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今为古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huai1990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挥棒下,初中语文教材对语法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减,在教材的附录里,语法静静地躺在那儿,无人问津,中考的试卷上,明显的语法点的考测早就不见了踪影,语法成为语文教学被冷落的对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不能放弃。
  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现状
  1.淡化语法现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严重的弊端是应试教学,最普遍现象是淡化语法教学,对于基础的语法知识点讲得支离破碎,仅仅对有助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作文修改时对最基础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简单讲解,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文从字顺,作文的句子通顺易懂,符合逻辑习惯。考试考到的语法内容也是仅限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这一切,导致初中语法的淡化教学,学生学到的语法知识点也支离破碎,最终导致语法教学的缺失和遗憾。
  2.超出语法课标
  与淡化语法教学的现象对立的是过度强化语法教学,所讲解的语法知识超出新课标的范围和难度要求,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难度系数大,教学也不奏效。
  如对于“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的概念、结构、四种句式一一明细化,例句讲解透彻、练习面面俱到,致使学生听得晕头转向,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与高效课堂更不符。因为新课程标准只要求能辨别出是否是主谓句就可以了。
  二、初中语文教学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1.了解造字法,减少错别字
  作为语文教师,最头疼的莫过于学生作文的批改,且不说语句是否通顺、篇章结构是否合理,单就错别字,就让老师们摇头感叹,再三强调注意错别字,学生还是错字连篇。
  如果对字的音、形、义进行一体化分析,渗透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可以助学生减少错别字一臂之力。如“桥梁”、“高粱”的“梁”和“粱”学生总是一错再错,如果告诉学生“高粱”是一种粮食作物,与“米”有关,“桥梁”不需要“米”要用“木”建造,那么,学生会记得清楚、分得明白。
  2.掌握语法,有助于阅读的提高
  “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是新课标给语文教学提出的中心任务。但目前淡化语法的现象,影响学生语感的缺失和感知能力的降低。主要表现在做阅读题时,读不懂题、不能理解主要内容,对于句子的理解更是“主干”和“枝叶”分不清,严重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
  3.学习语法,有助于写作的提高
  适当进行语法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病句是作文中的又一大问题,病句的普遍存在,除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外,关键在于语法知识的困乏,语法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的基础,由于语法的缺失,生造词句、搭配不当、不合逻辑等随处可见,使文章词不达意、文不传情。
  三、语法教学——古为今用、今为古用
  1.古为今用,注重拓展
  所谓“古为今用”指借鉴古代文化遗产,推进社会的发展。用在语文教学中,指的是阅读现代文时,借鉴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理解现代文。其中,数字的用法就可以收到“古为今用“之效。
  如古诗词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我辈情钟不自由,闲白却九分头”、“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方信玉霄千万里,春风犹未到人间”等这些诗句中都含有数字,而古汉语中的数字三、七、八、九、十、千、万等都不是实指,是虚指,极言很多之意。用这个语法知识,现代文的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六神无主、五畜兴旺、五彩缤纷、狡兔三窟、千军万马、万马奔腾、一目十行等中的数字也是泛指之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指。
  借助于分析古汉语中的语法句型,拓展到现代文,对理解现代文的句法结构也大有裨益。如《黔之驴》中的“蹄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给学生说,“蹄”是名词动用,用“蹄子踢”之意,“蹄之”是主谓宾结构,省略了主语“驴”,之是代词,代指“人”;《敕勒川》中的“笼盖四野”中的“笼”是名词,而在这个句子中是“像笼子一样”的意思等。如果把文言文中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于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说“短信我”就是“以短信的形式告诉我”,“给我发短信”之意;“饭后,写作业”,显然,句子中的“饭后”指的是“吃过饭后”,是名词动用,利用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2.今为古用,注重迁移
  “今为古用”就是用现代汉语的相关语法知识解决文言文中的句法、语法结构,以简单易懂的句法分析文言文的句法和语法,利于学生接受。如《荷塘月色》中有几个比喻句: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等,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重点分析这几个比喻句的用法的贴切、形象、生动,并能找到本体和喻体,理解二者的联系。将这些修辞手法潜移默化到文言文中,理解文言文中的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轻松理解和运用。如《小石潭记》的写水流声的比喻句是“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理解起来就不是很难,如果没有现代文中的修辞知识做基础,学习这篇文言文,讲起来比喻,势必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在教学中,适度渗透语法教学,采用“古为今用”、“今为古用”的纵横联系的方法,使语法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语法教学服务于阅读、写作,成为语文教学的彩翼。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单集中学。
其他文献
最近,在网上热播的关于中美两国中学教师教学《灰姑娘》一文的实录,引起了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中美教学案例对比的启示意义  看了这两则课堂实录,掩卷沉思。我们估且不论这两堂课设计内容的真实性如何,或许很夸张,或许是对中国语文教学方式进行讽刺漫画式处理了;但是,对于美国教师,我们大多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同样是语文教学,为什么我们中国的语文课堂会这样索然无味?细细想来,无非有这样几种原因: 
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中明确将“表达与交流”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次上写作课,总有部分同学皱着眉头,想着怎样度过这节课,甚至有个别同学想讨价还价宁愿抄
意趣是指在艺术作品中作者借助艺术形象和意境中的思想内容所创造的一种意旨和趣味融和的审美趣味。它是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又称“理趣”、“旨趣”。引用这一解说,我们的习题讲评课是否既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又能得到这种审美愉悦呢?  高三阶段,考试作为一种常态的检测手段总是让人疲惫,无论是总结性评价测试、形成性评价测试还是诊断性评价测试,不但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也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上好讲评课,是教师发
作为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以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沿着那字字珠玑的古诗文,我们要感受古代先贤文人的人格、气质、风骨,领会并学习其中所蕴含在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精神深处的欣悦和洗礼。  那么,在具体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呢?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
【摘 要】高适的《燕歌行》,教参中认为赞颂了边庭士卒的牺牲精神,这是值得商榷的。平时鉴赏诗歌时将诗人“归类”的习惯行为也是有失偏颇的,应当就诗论诗。  【关键词】燕歌行 牺牲精神 赏析习惯 就诗论诗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用了高适的《燕歌行》,这是一篇边塞诗的经典之作,在备课时,笔者读到了教参中的一句:“它描写了边庭士卒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同时又以同情的态度,写
制约作文教学的最大瓶颈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上海大学的李白坚教授曾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了作文前积累素材教学的尝试。受此启发,本人提出了在普通高中开展“前作文教学”的构想。什么是前作文教学?如何开展前作文教学?我们先来看一个本人前不久执教的“前作文教学”课例。  构思创意:进入三月,3月5日是学雷锋日,3月又是文明礼貌月。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作为引导中学生关注社会体验
【内容解析】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相对简单,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最后使秦军晋军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但以下几个方面是理解这篇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1.本文言简义丰,意旨深远,对文中重要字词如“许”“缒”,需仔细体会,方可体会其语言之精,进而体会“春秋笔法”的妙处。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贾府人物关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熙凤可以在荣国府当家”。当时就有学生冲口而出:“因为贾母喜欢她!”底下的同学哈哈大笑,我趁机就问了:“仅仅因为这个就可以吗?大家想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哦?是不是仅凭‘我喜欢’就可以成功的?”我又问那个同学:“你为什么认为荣国府不能是王熙凤当家呢?”于是大家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梳理情节,进一步了解《红楼梦》及其价值。  2.抓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筛选关键信息,揣摩人物情感。  2.细节赏析:  ①通过对语言、心理描写的探究,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②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人相处,“情真意切”,融洽关系,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理解“情真意切”的与人相处之道,
多数语文教师在上公开课时都喜欢选择散文,也许大家都觉得无论是叙事、抒情、议论类的散文,其中的人事、情感、哲理大多是显非隐、是简非杂。由此,褚树荣老师才有“散文阅读存在着浅表化倾向”的忧虑之语。  散文教学的浅表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琐屑化、教学模式的模板化、主题解读的简单化。如此现状,扼杀了散文的生命活力、模糊了作者的创作个性,谈何走进文本独特的精神世界呢?笔者在教学迟子建《灯祭》一文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