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巷》看新诗的艺术特征兼谈新诗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望舒的《雨巷》创作T1927年,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忧伤哀婉、情感的回旋往复、语言的精雕细琢和音韵上的沉郁舒缓成为了新诗史上的名作。此时,新诗从1917年胡适的发轫之作到戴望舒的《雨巷》已经走过十年的路程,其已经呈现出自己的鲜明艺术特征,下面,
其他文献
【原题回放】  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一组图片,显示为几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摆拍,图中可以看到后面手术台上躺有病人。“医生手术室自拍”经网络和部分媒体的传播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为此,西安市卫生局通报了此事的调查处理结果,称该照片发生在民营二级甲等医院西安凤城医院,拍摄于2014年8月15日,经过连续7个小时的手术,保住了一位40多岁农民工的左腿,在完成手术后,因手术室即将搬迁,医务人员拍照留念。
散文家余光中在谈及散文创作时曾说: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的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就是这样讲知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作品。 
本文在分析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三项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