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萨满教(下)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萨满教是一种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古老宗教信仰。在中国北部,很多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其中不乏古老的匈奴、鲜卑、突厥、靺鞨以及契丹等民族,这些民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他们之外,更有蒙古族和满族这种曾建立起全国性的中央王朝、并作为一个时代的主体而存在的民族,他们在为中华历史书写浓墨重彩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宗教、习俗等带入到中原大地。萨满教就是其中的典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其影响也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在被如此多的民族长期信仰的过程中,萨满教本身也被刻下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迹。那么,在清朝这一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时期,萨满教的发展情况如何呢?满族的萨满教信仰都有什么特点?紫禁城深宫大内中的萨满教祭祀又是怎样一番光景?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清朝萨满教的概况
  一般认为,早在原始的渔猎时代,萨满教就已经形成,之后几乎长期独占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它给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建立后,萨满教迎来了一段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清朝疆域辽阔,拥有从外兴安岭、库页岛到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再到阿尔泰山、巴尔喀什湖的广袤北疆,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北方诸民族皆拥有各自的信仰和本民族的特色。萨满教作为北方各民族最普遍笃信的宗教和清王朝主体民族的核心宗教,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传播,影响进一步扩大。当时诸多的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满族兴起的东北地区普遍信奉萨满教,包括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费雅喀以及库页等民族。虽然这些民族在形成渊源和民族发展阶段上都不尽相同,但对于萨满教的笃信是一致的。其中赫哲、鄂伦春、费雅喀等民族因与满族的族源相同,民族风俗文化相近,所以他们所信仰的萨满教与早期的满族萨满教比较接近。不同的是,满族入关后,萨满教信仰体系有所调整,例如形式上以请神驱魔治病为主的野祭改为以家祭为主的祭天、祭祖先;但赫哲、鄂伦春等民族仍保持着野祭这一较为原始的形式。蒙古、达斡尔和锡伯等民族族源上与满族不同,但在萨满教信仰上却有诸多相似性,形式上也有跳神驱魔消灾、祭天祭祖等方式。
  清朝满族萨满教的特点
  满族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肃慎人;而在之后的历史中,肃慎民族不断整合,名称也不断变化为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等。在这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满族及其先民克服严酷的气候条件,适应复杂的地理环境,从而形成他们不屈的灵魂和顽强的生存意识,这也为萨满教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因为在氏族、部落阶段或地方民族政权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加之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劣,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信仰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灵魂支柱,同时也造就了满族萨满教浓郁的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随着清朝满族中央王朝的建立,满族内部出现了急剧的阶层分化和明显的等级差异。为了迎合这种时代特征和统治者的政治需求,皇家萨满祭祀从民间萨满祭祀中衍生出来,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并且在职能上发生了转变,从而使这一时期的萨满教出现了新的特点:
  萨满教祭祀活动性质的转变。为了符合统治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地位,统治者对萨满教进行了典制化和规范化的改革,使萨满教的祭祀活动充满浓厚的政治色彩,并逐渐呈现出仪式的形式意义大于祭祀本身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萨满教也获得了类似“国教”性质的地位。
  仪式及祭祀对象的改变。清朝建立后,满族成为统治民族,因此很多古老但被认为是简陋的仪式,包括跳神祛灾等,在宫廷祭祀中不得不被取消,而这些仪式在民间萨满祭祀中仍得以延续和流传。同时,宫廷祭祀朝祭神佛,民间祭祀中则没有这一内容,而是祭祀土地神灵以及一些满族民间的神。
  萨满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满族入主中原,既为满族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统治民族有足够的政治优越感,但是身处汉地的儒家文化圈,满族上层统治者不得不忧心于民族文化的独立和传承。为了保护身处汉地的满族文化不被淹没和同化,也为了提升满族人的民族认同感,萨满教就被赋予了延续民族文化传承和增加汉地生活归属感的历史使命。
  清朝紫禁城内的萨满教
  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王朝,包括我们熟知的契丹辽朝、女真金朝还有蒙古元朝,都曾在深宫之中有过萨满教祭司跳跃的身影以及萨满教皇家信徒的虔诚祷告。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显眼的现象,即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东北地区的通古斯民族多次建立王朝并入主中原,进而萨满教也堂堂正正地进入到王朝的帝都。那么,清朝紫禁城内的萨满教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清朝宫廷中的萨满教祭祀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宫中祭和堂子祭。二者都具有皇家祭祀典礼的特点和满族传统萨满祭祀的一般形式;但是也有区别,宫中祭更多用来家祭,而堂子祭则主要是皇帝举行重要的祭祀典礼、公祭和皇族公祭。
  宫中祭
  首先,我们来看看宫中祭。宫中祭的地点在坤宁宫,因此也称坤宁宫祭。清朝时期的紫禁城直接从明朝继承,清朝立国之初,很多制度包括紫禁城内的宫殿职能设置基本沿袭明朝旧制,但在坤宁宫的使用上,则少见的不同于明朝。在明朝,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清朝的坤宁宫被赋予了一项新的重要功用,即成为清宫内萨满教的家祭之所,成为清宫之内萨满教活动的中心。坤宁宫分为东暖阁和西暖阁,东暖阁用于冲龄践祚的皇帝大婚迎娶皇后之后3天的居住场所,类似于洞房。西暖阁才是真正举行皇家萨满祭祀活动的地方,清宫萨满祭祀中频繁举行的当属坤宁宫祭,主要的祭祀包括日祭、月祭、四季献神和春秋大祭。
  日祭分为朝祭和夕祭,每日早晚祭祀。朝祭神佛和关帝,殿前设供案祭祀。坤宁宫内杀两头猪,在宫内肢解、煮熟后用于供奉。朝祭供神后,由参加祭祀的人和值班大臣、侍卫就地“吃肉”,而有幸获得日祭之后“吃肉”的臣僚都以此为莫大的荣光。夕祭穆哩罕神、画像神和蒙古神,神像立于桦木杆上,悬7个神铃,前置供案祭祀。夕祭中,萨满祭司念祝词、唱神歌,并起舞、摇腰铃、击鼓,献牲。
  月祭为每月初一日举行。月祭中一律用酒不用水,且酒为坤宁宫酿造,以表示对神灵的敬意。月祭第二天于庭院拜神杆祭天,跪拜神杆,并在神杆下杀猪献上牺牲。
  四季献神,每年中的正、四、七、十月祭神,以牛两头、马两匹供奉于坤宁宫的东西两侧,并献上金银绸缎,唱祝词来祭祀。
  春秋大祭,每年三月初一和九月初一两次,每次3天,形式与月祭相同。大祭的祭品有清酒、敬神索绳、纸钱、饽饽等。此外,坤宁宫祭还举行其他的祭祀活动,包括背灯献祭、报祭、常祭、四季献鲜、四季敬神求福祭等祭祀活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堂子祭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堂子祭。京城的祭祀堂子是依照入关前盛京堂子的样式、在北京紫禁城外东南重新修建的。清初的堂子祭还没有固定时间的规定和礼节,而且民间也可以在自建的堂子内进行萨满教祭祀活动。但到了皇太极时期,堂子祭开始确立了较规范的祭祀仪式,民间禁止私自进行堂子祭。从此,堂子祭成为清朝国家及贵族的祭祀形式,并逐渐被塑造成满族尤其是皇室举办带有民族特点的宗教仪式。清朝的堂子内建有亭式殿即拜天圜殿、尚锡神亭和飨殿。这里要说明的是,堂子祭与宫中祭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所有祭祀都是不使用献祭的。堂子祭的祭拜礼包括元旦祭、圜殿与尚锡神亭月祭、春秋立杆大祭、浴佛祭、马神祭、出征凯旋告祭等。
  元旦祭即元日拜天,每年正月初一日举行,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典礼。元日祭前,内务府要去坤宁宫请神到堂子供奉,并每日进香。在元旦祭当天,皇帝亲率亲王、贝勒等皇家亲贵及文武官员到堂子拜天、祭祀,在圜殿里进行三跪九拜礼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堂子浴佛祭是在释迦牟尼诞辰之日的四月初八举行,届时内务府官员请坤宁宫供奉的如来像、观音像和关帝像到堂子的飨殿,由萨满祭司浴擦佛像并祭拜祈祷,更换佛亭内的布置,祭祀后送返宫中。
  清朝是萨满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萨满教在民间、尤其是中国北方各民族间广泛传播,更享受到当时一统中国的满族清宫之内“国教”一般的地位。在清朝的发展过程中,萨满教的身影也时隐时现,对清朝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萨满教去探知清朝的历史,从精神层面去理解那段近300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也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在这里提出,供读者借鉴。
  【责任编辑】王 凯
其他文献
古代旅游的源起  上古时期,“旅”与“游”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旅”字,本义具有多重含义,或指经商之人,或指客栈馆驿,或指旅行者。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诠释到:“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地方,谓之为旅。”这里的“旅”指的是旅居异乡的旅客,即通常所指的旅行者。“游”字,含有遨游、游览之意,今人所谈及的旅游活动,古人常以“游”字一言以蔽之,如《尚书·大禹谟》记载“罔游于逸”,《
《圣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为了拯救地球上的万千生命,一个叫诺亚的人打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载着幸存的人和动物,行驶在茫茫大海中。为了驱逐黑暗,诺亚手持一个石榴石做的灯笼,指挥方舟前行。  幸运之石  石榴石,又叫“石榴子石”,也有人称之为“紫牙乌”,原名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粒状,像种子一样”。无论是它红润的颜色,还是颗粒均匀、共生在一起的形状,都恰似诱人的石榴子,故而得名石榴
为何女人比男人老得快但又比男人长寿?  经常有些步入中年的女性抱怨,同年龄相仿的男子比较起来,自己怎么就显得苍老一些?现在,德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证实,在正常情况下,女性皮肤的老化速度的确超过男性。据悉,研究人员采取将红外激光束打在人体皮肤上的方法来观测肌肤更深层次的生理状况和肌肤老化的关系,结果发现,女性体内抑制皱纹生长物质含量减少速度要快于男性,正是这个原因造成女性皮肤老化速度比同年龄男子更快。 
人脸是“打”出来的  人脸之所以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此前占主流的一种假说认为主要是受饮食驱动的,即咀嚼坚硬食物的结果。但一些科学家研究分析古猿的牙齿磨损后认为,多数古猿并不咀嚼坚硬食物。现在,美国一项对人类祖先南方古猿的新研究发现,人脸尤其是男性的脸长成如今的模样,是为了尽量减少在“被打脸”后所造成的伤害。南方古猿的脸部最坚硬之处也是在争斗过程中最容易受击打并受伤的地方,包括下颚、颧骨、鼻梁和眼眶
动物始祖是水母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什么?传统的观点认为是海绵,但一项新的基因学研究却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栉水母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这种凝胶状、类似水母的海洋动物可能早在6亿年前就已经出现。海绵、栉水母、水母和丝盘虫代表了4个最古老的动物类群,其中只有栉水母还没有进行过完整的基因组测序。在对一种俗称“海胡桃”的栉水母进行基因组测序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栉水母的DNA在其他动物物种中广泛
2013年11月开始的乌克兰危机经历了从国内危机到国际危机的演变。乌克兰国内局势混乱,俄罗斯、美欧等西方国家纷纷介入,引发了俄罗斯与美欧之间的激烈对峙,以致出现了新冷战将再次爆发的声音。新的冷战会爆发吗?  俄罗斯的利益与立场  在本次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不顾西方的反对甚至制裁威胁,迅速且强势介入,是因为俄在乌克兰有巨大的利益。从历史上看,俄乌渊源深远,两国均起源于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基辅罗斯公国,后
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组,一个意思。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志。相比现代,古人取名选字很规矩,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用字时尚。  先秦孩子3个月大“父名之”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下面这七座小岛之所以得名“蛇岛”,有的是因为其上布满了蛇类,甚至是令人恐惧的毒蛇,有的则是因为别的原因;所以,下面这几座小岛,有的是无人涉足的禁地,有的则是旅游休闲的去处。  1.巴西伊利亚德大凯马达岛  伊利亚德大凯马达岛是位于巴西圣保罗州附近的大西洋海域的一座崎岖不平的小岛。这座43万平方米的小岛目前无人居住,不过它上面的灯塔遗迹表明过去曾有人生活在这里。看守这座灯塔一定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
萨满教作为一种远古宗教,它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远古少数民族对神灵的崇拜和对自然与死亡的敬畏。因此古代少数民族在造就出萨满教之际,就赋予它一项重要的职责——祭祀。从古至今,萨满教历经沧桑变化,从起源到兴盛再到没落,但祭祀却是它一成不变的天职。  祭天仪式  如果从祭祀的角度来看,萨满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更像是一项远古的巫术。它的每一项仪式都充满着神灵色彩,祭祀的对象也不仅限于一种。作为一种与神灵沟
俗话说,水火不容;但在地球上,有个地方的湖水会自己燃烧起来。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在非洲刚果(金)与卢旺达两国交界处,有一个名叫“基伍湖”的神秘大湖,它就像一个装满燃料的巨桶,时刻都处于待燃状态,给周围生活的数百万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这个大湖里究竟有什么可燃物呢?  恶魔潜伏湖底  基伍湖是非洲最大和最深的湖之一,这里湖面广阔,烟波浩渺,湖中鱼儿畅游,水鸟鸣啁……如果你来到基伍湖旅游,一定会被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