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后颅窝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术前使用三维CT重建软件重建患者后颅窝三维骨质,在颅骨内面横窦沟、乙状窦沟移行位置内下缘制作虚拟"关键孔" ,然后借助星点、二腹肌沟顶点等解剖标志定位"关键孔"的位置,获得距离和角度信息,并据此制作纸片模型,模型消毒后与术中解剖标志相对应,定位出"关键孔" 。
结果20例患者无静脉窦破裂出血发生,其中"关键孔"内清晰暴露横窦、乙状窦移行区者15例;未能清晰暴露者5例,平均向前外方去除(4 .0±0.3)mm骨质后得到暴露。星点与"关键孔"的圆心距离为6.8~21.6 mm,平均(14.0±3.6)mm,星点与"关键孔"的圆心连线与基线(星点和二腹肌沟顶点的连线)之间夹角为4~50°,平均(24±13)°。
结论使用后颅窝颅骨表面标志与三维CT骨质重建相结合的定位方法较准确,静脉窦损伤风险低,可实现个体化定位"关键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