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品尝“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提高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正是物理实验课的灵魂。
那如何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上实验课教师应该提前预做实验,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懂得每一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许多老教师,虽然讲课多年,每个实验在他们心中了如指掌,每次上课前仍要认真预做。因为时间条件变了,因素也随着变化,只有预做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除此之外课前也要布置学生预习一下书上的知识点和那些实验,不能让学生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这样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制定课前预习内容,且要“具体化”,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只有带着疑问上课,才能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二、上一节“边学边做”的实验课,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上实验课时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成了“救火员”,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二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与实验讲解结合紧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教学效果更好。
三、更新设计思路突出探究过程
现阶段,中学物理实验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验证性实验;第二种是知识应用性实验;第三种是操作性实验。其中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的,学生带着结论做实验,所做的工作很少,只是按步就班地操作、读数和记录,无须认真观察和思维就能成功。这和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很大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验的探索性,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提出和启发探究问题,并通过强化设计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新知识,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对于经典实验,我们要尽量再现其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从中吸取设计思想的营养。对于教材中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实验结论上的重复性,而是突出师生在实验思想上的探索性,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以此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分析归纳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吸取设计思想的营养,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物理实验的结束并不是物理实验课的结束。学生完成课堂实验获得的知识经验,包括实验操作的技能以及动手的欲望,正是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的良好契机。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小制作,学生拓展了实验课本身的空间,对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潜望镜”、“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引导学生把对课上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结合起来,从而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的课程资源。物理实验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我们在常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上好每一节实验课,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品尝“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提高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正是物理实验课的灵魂。
那如何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上实验课教师应该提前预做实验,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懂得每一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许多老教师,虽然讲课多年,每个实验在他们心中了如指掌,每次上课前仍要认真预做。因为时间条件变了,因素也随着变化,只有预做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除此之外课前也要布置学生预习一下书上的知识点和那些实验,不能让学生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这样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制定课前预习内容,且要“具体化”,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只有带着疑问上课,才能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二、上一节“边学边做”的实验课,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上实验课时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成了“救火员”,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二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与实验讲解结合紧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教学效果更好。
三、更新设计思路突出探究过程
现阶段,中学物理实验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验证性实验;第二种是知识应用性实验;第三种是操作性实验。其中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的,学生带着结论做实验,所做的工作很少,只是按步就班地操作、读数和记录,无须认真观察和思维就能成功。这和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很大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验的探索性,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提出和启发探究问题,并通过强化设计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新知识,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对于经典实验,我们要尽量再现其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从中吸取设计思想的营养。对于教材中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实验结论上的重复性,而是突出师生在实验思想上的探索性,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以此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分析归纳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吸取设计思想的营养,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物理实验的结束并不是物理实验课的结束。学生完成课堂实验获得的知识经验,包括实验操作的技能以及动手的欲望,正是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的良好契机。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小制作,学生拓展了实验课本身的空间,对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潜望镜”、“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引导学生把对课上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结合起来,从而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的课程资源。物理实验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我们在常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上好每一节实验课,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