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ps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诗人朱熹在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巧妙地用“活水源头”解答了“方塘清澈”的缘由。正如一首歌有序曲、话剧有序幕、小说有序言一样,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有导入。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定不能忽视开课前几分钟的导入教学。
  一、课堂导入的几种常见方法
  1.复习导入法。这是最传统的一种导入教学法,是在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引出相关联的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都是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采用复习导入法十分可行。例如,在教学《陋室铭》这篇古文时,教师可事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爱莲说》、《木兰诗》、《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论语八则》等文章,了解古代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常见的通假字、助词、语气词、句式等特点,以及文言文的翻译技巧等知识点。这样,不仅让学生回顾梳理了之前所学、加深印象,还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一举两得。
  2.疑问导入法。好奇心人人有之,尤其是初中学生。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新课前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故弄玄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学生有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心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独立思考,寻找答案。仍以《陋室铭》为例,新课开始前,教师可向学生提问:“铭”是什么意思?“铭”与之前学的《爱莲说》的“说”字有何异同?作者为何要以“陋室”为题,是要赞扬还是批判陋室呢?这时,学生便会开始想象和猜测,带着这些疑问进行学习,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努力地思考。
  3.故事导入法。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有趣的小故事进行课堂导入。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新课前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个人去偷人家的铃铛,但是铃铛轻轻一碰就会响,惊动主人。后来,他想到一个妙招,即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就听不到铃铛的响声了。但是,他捂住耳朵偷得铃铛的时候,还是被主人抓住了。这是为什么?全班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原来这个掩耳盗铃之人只是在自欺欺人。小小的故事不仅调节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更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启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时,教师再引出同样具有“自欺欺人”性质的《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讲解,学生也会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之中。
  4.活动导入法。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和思想发育的阶段,他们的内心还保留着一份童心,对于有趣的游戏活动仍然十分喜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的游戏活动给学生“热身”。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之前,可组织学生来一次“旅游”体验活动,选取一名学生作为导游给大家介绍“醉翁亭”这一景点。“导游”可以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以及在预习时对课文的了解,带领全班同学游览一回景致优美的“醉翁亭”;“导游”可以忠实原文,也可以有所创新,给大家讲解“醉翁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人物活动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便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课文的教学中来。
  二、导入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导入并不是几句简单的题外话,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和牵强附会的引用,而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问题:第一,严格控制导入教学的时间。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导入教学的时间不能过长,显得浪费。一般导入时间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控制在5~6分钟,时间过长会显得开场过于累赘,起到喧宾夺主的反作用,并且会影响课程任务的进展和完成。第二,导入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与课程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不能一味追求导入语的新鲜感、趣味性,而忽视了与教材的结合,忽视了导入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新课的传授。第三,不要只注重“导入”这一形式,为导入而导入,生搬硬套,这样只能是“导而不入”,违背了导入的初衷。总之,成功的导入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符合、相适应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的导入教学十分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课堂的导入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情况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教师真正掌握了导入教学的诀窍,必能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易静.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J].学科建设,2011(7).
  [2]刘洪林.导入: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技巧和方式[J].教育教学论坛,2009(8).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高三语文复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的成败。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效率问题一直是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我们在复习课上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实际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面对一轮轮模拟考的检验,教师仍觉得心中没底,学生也感到投入大收获小,而且成绩波动大,语文复习的“性价比”太低,划不来。久之,学生对语文复习丧失热情。放眼课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听
高1101班是我2011年开始教的当时高中一年级的班级,这个班是学校为了学生更全面发展和教师更好地教学,重新编的班之一。虽说是重新编的平行班,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英语更是学得毫无头绪。我第一次给他们上课时就了解到,全班的英语最高分只有80分,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成绩只有三四十分。要知道,英语总分是150分的。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我清楚地认识到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他们,因为这只
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课堂提问的艺术。”正因如此,有效提问成为专家学者们、教师们研究与实践的焦点,在问题的设计,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模式与策略、原则与方法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提问后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反馈的问题却被忽视,更不要说对情感反馈的重视了。根据情感过滤假设,影响外语学习有效输入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它起到“加快或阻碍输入到达语言学习装置的
近年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中,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教学,但掩卷之余,常有所思:教师有没有真正投好自己的“一石”,预设好自己的提问?“随意的提问,模糊的提问,机械的提问,琐碎的提问”在当下语文课堂中比比皆是,可谓是乱抛“石头”!我们的课堂究竟需要怎样的高效提问——“一石”呢?换言之,怎样的提问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我在日常的教学中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文章里有大量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了探险者的悲壮之情,也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精华句段,反复咀嚼,仔细品味,挖掘出隐含于细节之中的内涵,才能深刻理解到悲剧的“伟大”。  一、环境细节,渲染“伟大”的氛围  成功的环境描写能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
一、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立足于课内阅读,把握技巧,在读书中学写作文,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读细品中学习写作技巧。  课内阅读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来积累素材,教师要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文章就是
中国古代许多诗文中故事的结局大多是女主人公受尽不公正待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们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共同命运: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透过这些悲剧,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悲惨命运是封建时代妇女社会地位、封建家长制、封建夫权造成的。  研读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其中有揭示女主人公被遗弃的《氓》,还有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婚姻的《孔雀东南飞》。这
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画面,犹如两幅工笔国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你看:  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把下至初学喊爸爸的孩子,上至白胡子的老人,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无怪乎,八岁的八儿,在煮腊八粥的这天,“喜得快要疯了”。你看他,既
对初中生而言,背好单词不仅是学好英语的大前提,同时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保证。我们既要让学生牢固地记住考纲所规定的英语单词,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合理掌握单词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分类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初中英语与小学英语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词汇量和词汇难度显著提升,单词的学习速度明显加快,所以在学习和背诵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感到吃力。“分类记忆法”是较
环顾当下的写作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写作教学和平时的写作训练越来越趋于技术性和模式化,都尝试着套用某一篇美文的套路和技巧,写作演变为教师进行方法的传授、技巧的灌输,再由学生模仿着编造“美文”,其结果无异于东施效颦。如此进行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发展,一旦偏离了平时训练的套路,学生就会手足无措,写出来的东西更是不知所云,缺乏条理性和美感。那么,初中写作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