外;乐趣  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属于阅读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语文阅读和鉴赏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所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要极其注重培养学生中有效阅读的习惯,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
近两年本人发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联和吴汉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很弱,主要表现为:学生讲话不够完整,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在公众场合,学生羞于开口,不敢说;说话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对事物的描述不够准确、精彩,说话词汇量少,语言乏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说话与生活完全脱节了,学生没有全心全意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要引导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要注意思维的开放性,要以情感为纽带,要把调动自主性当作重点,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探索求知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开放性;自主性;实践    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动手试验,通过分析
做了多年高中班主任,我已养成了习惯:随时快速地记下管理的见闻感受。翻看我的班主任手记,常常由不同的案例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感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成功的法宝,要和谐,如《荀子·君道》所说“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教师是水,学生是盛水之器,器不同,水随之而成型。随方亦圆,顺从自然。  一、班主任的手记  2012年,我刚刚接手高中一个新班的班主任工作,我先找部分学生了解
摘要: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争”作何解?一为作者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争”解释为“怎么”;还有人认为“争”该解释为“争抢,争夺”。这个“争”到底应怎样解释?  关键词:如梦令;争渡;怎渡;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悠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境
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教授说:“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这两种活动——因材施教和个体与个体的交响——来实现的过程。”他认为“凸显每一个人的感受与见解的差异,并使这些差异彼此碰撞,这种应对便是个体与个体的交响”[1]。怎样使个体感受与见解的差异有效地产生彼此碰撞呢?笔者认为精彩的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是开启个体交响的大门。探求有效的提问策略,定能彰显课堂教学的个体交响。  一、精选教学切入口,营造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