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品位的高低,教学水平的好坏,教学质量的优劣,是由教师内在素质的高低,外在环境的好坏,学生素质的优劣所决定的,然而,在注重全面提高教师与学生综合素质,大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督导的独特魅力,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督导,《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监督指导。从这个释义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监督,二是指导。监督是前提与手段,指导是条件与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育教学中,督导是如何体现它的独特魅力呢?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完善的督导体制。
课前是督导的充分准备,是先决条件,为课中督导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前的督导包含哪些要件呢?课前督导主要是督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大纲,备好每一节课。这种方式,可由各教研组长牵头,定期召开备课组会议,对本周的教学进行集体探讨,确定教法、学法,具体的措施落实,可由教务处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备课的落实、实施进行检查、核实。要求每位教师要确定教法,写好详细教案,对那些未写好教案的教师,要求其改正,做到一案一课。备课当中,要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那些教案符合规范且优秀的教师给予及时表扬,并以此作为样本,在全校教师中加以推广,形成备课的长期、稳定、有效机制。
课中的督导是决定督导成败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一位教师成长的快与慢,教学水平的高与低,教学质量的好与坏。课中的督导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以便有效地实施课中这一督导环节。具体怎样做呢?在具体的实施之前,还有一个重要原则:督导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尽快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不是针对教师本人,只有这样的督导才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才会真正地去落实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教师本人也容易接受。目前的督导有点变味,似乎变成了针对教师本人,所以一提到督导,教师往往谈督色变,我们应力争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发挥督导的有效作用。首先,应确定好督导对象,督导对象不一定是那些满意率差、成绩对比提高分值差的教师,而应确定的是一部分需要培养的教师,通过督导让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这一学科的骨干。其次,应建立长期的督导体制,可一个学期,或一年,甚至两年,或者更长,看督导教师的成长情况来定。在目前的督导体制下,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督导的对象很随意,督导的时间也很随意,有时对一个教师听一节课,加以记载,就算完成了事,没有从根本上真正督导出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点为督导而督导,一句话流于形式主义。因此,在督导的时间上要保证,试想,一节课或者两节课怎么能够发现这位教师所存在的问题,提高这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呢?再次,应组建一支有督导能力的督导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各学科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人员和在学校有一定的教研能力的教师组成,对他们的督导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报酬,但要求他们对所督导的学科作出认真的评价与指导,以提高被督导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要求督导队伍每堂课都要参加,认真听被督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对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的评价,以帮助这位教师加以改进,提高其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教法的实施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助其更快地成长起来。记得在2006年的上学期,语文组来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教师,有一定的语文功底,但缺乏上课的实践经验,为了助其更快地成长起来,让他尽快地适应高中语文的教学,语文组成立了一支专门的听课队伍,对该教师的备课、上课进行了近一个学期的跟踪评价,通过这样的措施,这位教师很快适应了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
课后及时督导。课后督导的实施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应建立充分、满意的合乎教学实际的评价体制。评价体制的实施应事先制定好,发挥教师的才智,做到客观、公正、有效。这种评价体制的建立可从教学设计(实用性、科学性、人文性)、教学过程(主体性、民主性、发展性、整合性)、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效果(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评价。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在每听完一堂课后,要及时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评课,评课时只讲缺点,不讲优点,而且要求授课教师参加,并组织专门人员作好记录,事后可再要求这位教师重上这堂课,或者上其它课,在评课的基础上,让教师改正原先授课时存在的缺陷,让其课堂教学逐渐趋于完善、完美。课后,还应要求授课教师写出教学反思,或撰写反思论文,以自我的角度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其所上的课要求写出完整教案让评课教师进行评价。记得在2002年的时候,有位教师执教《鸿门宴》,这位教师在刚上这篇课文时,按照一般的流程,从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到课文分析、人物分析,再到重要实词、重要虚词,一堂课下来,讲的东西很多,面面俱到,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似乎课堂容量很大,但是学生没有学到什么,学习的潜能没有真正地得到训练,成了典型的满堂灌。事后,听课教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要求这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法,锁定课文的重点、难点,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议这位教师对这堂课可做如下处理: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作导语,引入课堂教学,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突破由学生去操作,教师作一小结,并以幻灯或多媒体显示出来,接着由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由此引入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分析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以学生写作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对写作好的习作加以鼓励与肯定。在这位教师第二次上《鸿门宴》的时候,这位教师按照修改意见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本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化教学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最后,这堂课在地区的教学比武中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学生潜能的训练能力,彰显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充分认识督导的功用与绩效,建立健全有效的督导体制,让每一位教师自觉参与到督导中来,尽情发挥督导的独特魅力,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尽善尽美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品位,成为学识渊博,教学高超,学生喜爱的名师,为教坛的百花盛开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督导,《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监督指导。从这个释义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监督,二是指导。监督是前提与手段,指导是条件与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育教学中,督导是如何体现它的独特魅力呢?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完善的督导体制。
课前是督导的充分准备,是先决条件,为课中督导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前的督导包含哪些要件呢?课前督导主要是督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大纲,备好每一节课。这种方式,可由各教研组长牵头,定期召开备课组会议,对本周的教学进行集体探讨,确定教法、学法,具体的措施落实,可由教务处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备课的落实、实施进行检查、核实。要求每位教师要确定教法,写好详细教案,对那些未写好教案的教师,要求其改正,做到一案一课。备课当中,要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那些教案符合规范且优秀的教师给予及时表扬,并以此作为样本,在全校教师中加以推广,形成备课的长期、稳定、有效机制。
课中的督导是决定督导成败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一位教师成长的快与慢,教学水平的高与低,教学质量的好与坏。课中的督导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以便有效地实施课中这一督导环节。具体怎样做呢?在具体的实施之前,还有一个重要原则:督导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尽快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不是针对教师本人,只有这样的督导才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才会真正地去落实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教师本人也容易接受。目前的督导有点变味,似乎变成了针对教师本人,所以一提到督导,教师往往谈督色变,我们应力争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发挥督导的有效作用。首先,应确定好督导对象,督导对象不一定是那些满意率差、成绩对比提高分值差的教师,而应确定的是一部分需要培养的教师,通过督导让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成为这一学科的骨干。其次,应建立长期的督导体制,可一个学期,或一年,甚至两年,或者更长,看督导教师的成长情况来定。在目前的督导体制下,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督导的对象很随意,督导的时间也很随意,有时对一个教师听一节课,加以记载,就算完成了事,没有从根本上真正督导出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点为督导而督导,一句话流于形式主义。因此,在督导的时间上要保证,试想,一节课或者两节课怎么能够发现这位教师所存在的问题,提高这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呢?再次,应组建一支有督导能力的督导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各学科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人员和在学校有一定的教研能力的教师组成,对他们的督导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报酬,但要求他们对所督导的学科作出认真的评价与指导,以提高被督导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要求督导队伍每堂课都要参加,认真听被督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对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的评价,以帮助这位教师加以改进,提高其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教法的实施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助其更快地成长起来。记得在2006年的上学期,语文组来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教师,有一定的语文功底,但缺乏上课的实践经验,为了助其更快地成长起来,让他尽快地适应高中语文的教学,语文组成立了一支专门的听课队伍,对该教师的备课、上课进行了近一个学期的跟踪评价,通过这样的措施,这位教师很快适应了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
课后及时督导。课后督导的实施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应建立充分、满意的合乎教学实际的评价体制。评价体制的实施应事先制定好,发挥教师的才智,做到客观、公正、有效。这种评价体制的建立可从教学设计(实用性、科学性、人文性)、教学过程(主体性、民主性、发展性、整合性)、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效果(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评价。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在每听完一堂课后,要及时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评课,评课时只讲缺点,不讲优点,而且要求授课教师参加,并组织专门人员作好记录,事后可再要求这位教师重上这堂课,或者上其它课,在评课的基础上,让教师改正原先授课时存在的缺陷,让其课堂教学逐渐趋于完善、完美。课后,还应要求授课教师写出教学反思,或撰写反思论文,以自我的角度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其所上的课要求写出完整教案让评课教师进行评价。记得在2002年的时候,有位教师执教《鸿门宴》,这位教师在刚上这篇课文时,按照一般的流程,从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到课文分析、人物分析,再到重要实词、重要虚词,一堂课下来,讲的东西很多,面面俱到,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似乎课堂容量很大,但是学生没有学到什么,学习的潜能没有真正地得到训练,成了典型的满堂灌。事后,听课教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要求这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法,锁定课文的重点、难点,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议这位教师对这堂课可做如下处理: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作导语,引入课堂教学,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突破由学生去操作,教师作一小结,并以幻灯或多媒体显示出来,接着由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由此引入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分析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以学生写作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对写作好的习作加以鼓励与肯定。在这位教师第二次上《鸿门宴》的时候,这位教师按照修改意见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本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化教学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最后,这堂课在地区的教学比武中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学生潜能的训练能力,彰显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充分认识督导的功用与绩效,建立健全有效的督导体制,让每一位教师自觉参与到督导中来,尽情发挥督导的独特魅力,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尽善尽美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品位,成为学识渊博,教学高超,学生喜爱的名师,为教坛的百花盛开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