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磁共振影像学征象和病理学特点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fe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影像学征象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病理特征。

结果

12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肿瘤分叶状12例,7例肿瘤跨叶或跨线生长,9例可见水肿影,无出血及钙化征象,8例可见坏死囊变,11例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9例不均匀强化,8例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5例可见脑膜尾征,1例邻近骨质破坏。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9例侵犯邻近组织,10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WHOⅡ级5例,Ⅲ级5例,Ⅱ~Ⅲ级2例。免疫组化检测:CD34、Vim表达阳性;EMA、S-100、GFAP表达阴性;Ki-67阳性指数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增加。

结论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术前极易误诊为脑膜瘤,但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MRI影像学及病理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总结其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鉴别高、低级别脑胶质瘤中的作用。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病理学诊断为脑胶质瘤的患者53例,其中低级别组29例,高级别组24例。术前采用西门子Prisma 3.0 T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和1H-MRS扫描。根据1H-MRS结果获得肿瘤侧和对侧相同部位(健侧)感兴趣区的胆碱(Cho)/N
期刊
目的对中国籍汉族狭颅症患儿进行临床分子诊断,以发现相关致病基因。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狭颅症患儿进行外周血有核细胞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所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使用Sanger测序对WES发现的基因相关突变进行验证。结果2例患儿上皮-间充质转变调控因子TWIST1基因的1号外显子分别存在一个杂合
目的研究微小RNA-451(miR-451)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对LN229胶质瘤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内、外实验均设立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组和miR-451 mimics组。合成寡核苷酸miR-451 mimics转染LN229胶质瘤细胞以上调miR-451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转染后miR-451的表达,以Western blot方法
摘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从中挖掘适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要将社会教育资源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成长,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自然资源,激发数学兴趣,增强探究欲望;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了解生活常识,促进数学深度学习;可以利用家长资源,沟通家校联系,拓宽数学视野;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社会热点,实现数学课程育人。  关键词:自然资源
目的探索后颅窝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术前使用三维CT重建软件重建患者后颅窝三维骨质,在颅骨内面横窦沟、乙状窦沟移行位置内下缘制作虚拟"关键孔" ,然后借助星点、二腹肌沟顶点等解剖标志定位"关键孔"的位置,获得距离和角度信息,并据此制作纸片模型,模型消毒后与
期刊
目的建立后颅窝三维模型,帮助神经外科医生掌握后颅窝的解剖特点。方法应用冷冻铣切技术,完成2个成人头颅断层标本的制作,通过计算机对头颅薄层连续切片进行信号标定、提取和三维重建,以获得后颅窝内有关结构的三维图像。结果成功获得与后颅窝相关的854张冠状断面图像和353张水平断面图像。在这两套断面上,可以动态追踪有关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重建的后颅窝三维模型形态逼真,包含脑干、小脑、椎-基底动脉及Ⅲ~Ⅻ脑
目的探讨儿童单侧冠状缝早闭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7例单侧冠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经头面部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明确诊断,根据每例患儿颅骨的畸形特点、畸形程度和就诊年龄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一期行颅面外科手术治疗。结果37例单侧冠状缝早闭症患儿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其
摘要: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应通过传统文化滋养儿童心灵,关注其知觉体验,让学生以“真发现”带来“真体验”,以“真体验”带来“真情感”,以“真情感”带来“真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之间获得更深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非遗进课堂;传统文化;知觉体验;现代表达;儿童在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