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素质教育下中等师范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一专多能复合性的小学教师,培养的小学教师应是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人才。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中等师范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对扩展师范生审美视野,陶冶情操,理解音乐作品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 欣赏课 审美
21世纪是科学深度发展的时期,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的,中国全面改革“应试教育”,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下中等师范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一专多能复合性的小学教师,培养的小学教师应是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人才。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并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音乐课作为中师生提高艺术修养、综合素质的必修课至关重要。音乐是鲜活的声响,通过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审美鉴赏力,同时对培养美的创造力有深远的影响。伟大导师列宁曾经说过:“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因此,中专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它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音乐课程的改革,欣赏课教学以其全面性的特点,越来越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它融声乐、器乐、东方、西方、古典、现代音乐于一身,将更多的音乐知识送到学生面前,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因此,从事音乐教育六年的我,也以世界音乐的博大精深,而对欣赏课教学情有独钟。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信息。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听觉疲劳。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校提供的电教媒体,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目前我校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有较大的改善,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如何对不同专业的中师生在欣赏音乐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运用录音、投影,使声像结合,创设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欣赏一段乐曲,在老师将作曲家、作品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讲解之后,初听时中专学生的理解会很粗浅、很浅薄。但一幅图片,一段文字可以使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更须加以重点的提示,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创设音乐情境,这样收效会更佳,理解了音乐形象,感受了音乐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初听时让他们去自由地联想、体会,说出感受;复听时,将作曲家所表现的意境或教师自己体会的情境展示给学生,两者进行比较与借鉴,为中专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创造力。
二、运用录像、VCD视听工具,将抽象变具体,加深对音乐作品时行理解
中专学生接受教学信息是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它是根据作曲家的感受及理解通过音高、速度、节奏等专业术语创作而成的。对于中专生来说,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理解深刻的艺术形象特点,是件不容易的事。恰当地运用录像、VCD这样的视听工具则会缓解这个难度,通过影像再现作品内容,表现作品思想,情景交融、身临其境,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
欣赏课《英雄赞歌》的教学,为学生选取了电影《英雄儿女》的音乐片断,画面中既突出了女高音的领唱与众人合唱的演唱形式,又将英雄牺牲时的壮举进行了再现。请同学谈体会时,他们能适当地把握音乐形象,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的深厚感情。又如欣赏歌曲《我的祖国》,我选取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精彩画面,与歌曲同步播放。当电视出现了气势雄伟的长江、黄河、长城、泰山的画面时,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升为理性认识。而且通过观看祖国秀美壮阔的山河,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更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的感受与音乐意义达到统一,从而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存储信息多,显示教学内容灵活、快捷的特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存储容量大,显示信息快捷、方便等特点,被广大教师所喜欢、所认同。将音乐软件运用到音乐欣赏课教学将成为必然趋势。
如欣赏《西洋弓弦乐器》的教学中,将器乐软件引进课堂,通过交互操作将学生带入音乐殿堂中,当画面随着辉煌的乐曲推进到整个大乐附近器乐演奏中,鼠标单击小提琴,它的图片呈现全屏,并通过教师的实例讲解,认识了小提琴的构造。当鼠标再次单击小提琴画面时,出现了它的优美音乐,让中专学生形象地认识了这位乐“皇后”。然后,用相同的方法演示了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在单一介绍了这四件乐器之后,同时点击他们,使其一起演奏,让学生欣赏到了弦乐四重奏那如歌的音响效果,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一首音乐作品所涵盖的内容则更多:作者简介、代表作品、作品体裁、曲式结构等许多相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而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这方面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如:欣赏曲目——《四小天鹅》。在收集了众多的资料后,编制了教学软件,在教学中与讲授同步演示,收效甚佳。软件在《天鹅湖》悠扬的主旋律中,序幕渐渐拉开,通过文字加图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了伟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其生平,为使学生对这位杰出的音乐大师有更多的了解,我收集了三部他的主要代表作品,即《波罗乃滋舞曲》的音乐片断及文字说明,并将重点落在《四小天鹅》的出处——《天鹅湖》。学生首次接触到芭蕾舞这种艺术形式,将他们引入更高的艺术殿堂是欣赏的重点,所以,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资料及图片,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不仅介绍了芭蕾舞的起源,还为同学们介绍了《天鹅湖》的故事梗概、主要人物以及场景介绍,使学生对芭蕾舞及芭蕾舞剧《天鹅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们顺利地欣赏做好铺垫。进入到赏析《四小天鹅》步骤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更为真切,我将舞曲的影像片断全部输入到计算机中,并配以简单的背景说明。学生在四只小天鹅那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中,形象地接受了音乐带给人的活泼、欢快的气氛,感受到了音乐形象,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愉悦,而且使学生吸收了教材以外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鉴赏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情境凸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要准备图片、大歌纸,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板书等,既浪费时间又乏味。运用多媒体教学,任何乐谱、图片、实物都可以放大到大屏幕上展示。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使各种乐谱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式凸现在大屏幕上,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加强刺激,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促进他们对乐曲旋律的体悟、理解。而将二胡、小提琴等放大投映出来,则可以使对乐器的介绍更形象、准确。
音乐教学不同于绘画教学,可以借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中专学生对音乐的接受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运用多媒体把抽象音乐理论形象化,把虚幻音乐变得直观化。如在乐理课向学生讲述调式音级与键盘各音的关系时,可制作一张标有音名的键盘图。点击鼠标,出现C大调的唱名;又点击,C大调消失,出现G大调在键盘上的位置;之后又出现F大调、D大调、A大调等调的音级在键盘中相应的位置。这样,使得学生对这较为难懂的调式一目了然,从而使教学难点由深化浅,变得通俗易懂。
教学一些民族风味浓郁的地方民歌,要使学生当堂就能有感情地唱出难度很大。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民歌的风格。《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一首具有浓郁的云南撒尼族风味的歌曲,如何让学生通过歌曲的学唱,把云南撒尼族民歌秀美、流畅的风格表现出来呢?教学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歌曲,用波浪线“﹏﹏”表示旋律,让学生欣赏歌曲的旋律美。用彩色的曲线表示时值较短的装饰音,并采用了特定的色彩以作比较,同时演示其细腻甜美的唱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难点。他们结合课件展示的云南植物丰茂,人民朴实、勤劳、热情的场面,纵情的歌声,动态的舞蹈,绚烂的民族风情,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音乐美感。
接受美学和音乐新课标均认为,音美学科综合其它相关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情绪及意境。如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时,我从网络、光盘图库中选择了三幅图片(第一幅是小溪流从山坡、小路、树丛中往下流淌的画面;第二幅是一条大河奔腾向前的雄伟、壮观的场面;第三幅是河边村庄中的村民们正在举行婚礼及舞会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可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现这三幅不同的图片的意境。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第一幅画面给人以抒情的感觉,可以用木管乐器及少量弦乐器演奏的音乐来表现;第二幅画面给人以雄伟、宽广的感觉,可以用管弦乐合奏的音乐来表现;第三幅画面是欢快、活泼、热烈、奔放的,可以先用少量乐器演奏,然后再用管弦乐合奏。学生讨论后,我播放了“伏尔塔瓦河”的全曲。正如大家所说,音乐一开始,两支长笛用波动的音型交错演奏,配以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奏出了“伏尔塔瓦河”宽广、深情的主题音乐;当伏尔塔瓦河流经两岸的村庄时,出现了欢快、活泼、带有跳跃的音乐,随后是热烈、奔放的管弦乐合奏。当全曲结束后,同学们基本上理解了该曲所表现的优美。
五、大胆创作,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21世纪需要我们对今后的教师普及基本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而多媒体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学生上课接触多媒体,也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化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和了解现代科学成果的机会,掌握了一定的操作现代化设备的技术,为培养现代化的合格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但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应该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去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录音教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供音响效果,要求学生再现情境,展开想象、联想,并能对作品段落进行比较。比如在每课时留十分钟让学生反复听,同时展示电脑画面,学生品味创作表现的不同的音乐环境、气氛、情绪的作用,逐步展开思维、想象,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图画的统一,音乐与情绪的统一,也可让学生模仿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优秀音乐节目和人物等。又如:在教欣赏教材《童年》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祖国海南岛美丽的风光,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把握欣赏内容的含义。通过听与视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按不同的音乐意境通过投影显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联想,把欣赏曲中的主人公——海霞苦难的童年用语言编排,再有声有色地讲给大家,这样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很快地抓住了乐曲的思想内涵。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一不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有魅力的前景。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乃至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优势,是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拓宽视野,带领中专学生走入神秘而色彩斑斓的音乐殿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多媒体 欣赏课 审美
21世纪是科学深度发展的时期,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的,中国全面改革“应试教育”,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下中等师范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一专多能复合性的小学教师,培养的小学教师应是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人才。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并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音乐课作为中师生提高艺术修养、综合素质的必修课至关重要。音乐是鲜活的声响,通过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审美鉴赏力,同时对培养美的创造力有深远的影响。伟大导师列宁曾经说过:“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因此,中专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它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音乐课程的改革,欣赏课教学以其全面性的特点,越来越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它融声乐、器乐、东方、西方、古典、现代音乐于一身,将更多的音乐知识送到学生面前,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因此,从事音乐教育六年的我,也以世界音乐的博大精深,而对欣赏课教学情有独钟。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信息。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听觉疲劳。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校提供的电教媒体,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目前我校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有较大的改善,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如何对不同专业的中师生在欣赏音乐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运用录音、投影,使声像结合,创设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欣赏一段乐曲,在老师将作曲家、作品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讲解之后,初听时中专学生的理解会很粗浅、很浅薄。但一幅图片,一段文字可以使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更须加以重点的提示,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创设音乐情境,这样收效会更佳,理解了音乐形象,感受了音乐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初听时让他们去自由地联想、体会,说出感受;复听时,将作曲家所表现的意境或教师自己体会的情境展示给学生,两者进行比较与借鉴,为中专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创造力。
二、运用录像、VCD视听工具,将抽象变具体,加深对音乐作品时行理解
中专学生接受教学信息是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它是根据作曲家的感受及理解通过音高、速度、节奏等专业术语创作而成的。对于中专生来说,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理解深刻的艺术形象特点,是件不容易的事。恰当地运用录像、VCD这样的视听工具则会缓解这个难度,通过影像再现作品内容,表现作品思想,情景交融、身临其境,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
欣赏课《英雄赞歌》的教学,为学生选取了电影《英雄儿女》的音乐片断,画面中既突出了女高音的领唱与众人合唱的演唱形式,又将英雄牺牲时的壮举进行了再现。请同学谈体会时,他们能适当地把握音乐形象,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的深厚感情。又如欣赏歌曲《我的祖国》,我选取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精彩画面,与歌曲同步播放。当电视出现了气势雄伟的长江、黄河、长城、泰山的画面时,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升为理性认识。而且通过观看祖国秀美壮阔的山河,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更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的感受与音乐意义达到统一,从而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存储信息多,显示教学内容灵活、快捷的特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存储容量大,显示信息快捷、方便等特点,被广大教师所喜欢、所认同。将音乐软件运用到音乐欣赏课教学将成为必然趋势。
如欣赏《西洋弓弦乐器》的教学中,将器乐软件引进课堂,通过交互操作将学生带入音乐殿堂中,当画面随着辉煌的乐曲推进到整个大乐附近器乐演奏中,鼠标单击小提琴,它的图片呈现全屏,并通过教师的实例讲解,认识了小提琴的构造。当鼠标再次单击小提琴画面时,出现了它的优美音乐,让中专学生形象地认识了这位乐“皇后”。然后,用相同的方法演示了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在单一介绍了这四件乐器之后,同时点击他们,使其一起演奏,让学生欣赏到了弦乐四重奏那如歌的音响效果,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一首音乐作品所涵盖的内容则更多:作者简介、代表作品、作品体裁、曲式结构等许多相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而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这方面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如:欣赏曲目——《四小天鹅》。在收集了众多的资料后,编制了教学软件,在教学中与讲授同步演示,收效甚佳。软件在《天鹅湖》悠扬的主旋律中,序幕渐渐拉开,通过文字加图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了伟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其生平,为使学生对这位杰出的音乐大师有更多的了解,我收集了三部他的主要代表作品,即《波罗乃滋舞曲》的音乐片断及文字说明,并将重点落在《四小天鹅》的出处——《天鹅湖》。学生首次接触到芭蕾舞这种艺术形式,将他们引入更高的艺术殿堂是欣赏的重点,所以,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资料及图片,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不仅介绍了芭蕾舞的起源,还为同学们介绍了《天鹅湖》的故事梗概、主要人物以及场景介绍,使学生对芭蕾舞及芭蕾舞剧《天鹅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们顺利地欣赏做好铺垫。进入到赏析《四小天鹅》步骤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更为真切,我将舞曲的影像片断全部输入到计算机中,并配以简单的背景说明。学生在四只小天鹅那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中,形象地接受了音乐带给人的活泼、欢快的气氛,感受到了音乐形象,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愉悦,而且使学生吸收了教材以外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鉴赏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情境凸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要准备图片、大歌纸,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板书等,既浪费时间又乏味。运用多媒体教学,任何乐谱、图片、实物都可以放大到大屏幕上展示。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使各种乐谱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式凸现在大屏幕上,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加强刺激,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促进他们对乐曲旋律的体悟、理解。而将二胡、小提琴等放大投映出来,则可以使对乐器的介绍更形象、准确。
音乐教学不同于绘画教学,可以借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中专学生对音乐的接受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运用多媒体把抽象音乐理论形象化,把虚幻音乐变得直观化。如在乐理课向学生讲述调式音级与键盘各音的关系时,可制作一张标有音名的键盘图。点击鼠标,出现C大调的唱名;又点击,C大调消失,出现G大调在键盘上的位置;之后又出现F大调、D大调、A大调等调的音级在键盘中相应的位置。这样,使得学生对这较为难懂的调式一目了然,从而使教学难点由深化浅,变得通俗易懂。
教学一些民族风味浓郁的地方民歌,要使学生当堂就能有感情地唱出难度很大。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民歌的风格。《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一首具有浓郁的云南撒尼族风味的歌曲,如何让学生通过歌曲的学唱,把云南撒尼族民歌秀美、流畅的风格表现出来呢?教学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歌曲,用波浪线“﹏﹏”表示旋律,让学生欣赏歌曲的旋律美。用彩色的曲线表示时值较短的装饰音,并采用了特定的色彩以作比较,同时演示其细腻甜美的唱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难点。他们结合课件展示的云南植物丰茂,人民朴实、勤劳、热情的场面,纵情的歌声,动态的舞蹈,绚烂的民族风情,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音乐美感。
接受美学和音乐新课标均认为,音美学科综合其它相关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情绪及意境。如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时,我从网络、光盘图库中选择了三幅图片(第一幅是小溪流从山坡、小路、树丛中往下流淌的画面;第二幅是一条大河奔腾向前的雄伟、壮观的场面;第三幅是河边村庄中的村民们正在举行婚礼及舞会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可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现这三幅不同的图片的意境。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第一幅画面给人以抒情的感觉,可以用木管乐器及少量弦乐器演奏的音乐来表现;第二幅画面给人以雄伟、宽广的感觉,可以用管弦乐合奏的音乐来表现;第三幅画面是欢快、活泼、热烈、奔放的,可以先用少量乐器演奏,然后再用管弦乐合奏。学生讨论后,我播放了“伏尔塔瓦河”的全曲。正如大家所说,音乐一开始,两支长笛用波动的音型交错演奏,配以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奏出了“伏尔塔瓦河”宽广、深情的主题音乐;当伏尔塔瓦河流经两岸的村庄时,出现了欢快、活泼、带有跳跃的音乐,随后是热烈、奔放的管弦乐合奏。当全曲结束后,同学们基本上理解了该曲所表现的优美。
五、大胆创作,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21世纪需要我们对今后的教师普及基本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而多媒体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学生上课接触多媒体,也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化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和了解现代科学成果的机会,掌握了一定的操作现代化设备的技术,为培养现代化的合格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但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应该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去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录音教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供音响效果,要求学生再现情境,展开想象、联想,并能对作品段落进行比较。比如在每课时留十分钟让学生反复听,同时展示电脑画面,学生品味创作表现的不同的音乐环境、气氛、情绪的作用,逐步展开思维、想象,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图画的统一,音乐与情绪的统一,也可让学生模仿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优秀音乐节目和人物等。又如:在教欣赏教材《童年》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祖国海南岛美丽的风光,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把握欣赏内容的含义。通过听与视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按不同的音乐意境通过投影显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联想,把欣赏曲中的主人公——海霞苦难的童年用语言编排,再有声有色地讲给大家,这样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很快地抓住了乐曲的思想内涵。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一不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有魅力的前景。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乃至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优势,是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拓宽视野,带领中专学生走入神秘而色彩斑斓的音乐殿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