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引用要准确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e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关键词?演松太布市,洋布,纺织,破产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67-0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一目《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如下表述: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社会经济稳固的基础。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用的大部分手工业品。这种经济结构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其特点是耕织结合。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陈旭麓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在这段材料之后,指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很明显,他也是将这段材料作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例证的。
  捡之网上涉及这方面内容的教案、试题,几乎都认为松太布市材料补充、说明和佐证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这一结论。
  松太布市材料已然成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典型例证,几乎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界的共识。其影响可谓深远。
  不过,我反复嘴嚼前两段文字和松太布市材料,总觉得“专以纺织为业”到“松、太布市,消减大半”的变化,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没有内在的联系。
  现就此问题,提出三点商榷,以就教行内专家学者。
  第一,“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述是否相互矛盾?
  何谓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有多种含义。可以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分析,如奴隶制经济、地主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等;可以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来分析,如农业、手工业、商业、工业等;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如区域部门结构、价格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来考察。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有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材表述中的经济结构,没有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而是用“传统”这种时间性名词来表述。实际上着重突出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即个体农业、家庭手工业,还有很少发生联系的商业(既然只是“生产自用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那么另外的小部分手工业品就必须购买,这就涉及商业)这一产业结构。另外则是突出以家庭为单位,以性别分工的男耕女织,这属于劳动力结构。因此,教材所谓“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其特点是耕织结合”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可见,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程度与小农经济解体的程度应该是同步的。但教材却说“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我以为,这一判断是相互矛盾的。“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应该属于过去时,可以理解为变化完成。而“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则是“解体”刚刚起步,远未达到完成的地步。所以,“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一结论不妥;而“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这一结论合适。因为布市材料涉及的时代是1846年。仅仅是鸦片战争后几年间,即使有些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的银行、航运公司、船舶修造厂、进出口加工企业等,也只是寥若晨星的初创或发轫时期,清政府办的机器工业并未产生,私人投资的近代机器工业更是后来的事。即使中国手工棉纺织业在洋纱洋布打击下,逐渐衰落下去。但对它破坏的程度也不宜估计过高。直到半个世纪后的甲午战争时,“全国棉布消费量中,还只有14%为洋布所取代”。所以说“发生了变化”,还为时过早。是否能将“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改成“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保持一致。
  第二,“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说明了什么?
  这真的说明小农经济的开始解体吗?不,我以为布市材料根本就未涉及耕织是否结合问题,因而,也就根本未能反映小农经济的开始解体。
  何谓小农经济?简言之,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称的自然经济的一种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是为买而卖、为卖而买,与市场发生紧密联系的经济形式。小农经济则是“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用的大部分手工业品”,“以家庭为单位,其特点是耕织结合”。也就是说,以家庭为单位自产自销,自给自足,极少与市场发生联系的经济形式。教材这样解释小农经济,那是非常精炼、准确的。
  问题是,布市材料能反映这种小农经济的开始解体吗?
  材料说:“吾村专以纺织为业”。既然是“专以纺织为业”,那就必然不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自产自销、自供自给的家庭副业;相反,只能是为买而卖、为卖而买,与市场发生必要的、紧密的联系的专业生产。所以,“吾村”的经济形式,只能是商品经济而绝不会是小农经济。既然是商品经济,因此,将这段材料设置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这一结论之后,企图以此例证“小农经济开始解体”,那是怎么也挂不着、联不上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农经济的解体,本质就是自给自足性质的破坏。这个“破坏”,一方面是指原来与小农业结合在一起的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衰落或开始衰落,并与农业分离,男耕女织变成或开始变成男耕女不织,或男女皆耕,或男女皆织;另一方面,既然男女皆耕或男女皆织,那么,为了满足自身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农业生产本身就必然日益与市场联系起来,也就是农产品必然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否则,无法生存。我们知道,小农经济解体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首先是从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和破坏开始的。这不该有所怀疑。然而,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破坏,只是到了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大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生产设备的改进、对工人剥削的加强、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海底电线的接通等),以及廉价的洋纱洋布大量输入中国才开始的。首先是洋纱代替土纱,使纺、织两业分离;其次,才是洋布代替土布,使耕与织分离。耕织结合的农夫(妇),从自己纺纱划不来,买纱;到自己织布划不来,买布。只有到此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才开始解体。而1846年的“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反映的只能是深深卷入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吾村”专业手工业者即棉纺织专业户的破产,而不是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小农”的破产。所以说,布市材料用在此处,企图例证、说明“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根本就是徒劳,其结果只能是使师生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与为卖而买的“专以纺织为业”之间狐疑两端,不知信谁为好。既误导教,也误导学。   如果这一分析成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网上的关于这段材料的一些试题,那就真是谬误流传,害人不浅了。
  中学历史教材的影响力,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可以说,比任何一部历史学术专著都要大得多,包括陈旭麓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在内。因此,其科学性的要求,也就应该更高,更严格。历史材料的选择,也应该慎之又慎,百般推敲,无懈可击才好。布市材料不能反映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应该废弃不用,或可另外慎选“你耕田来我不织布”的典型材料,以反映“经济结构开始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我有限的知识来看,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载:江苏川沙县,“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广西“迨洋纱输入,而家庭纺织之工业,逐渐消灭。今欲于乡间觅一纺车,几不可得矣”。浙江在八十年代以后,“则巡行百里,不闻机声,耕夫■妇,周体洋布”。这类材料比较恰当。为什么?因为,不轧花、弹花、纺纱,那只能是买!“家庭纺织工业逐渐消灭”,那农户农妇穿什么?只能是从市场上买!“周体洋布”,那说明绝不会是自己纺纱织布的结果!没有了自给性质,而与市场发生密切联系,这样的材料,才能例证、说明经济结构变化或开始发生变化、小农经济解体或开始解体。
  第三,教科书引用的材料是否要注明具体出处?
  岳麓版历史教材在引文问题上,除了有作者有出处的注释外(这占多数),还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作者无具体出处。如《政治文明历程》第39页麦迪逊的话、60页毛泽东的话、61页孙中山的话、71页袁世凯的话、《文化发展历程》第62页马克思的话、第63页爱迪生的话。二是无作者无具体出处。如《政治文明历程》第53页《解析与探究》引入三段材料、81页第三段的一组数据材料、本文涉及的《经济成长历程》布市材料等。我没有参与教科书的编写,不知编者们在材料的引用问题上有何具体原则,即什么样的材料该注明作者和出处,什么样的材料可以不注明作者或出处。身为中学一线老师,教材在教师心中的地位是不用多说的。不用说如何利用材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真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些大道理。只是教学中,每每涉及教材引文,若要查找一下具体出处,以便更好地了解引文的确切含义,但由于没有引文材料的具体出处,感到很不方便。所以,建议但凡教材引用的材料,尽可能注明具体出处,既方便教,也方便学。
  【作者简介】全仁经,男,1950年生,江西临川人,中学特级教师、历史正高级教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德胜学校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盖五四运动本有广狭两义,一般所谓狭义的五四运动即指1919年的学生运动,而广义的五四运动,常与新文化运动同义,有更宽的上下时限。通常单说新文化运动时,不致与五四学生运动相混;但若说五四运动,则又常指代新文化运动。甚或可以说,五四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标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会合的历史运动”,也是一个有中心主旨并自具体相的运动。一个同质性的五四形象,既是在无意中形成,也包括时人和后人的构建。从相对宏观
关键词 校级教研,现状分析,教研主题,方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1-0034-07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于2014至2015年,分三个学期先后举办三场“分享·共进——中学历史区级教研观摩及经验交流”活动,以此管窥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区级教研现状。①2015至2016年,“分享·共进”活动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观摩与交流的内容为学校历史教研
关键词 国际体系,均势,霸权,民主,和平,多极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03-08  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由于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摄服,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为了避免这种困境,大家把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送礼风俗可谓源远流长。送礼风俗至今仍盛行不衰。但是,古人如何送礼,送多少,何人应该送,如何送法,这些在当时都很有讲究,也是今人不易知晓的。最近,笔者发现光绪十五年(1889年)翁同龢过六十岁生日时,京城内外官员向他送礼的原始记录,翁氏将这份记录命名为《己丑年寿礼名册》。应该说明的是,翁同龢并没有将这些一页一页的送礼清单装订成册,而是单页保存。在这些单页中,见只有李姓的
[关键词]价值评价,中体西用,民族复兴,预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55-06  聂幼犁教授主张用民族复兴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史,而不是先强调阶级属性,这样或能更好地把握近代史的历史特点和地位,教学上也更有时代意义。这样的价值评价,笔者深为赞同,正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样,人们首先认可他是一位民族英雄,谁又会念念不忘他销烟是为了维
1 根据国家财政部个人所得税执行办法的规定,稿费在财务帐面的支出必须标注个人身份证号(原规定是身份证复印件),本刊属于国有制单位,每年要接受严格的审计,因此,在本刊已发表的作品,如有稿费作者必须提供身份证号。及时了解您的文章是否采用,可查看“历史教学中学版博客”,每月25日以后本刊及时公布下月目录。当您看到您的文章被采用后,请及时将身份证号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编辑部,发至zhengwen0408@12
关键词 西欧庄园,领主与佃户,庄园法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23-0029-06   九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是初中历史教学新添加的内容。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①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强化中世纪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西欧地区历史的发展历程,而且学界近年来新的研究
关键词 教科书变化,冷战,位置变化,内容变化,教学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9-0031-06   十年磨一剑。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018年版与十年前的版本相比,在内容取舍、详略表述、史料遴选、因果分析、所属单元、位置安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十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既要理解变化意图,归好因;又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实理解,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50-05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歷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课程目标进行了详细
关键词 核心素养,深度备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7-0023-05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正式进入课堂以来,对教师的专业储备、备课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课文正文大字由原先的四五百字增至千余字;课文的前设、旁设、后设等辅助栏目形式更多样;教材的内容较前有所扩充,例如中国古代史增补了东汉、两晋、五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