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需坚持四项原则,即持续改进原则、要素的系统性与开放性原则、信息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原则、信息的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内容设计应包括办学基本信息、生源、培养过程质量、培养结果质量、社会服务等模块,组织机构应为多元主体,信息采集可分为直接采集、汇集统计、调查分析三类,信息的采集和反馈处理要及时、准确。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57-05
一、引言
2012年1月,教育部首次要求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报送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发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二是《关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提出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监测,创造条件发布有关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三是《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完善高职院校自主办学机制的要求。质量监控包括监测和控制两个方面:监测是指对影响质量的各环节的监视和测量等;控制是根据监测所掌握的信息,为消除实施目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主要通过信息反馈实现,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相应地,教学质量监控也可分为两个方面,“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过程;“控”是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监”是基础手段;“控”是反馈、调节,是目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涵盖监测评估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特点,因此,要实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信息进行即时控制,仅依靠以往传统的人工监控已经无法实现,必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化系统。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都已建立了校园网,但很多学校的信息往往是由“学院信息 部门信息”组成,如“学院信息”包括党建思政、教学教务、学生工作、产学合作、招生就业、人事师资、后勤保障、校园文化等版块,“部门信息”则主要由各部门网站的信息组成。这些信息大多是分散、孤立存在的,侧重于信息点的展示,信息之间难以建立直接的联系和比照,这样的信息缺乏系统性,无法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可测量的信息。如何整合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是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重点。同时要注意,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应服务于学院战略规划,满足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应考虑其信息的有效性。本文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的原则,侧重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监控,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以期通过该系统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技术支撑。
二、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原则
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持续改进原则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之一。一个改进过程的结束往往是新的改进过程的开始,只有起点永无终点。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永恒目标,高职院校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实施持续改进。质量标准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参考的依据,标准是质量活动的起点而非终点。只有当质量保障活动以持续改进为目的时,才可以说走上正确的轨道。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的基本方向,是将持续不断改进质量的意识和行为变成学校新的质量工作规范[1]。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也应与时俱进,以持续改进为总原则,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二)要素的系统性与开放性原则
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设施和条件等要素。系统内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监控。现代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密切关联,其质量保障必须把适应社会需要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作为根本标准,教学质量监控应对外开放,吸纳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三)信息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本身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但能为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信息支撑。教学质量是教学运行过程的产物,教学质量监控信息需及时监测和反馈,以便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否则信息的价值就会降低,甚至失去价值。由于监控信息的即时性,而且教学质量监控都是相对于某一质量标准而言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岗位需求不是静止不变的,因而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也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企业、行业对岗位要求的变化,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也将变化,监控的信息也将随之变化。
(四)信息的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应兼顾定量与定性的数据信息采集。定量数据具有客观、可衡量、易对比的优点,但如果单一采用,未必能覆盖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部内容,甚至会错失有用信息。定性评价具有概括、抽象的优点,但如果单一采用,则会存在说服力不强的缺陷。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应综合两种信息,有理有据,才能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客观、全面的参考。例如督导员听课信息,不仅需要记录和统计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打分等的定量数据,同时也应结合教师备课情况、课堂教学表现情况、学生反应等进行定性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目前,很多学校从不同角度构建监控系统,建立了不同的监控体系,如湖南科技大学的教学监控体系由教学信息采集系统、教学数据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整改验收系统和教学调查研究系统等5个子系统构成[2];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构建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社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由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服务系统等4个系统组成。近年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双线运行、三化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多元主体”,即将学校、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学生、社会机构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共同主体,实施内部和外部并重的开放式监控。在内部监控方面,以教学过程为监控重点;在外部监控方面,以政府评估、顾客满意和第三方评价为监控重点。“双线运行”,即加强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四大过程的管理,实行“教学运行”和“教学监控”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双线”独立运行,但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教学运行”一条线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抓,主要从教学管理职责、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3个过程的管理来保障教学质量;“教学监控”一条线由院长主抓,主要从“教学质量测量与分析”过程的管理来保障教学质量,开展生源质量分析、教师教学质量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强化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三化管理”,即丰富教学质量保障的形式和方法,对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标准化、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这种模式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学校数据库,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加强对各项工作质量的常态监测与反馈控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应从内容设计、组织机构、信息采集分析与反馈处理等方面考虑,如图1所示。
(一)内容设计
目前,教育部尚未对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的内容提出统一要求,因此很多学校在编制质量报告时往往会“扬长避短”,使质量报告中的一些信息失去了可比性。2012年3月,麦可思研究院吸取国外高校质量年度报告的经验,提出了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设计建议。本文基于该设计建议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内容主要包括办学基本信息、生源、培养过程质量、培养结果质量、社会服务等模块。
(二)组织机构
ISO9001:2008标准将“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在学校教育服务中,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都是顾客,因此,从广义上讲,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应该是多元主体、全员参与,而不仅仅是学校某个机构或部门的职责,从学校到企业、行业,从教师到学生、家长,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都应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当然,从狭义上讲,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是指专门的监控机构,如校级建立“领导小组”或“委员会”之类的决策指挥组织;中层成立“质保办”、“质控部”之类的处级甚至校级专门机构,担当起监测、评估和调控职能。这些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中承担不同的监控角色。
(三)信息采集分析与反馈处理
1.信息采集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建有自己的校园网,诸多高校也已开始应用校园信息化系统(CRP)。如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自主研发的CRP系统是校园信息化系统,集日常管理、评估工作、规划决策、激励改进于一体,引起了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经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优化课题组的组织,已在众多高职院校推广。CRP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的来源与处理方式,可将信息化系统分为直接采集、汇集统计、调查分析三类。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依托校园网这个平台,能保证学院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准确、及时地反映学院各项工作的状态。对数据进行及时的采集、统计、分析,有利于从全局出发辅助学院的教学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学院各项事务,为学院决策层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有分析人士针对高校年度质量报告指出,一些大学的质量年度报告对教学质量的分析并不多,报告更像工作总结、成果展示,从中很难看出学校的特色和差别。如凡涉及招生质量的,往往只是强调生源参加各种竞赛的数据,以及“抢”到各种竞赛的获奖者;凡涉及教学质量的,列举的又全是参与行政评奖、评审的获奖情况。还有一些专家认为,侧重质量基础因素和保障因素的描述,缺乏对培养结果的科学的质量监控,是目前大学质量年度报告的共同点,其中多集合了本校教学工作现状、做法、经验、事件,却缺少有说服力的量化分析来说明这些做法的实施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注重信息采集的同时注重对信息的分析,以便及时总结特色、发现不足。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直接采集类信息:是指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可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的统计直接获取的数据。例如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的办学基本信息: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专业建设(专业结构、规模及其调整,重点或特色专业)、课程建设(课程结构、类型、数量及其调整,课程、教材)、在校生结构及规模(学生数量、年龄结构)、教职员工(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参与校外进修、培训、交流的教师比例)等。
汇集统计类信息:是指一定时间内经常更新,并可针对某一阶段进行汇总和统计的数据。例如要了解新教师的上课质量,监控内容之一就是通过督导员和帮带教师对其上课的听课反馈记录,这需要通过数据平台汇总和统计其在一定阶段时间内上课的综合情况,获得可靠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帮带策略,公正客观地对其进行考核;又如生源信息(包括同类高校中被考生首选比例、计划招生数、实际录取数、招生口径、生源分布地区等)需在某一时间内汇集统计出来,及时让学院领导层掌握,以便提高学院招生管理工作中对招生形势的把控力、应变力,并为下一年度的招生策略做好充分准备;再如社会服务方面,学院为本地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收入总数、为本地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为本地开展多方面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也需要通过汇集统计的方式进行监控。 调查分析类信息:是指必须通过专项调查、调研活动获得原始数据,再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并开展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的数据。例如通过数据平台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念、就业后对用人单位的适应程度、工作现状及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又如培养过程质量的相关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在校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毕业生工作后对所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满意度及重要性评价)、实践和实训(在校生对实践和实训的满意度、毕业生工作后对实践和实训的有用性评价)、学生活动(在校生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毕业生对社团活动的有用性评价)、学生服务(新生对入学教育的满意度、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有效性评价、在校生对行政与后勤服务的满意度)都需要通过调查分析才能实现监控;再如培养结果质量的很多内容也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如毕业生对就业现状和母校总体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的工作专业相关度、工作与个人期待吻合的比例、人才贡献及其质量等,都可以通过数据平台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实现监控。
2.信息反馈处理
“监”是手段,“控”是目的。在数据平台中,要重视其信息反馈的功能,将采集和搜集到的各种数据、评估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至主管领导、部门或个人,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改进工作,提高质量,达到教学质量监控的真正目的。为保证信息处理的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建立必要的问责制度,并将结果与院系招生、经费分配、教师晋升等挂钩。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工作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只有加强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及时进行数据分析,才能不断调整和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交出一份让学生、家长、行业企业和社会满意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当然,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相应的管理文件,一方面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本身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监测依据的上级文件,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学院各类人员、各项工作的职责、规范、制度和标准、要求等,都是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在运行中必须遵循的。
(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CDGZ20100009),主持人:蔡敏燕)
参考文献:
[1]沈玉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组织策略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10(4):29.
[2]于国芳,王欣.教学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2(4):64.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nual Repor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CAI Min-yan,ZOU Ji-yan
(C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omechanical,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Taking example by ISO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information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nsist on four principles, that i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inciple, systemic and open principle for elements, real-time and dynamic principle for information,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mbination principle for information. Beside, the content design should contain the essential school-running information, student sourc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process, quality of cultivation results and social service, the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multiple-subjects,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cluding direct collection, collected statistics as well a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nd the collection and feedback against information need to be timely and accurat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information system; annual repor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57-05
一、引言
2012年1月,教育部首次要求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报送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发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二是《关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提出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监测,创造条件发布有关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三是《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完善高职院校自主办学机制的要求。质量监控包括监测和控制两个方面:监测是指对影响质量的各环节的监视和测量等;控制是根据监测所掌握的信息,为消除实施目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主要通过信息反馈实现,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相应地,教学质量监控也可分为两个方面,“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过程;“控”是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监”是基础手段;“控”是反馈、调节,是目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涵盖监测评估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特点,因此,要实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信息进行即时控制,仅依靠以往传统的人工监控已经无法实现,必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化系统。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都已建立了校园网,但很多学校的信息往往是由“学院信息 部门信息”组成,如“学院信息”包括党建思政、教学教务、学生工作、产学合作、招生就业、人事师资、后勤保障、校园文化等版块,“部门信息”则主要由各部门网站的信息组成。这些信息大多是分散、孤立存在的,侧重于信息点的展示,信息之间难以建立直接的联系和比照,这样的信息缺乏系统性,无法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可测量的信息。如何整合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是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重点。同时要注意,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应服务于学院战略规划,满足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应考虑其信息的有效性。本文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的原则,侧重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监控,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以期通过该系统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技术支撑。
二、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原则
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持续改进原则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之一。一个改进过程的结束往往是新的改进过程的开始,只有起点永无终点。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永恒目标,高职院校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实施持续改进。质量标准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参考的依据,标准是质量活动的起点而非终点。只有当质量保障活动以持续改进为目的时,才可以说走上正确的轨道。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的基本方向,是将持续不断改进质量的意识和行为变成学校新的质量工作规范[1]。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也应与时俱进,以持续改进为总原则,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二)要素的系统性与开放性原则
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设施和条件等要素。系统内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监控。现代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密切关联,其质量保障必须把适应社会需要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作为根本标准,教学质量监控应对外开放,吸纳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三)信息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本身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但能为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信息支撑。教学质量是教学运行过程的产物,教学质量监控信息需及时监测和反馈,以便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否则信息的价值就会降低,甚至失去价值。由于监控信息的即时性,而且教学质量监控都是相对于某一质量标准而言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岗位需求不是静止不变的,因而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也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企业、行业对岗位要求的变化,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也将变化,监控的信息也将随之变化。
(四)信息的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应兼顾定量与定性的数据信息采集。定量数据具有客观、可衡量、易对比的优点,但如果单一采用,未必能覆盖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部内容,甚至会错失有用信息。定性评价具有概括、抽象的优点,但如果单一采用,则会存在说服力不强的缺陷。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应综合两种信息,有理有据,才能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客观、全面的参考。例如督导员听课信息,不仅需要记录和统计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打分等的定量数据,同时也应结合教师备课情况、课堂教学表现情况、学生反应等进行定性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目前,很多学校从不同角度构建监控系统,建立了不同的监控体系,如湖南科技大学的教学监控体系由教学信息采集系统、教学数据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整改验收系统和教学调查研究系统等5个子系统构成[2];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构建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社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由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服务系统等4个系统组成。近年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双线运行、三化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多元主体”,即将学校、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学生、社会机构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共同主体,实施内部和外部并重的开放式监控。在内部监控方面,以教学过程为监控重点;在外部监控方面,以政府评估、顾客满意和第三方评价为监控重点。“双线运行”,即加强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四大过程的管理,实行“教学运行”和“教学监控”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双线”独立运行,但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教学运行”一条线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抓,主要从教学管理职责、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3个过程的管理来保障教学质量;“教学监控”一条线由院长主抓,主要从“教学质量测量与分析”过程的管理来保障教学质量,开展生源质量分析、教师教学质量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强化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三化管理”,即丰富教学质量保障的形式和方法,对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标准化、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这种模式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学校数据库,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加强对各项工作质量的常态监测与反馈控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应从内容设计、组织机构、信息采集分析与反馈处理等方面考虑,如图1所示。
(一)内容设计
目前,教育部尚未对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的内容提出统一要求,因此很多学校在编制质量报告时往往会“扬长避短”,使质量报告中的一些信息失去了可比性。2012年3月,麦可思研究院吸取国外高校质量年度报告的经验,提出了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设计建议。本文基于该设计建议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内容主要包括办学基本信息、生源、培养过程质量、培养结果质量、社会服务等模块。
(二)组织机构
ISO9001:2008标准将“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在学校教育服务中,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都是顾客,因此,从广义上讲,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应该是多元主体、全员参与,而不仅仅是学校某个机构或部门的职责,从学校到企业、行业,从教师到学生、家长,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都应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当然,从狭义上讲,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是指专门的监控机构,如校级建立“领导小组”或“委员会”之类的决策指挥组织;中层成立“质保办”、“质控部”之类的处级甚至校级专门机构,担当起监测、评估和调控职能。这些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中承担不同的监控角色。
(三)信息采集分析与反馈处理
1.信息采集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建有自己的校园网,诸多高校也已开始应用校园信息化系统(CRP)。如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自主研发的CRP系统是校园信息化系统,集日常管理、评估工作、规划决策、激励改进于一体,引起了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经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优化课题组的组织,已在众多高职院校推广。CRP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的来源与处理方式,可将信息化系统分为直接采集、汇集统计、调查分析三类。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依托校园网这个平台,能保证学院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准确、及时地反映学院各项工作的状态。对数据进行及时的采集、统计、分析,有利于从全局出发辅助学院的教学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学院各项事务,为学院决策层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有分析人士针对高校年度质量报告指出,一些大学的质量年度报告对教学质量的分析并不多,报告更像工作总结、成果展示,从中很难看出学校的特色和差别。如凡涉及招生质量的,往往只是强调生源参加各种竞赛的数据,以及“抢”到各种竞赛的获奖者;凡涉及教学质量的,列举的又全是参与行政评奖、评审的获奖情况。还有一些专家认为,侧重质量基础因素和保障因素的描述,缺乏对培养结果的科学的质量监控,是目前大学质量年度报告的共同点,其中多集合了本校教学工作现状、做法、经验、事件,却缺少有说服力的量化分析来说明这些做法的实施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注重信息采集的同时注重对信息的分析,以便及时总结特色、发现不足。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直接采集类信息:是指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可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的统计直接获取的数据。例如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的办学基本信息: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专业建设(专业结构、规模及其调整,重点或特色专业)、课程建设(课程结构、类型、数量及其调整,课程、教材)、在校生结构及规模(学生数量、年龄结构)、教职员工(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参与校外进修、培训、交流的教师比例)等。
汇集统计类信息:是指一定时间内经常更新,并可针对某一阶段进行汇总和统计的数据。例如要了解新教师的上课质量,监控内容之一就是通过督导员和帮带教师对其上课的听课反馈记录,这需要通过数据平台汇总和统计其在一定阶段时间内上课的综合情况,获得可靠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帮带策略,公正客观地对其进行考核;又如生源信息(包括同类高校中被考生首选比例、计划招生数、实际录取数、招生口径、生源分布地区等)需在某一时间内汇集统计出来,及时让学院领导层掌握,以便提高学院招生管理工作中对招生形势的把控力、应变力,并为下一年度的招生策略做好充分准备;再如社会服务方面,学院为本地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收入总数、为本地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为本地开展多方面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也需要通过汇集统计的方式进行监控。 调查分析类信息:是指必须通过专项调查、调研活动获得原始数据,再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并开展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的数据。例如通过数据平台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念、就业后对用人单位的适应程度、工作现状及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又如培养过程质量的相关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在校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毕业生工作后对所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满意度及重要性评价)、实践和实训(在校生对实践和实训的满意度、毕业生工作后对实践和实训的有用性评价)、学生活动(在校生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毕业生对社团活动的有用性评价)、学生服务(新生对入学教育的满意度、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有效性评价、在校生对行政与后勤服务的满意度)都需要通过调查分析才能实现监控;再如培养结果质量的很多内容也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如毕业生对就业现状和母校总体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的工作专业相关度、工作与个人期待吻合的比例、人才贡献及其质量等,都可以通过数据平台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实现监控。
2.信息反馈处理
“监”是手段,“控”是目的。在数据平台中,要重视其信息反馈的功能,将采集和搜集到的各种数据、评估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至主管领导、部门或个人,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改进工作,提高质量,达到教学质量监控的真正目的。为保证信息处理的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建立必要的问责制度,并将结果与院系招生、经费分配、教师晋升等挂钩。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工作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只有加强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及时进行数据分析,才能不断调整和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交出一份让学生、家长、行业企业和社会满意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当然,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相应的管理文件,一方面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本身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监测依据的上级文件,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学院各类人员、各项工作的职责、规范、制度和标准、要求等,都是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在运行中必须遵循的。
(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CDGZ20100009),主持人:蔡敏燕)
参考文献:
[1]沈玉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组织策略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10(4):29.
[2]于国芳,王欣.教学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2(4):64.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nual Repor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CAI Min-yan,ZOU Ji-yan
(C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omechanical,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Taking example by ISO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information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nsist on four principles, that i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inciple, systemic and open principle for elements, real-time and dynamic principle for information,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mbination principle for information. Beside, the content design should contain the essential school-running information, student sourc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process, quality of cultivation results and social service, the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multiple-subjects,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cluding direct collection, collected statistics as well a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nd the collection and feedback against information need to be timely and accurat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information system; annual repor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