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他克莫司软膏长期间歇维持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243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0.03%他克莫司软膏长期间歇维持治疗与传统治疗对减少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复发次数、延长复发间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7家医院进行试验。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全国7家医院纳入2 ~ 15岁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171例,均接受0.03%他克莫司软膏每日2次共2 ~ 6周的常规治疗,结束时,达到研究者总体评估(IGA)≤ 2分的患者进入第二阶段,随机分配至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63例),其中试验组接受每周2次(周一和周四)0.03%他克莫司软膏的间歇维持治疗,对照组不治疗。疾病复发时,两组患儿均接受0.03%他克莫司软膏每日2次的常规治疗,整体观察期为6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首次复发时间(从第一阶段治疗结束至发生第1次复发的天数),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第二阶段时复发次数、复发时疾病严重程度、复发持续时间、复发时瘙痒评分、他克莫司使用总量、总有效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

结果

125例AD患儿进入第二阶段,121例完成随访,其中试验组60例中25例(41.7%)复发,对照组61例中46例(75.4%)复发,试验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 14.20,P < 0.001)。试验组首次复发时间(46.9 ± 37.7)d较对照组(28.8 ± 32.3)d显著延长(Z = 1 093.50,P = 0.020)。试验组总复发次数为31次,每例复发(0.52 ± 0.68)次,对照组总复发86次,每例复发(1.41 ± 1.2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96,P < 0.001),两组之间在复发期间的疾病严重程度(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Z = 971.50,P = 0.393)、复发持续时间(Z = 747.00,P = 0.066)和瘙痒评分(Z = 894.00,P = 0.9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儿对治疗药物均耐受良好,未发生与他克莫司软膏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每周2次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间歇维持治疗6个月,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复发,延长复发间期,并且耐受性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验证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甲肝疫苗)生产场地变更后原生产场地制备的ELISA试剂盒对HAV抗原检测的一致性。方法用原生产场地制备的抗HAV多克隆抗体包被的酶标板、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HAV抗体制备ELISA试剂盒,并对该试剂盒进行线性、精密度、准确度、专属性和稳定性验证,同时用该试剂盒检测甲肝疫苗中间品的HAV抗原浓度,考察其适用性。结果在新生产场地中ELISA试剂盒的检测线性范
目的比较15 L转瓶及40层细胞工厂工艺制备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致细胞病变情况、病毒滴度和原液各项质量指标。方法分别采用15 L转瓶及40层细胞工厂培养原代鸡胚细胞1~3 d后感染S79株腮腺炎病毒,继续培养5~7 d收获病毒液。两种培养方式收获的腮腺炎病毒单次收获液分别合并后获得疫苗原液,并进行相关检定。结果转瓶收获的单次病毒液0和21 d检定的平均滴度分别为6.6、6.1 lg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以及较高的安全性,逐渐成为当今药物及疫苗研究的热点。鉴于VLP具有高度重复表面结构的特性,其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有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目前可用多种表达系统表达VLP,且随着对VLP研究的深入,已有多种VLP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部分VLP疫苗已经商业化。此文对VLP免疫机制及VLP疫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安全且有效的措施。然而,传统流感疫苗难以有效应对因流感病毒抗原漂移或抗原转换而产生的无法预料的流感流行或大流行,因而开发能诱导广谱和持久免疫的广谱流感疫苗是新型流感疫苗研发的重要方向。流感病毒基质蛋白、核蛋白和血凝素茎部结构域作为流感病毒的保守抗原,是当前广谱流感疫苗的主要靶抗原。此文就基于流感病毒保守抗原的广谱流感疫苗
期刊
目的构建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SA14-14-2包膜蛋白第315位氨基酸(E315)回复突变株,并分析该位点回复突变株在小鼠体内的神经毒力变化。方法采用重叠PCR扩增含基因组第1921核苷酸位点回复突变的基因片段,替换SA14-14-2全长克隆的相应区域,获得回复突变株M315。通过比较SA14-14-2与突变株的噬斑大小和一步生长曲线,分析M315的增殖特征。采用小鼠模型测定该突变株的脑内神经毒力、
目的探讨婴儿瘰疬性苔藓(L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转归特点。方法回顾2010—2018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7例婴儿LS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及发展转归。结果7例婴儿LS均为卡介苗接种后出现,临床主要表现为分布于躯干的淡红色或淡褐色丘疹,表面附着细小鳞屑。实验室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肉芽肿改变。所有患儿皮疹未经治疗,且均在半年内消失,未遗留瘢痕或色素沉着。结论婴儿
目的研究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突变分析(mutant analysis by PCR and restriction enzyme cleavage,MAPREC)技术和猴体神经毒力试验(monkey neurovirulence test,MNVT)评价同一批Ⅰ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神经毒力的结果差异。方法采用MAPREC技术,检测Ⅰ型Sabin株脊灰病毒神经毒力关键位点480和52
期刊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可达4% ~ 5%。血管瘤可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目前对于高危血管瘤患者采取口服药治疗,系统治疗的一线药物为普萘洛尔(β受体阻滞剂)。应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至今已有10年时间,因其有效率高及安全性好成为系统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其远期不良反应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