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网络文化、电子阅读终端产品高歌猛进,形态各异的印刷图像制品浪高潮涌,在这种科技文化背景下,图视阅读自然成为一种越来越凶猛的趋势。它们听得见,看得到,甚至摸得着,通过直观的影像对人们接受资讯、文化娱乐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它有着比文字更为形象鲜活的“眼球效应”——从时间转向空间,从立体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样带着高科技含量的形态各异的图视影像制品扑面而来,强势地进入校园课堂,进入学生的阅读空间,进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观赏影视,浏览图像,试图以图视寻求教学的新途径,拓展阅读鉴赏的边界,来理解感悟文本的内涵。
面对这种图像众声喧哗,乱花渐欲迷人眼,语言文字疲软危机重重,文学阅读杂象丛生,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如本雅明等学者一直担忧图像的强势会使文字“审美韵味的散失”,“图像霸权将扭转着阅读本质”,如学者路文彬先生呼吁我们在图视面前是否应该“闭上眼睛,屏息聆听一下我们的生活”。[1]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未来来讲,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图视阅读带来的感官愉悦和享受,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视频和图片等创造图视文本,直观而逼真地实现影像表意,但是,长此以往也必然会带来阅读者思维及思考的钝化浅化。这从浅层意义说,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的浅显化,从深层意义上说,图视文化背后隐藏的意义危机是对人生的反省和批判意识的日渐萎缩,甚至扭曲变形。因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的东西是不可以简单地由机械的技术手段改变或替代的。“‘图思维’是以图像方式感知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既是‘词思维’的多媒体延伸,又是对‘字思维’模式的格式化,文字式微而转向读图,是当今文学首先需要面对的现实”。[2]
如何在身处图视文化环境中,一方面以包容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勇于接纳融合,另一方面尊重语文教育的规律,守住我们语文教学的根基呢?
一、 通过学生个体的阅读感悟抵达文本意义的敏感处
图视的特征体现的往往是共性的直观的图景影像,而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价值,只有在个体的阅读品味中才能实现。如《香菱学诗》一课中,形象真切地描述了香菱向林黛玉倾吐她读王维《塞上》一诗的感受,如同嚼橄榄,在一番玩味之后,感受到“直、圆、白、青”所蕴涵的意义。作家余华认为:“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我们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的作品里读到自己的感受。文学就是这样美妙,某一段落、某一意象、某一个比喻和某一个对话等,都会激活读者被记忆封锁的某一段往事……激活更多的阅读,唤醒过去阅读里的种种体验。”[3]这就是进入如庄子所言的“以其心得其常”的境界。这是文学阅读所特有的魅力。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一目的,那么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成为美的自觉的鉴赏者,也能成为美的发现者甚至是创造者。许多作品的语言内涵是影像图片无法表达清楚的。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与妻子的一段月下对话,“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水生因何嘱咐妻子“拼命”而不是“保命”?这里其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既是夫妻的爱,更蕴涵一种中国妇女对生命的坚贞的承诺。对此类语言的感悟理解,如果学生没有深入到对语言空白处、句子间的皱褶处的深入理解,那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就必然是残缺的浅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涵泳品味语言背后独特的感悟。上沈从文《边城》一文时,笔者曾播放同名电影,学生观后觉得除了影片的环境较美外,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对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梦一般的意蕴,对他娓娓道来的“美的人性,诗的意境”等则无法完全感悟。对《边城》这样一部诗化意境小说,只有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在语言深处耕犁,才能进入文本的最美境地。翠翠等是一群具有典型意义的乡间灵魂,他们美丽、质朴、温和、宽容、善良,同满目的青山绿水一道,只有随着一段段优美的语言文字,一句句质朴意味深长的对白才能汩汩流入读者心田。
因此,教学中如依赖于图视影像,只能停留在图视所指层面,是无法抵达文本的奥妙处、深幽处,最终必然会导致文本语言与意义符号的断裂,即文本指符和意符(也即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分离;图视表意就会沦为纯粹的指符之间的逻辑,意符则抽身而去。“这种意符之间的关系一旦分解了,表意的锁链一旦折断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只能是一堆支离破碎、形式独特而互不相关的意符;这种情形一旦出现,所谓精神分裂的感觉便由此而生。”[4]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师生的共同审美阅读,独到的个性化感悟,文本中的思想以及艺术形式、结构、技巧、隐喻、象征、意韵等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在阅读者心中唤起阅读时的审美情感、审美想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理解,文学其语言的存在是指作品内在的情感与想象感悟的形态,这一语言形态又包括作为作品文字的存在与作为意义的解释的存在。而作为意义的解释的存在则有待于读者的建构,只有在一个动态的个体的阅读过程中获得实现。影像图视等虽然有着比文字更为直观更为形象的“眼球效应”,能给读者带来更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与文字阅读相比,直观图视影像的简单化也可能带来对意义的遮蔽和文学审美“彼岸性”的溃散。
二、 通过对文本语言深层多义的感悟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价值
文本形象的多面性,语言的多义性,文本意蕴的深层性,都蕴涵在词语句子间的皱褶里、文本的空白处。“文字书写能抒发情性,表征心灵,达至审美境界,语言表意的想象空间和彼岸超越是图视符号所难以企及的,而这些特征正是文学、艺术、审美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价值底色,也是图像所代替不了的。”[5]
我们语文教学对文本的阅读鉴赏,最主要的是阅读者从重感性的内涵意蕴的审美感悟到重逻辑性和理性特征知识的思考,而影视图像则主要是通过外观来刺激观赏者的视觉感官。如果在教学中过多地停留在图视影像层面,文本语言的深层义、多向意义自然无法实现,一篇文本的价值意义必然无法被学生所领悟,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就会失落。
不久前笔者作为评委,听了某市十四位名师上的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课,课上,几乎每位教师都制作了各色各样的PPT课件,大都选用播放一些描绘李凭演奏场景的画面,以及想象表现诗句意义的各种图像画片,并配上箜篌的乐音,以此让学生来欣赏其乐曲优美流畅的独特的艺术效果,理解李贺诗歌独到的艺术意韵。确实不少图像资料以色、声、光传达出来,有的也似乎能把学生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之中。但笔者强烈地感觉到:这样的整堂课下来,学生学的是画面里的诗句,观赏的是屏幕上的意境。李贺这首诗独特的悲剧的生命意蕴、深厚的语言内涵,则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以技术制作的图视画片的“魅力”所强权霸占了。教师所播放的美丽的形态各异的图视画面达到的只是诗句文字的表层浅显的意义,而诗中诗人李贺被李凭箜篌乐音所触动而顿生的对压抑的人生的痛思之情——隐含在描摹音乐文字背后的内涵被深深地剥离了,诗句中一个黯淡的现实世界、怪异没落的生命境界、一个失落痛苦的李贺,都淹没在科技制造出来的的花花绿绿的图像音乐之中了。“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等,诗句底下蕴涵着的诗人无力抗争的郁积的痛苦如岩浆般在文字里奔突的语言意义也成了浅显的图像解读,显然本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以科技手段制作而成的图像视觉的色、声和光,是无法让学生进入诗人的语言背后中隐藏着的大哀大恸的。
面对这种图像众声喧哗,乱花渐欲迷人眼,语言文字疲软危机重重,文学阅读杂象丛生,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如本雅明等学者一直担忧图像的强势会使文字“审美韵味的散失”,“图像霸权将扭转着阅读本质”,如学者路文彬先生呼吁我们在图视面前是否应该“闭上眼睛,屏息聆听一下我们的生活”。[1]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未来来讲,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图视阅读带来的感官愉悦和享受,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视频和图片等创造图视文本,直观而逼真地实现影像表意,但是,长此以往也必然会带来阅读者思维及思考的钝化浅化。这从浅层意义说,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的浅显化,从深层意义上说,图视文化背后隐藏的意义危机是对人生的反省和批判意识的日渐萎缩,甚至扭曲变形。因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的东西是不可以简单地由机械的技术手段改变或替代的。“‘图思维’是以图像方式感知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既是‘词思维’的多媒体延伸,又是对‘字思维’模式的格式化,文字式微而转向读图,是当今文学首先需要面对的现实”。[2]
如何在身处图视文化环境中,一方面以包容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勇于接纳融合,另一方面尊重语文教育的规律,守住我们语文教学的根基呢?
一、 通过学生个体的阅读感悟抵达文本意义的敏感处
图视的特征体现的往往是共性的直观的图景影像,而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价值,只有在个体的阅读品味中才能实现。如《香菱学诗》一课中,形象真切地描述了香菱向林黛玉倾吐她读王维《塞上》一诗的感受,如同嚼橄榄,在一番玩味之后,感受到“直、圆、白、青”所蕴涵的意义。作家余华认为:“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我们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的作品里读到自己的感受。文学就是这样美妙,某一段落、某一意象、某一个比喻和某一个对话等,都会激活读者被记忆封锁的某一段往事……激活更多的阅读,唤醒过去阅读里的种种体验。”[3]这就是进入如庄子所言的“以其心得其常”的境界。这是文学阅读所特有的魅力。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一目的,那么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成为美的自觉的鉴赏者,也能成为美的发现者甚至是创造者。许多作品的语言内涵是影像图片无法表达清楚的。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与妻子的一段月下对话,“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水生因何嘱咐妻子“拼命”而不是“保命”?这里其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既是夫妻的爱,更蕴涵一种中国妇女对生命的坚贞的承诺。对此类语言的感悟理解,如果学生没有深入到对语言空白处、句子间的皱褶处的深入理解,那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就必然是残缺的浅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涵泳品味语言背后独特的感悟。上沈从文《边城》一文时,笔者曾播放同名电影,学生观后觉得除了影片的环境较美外,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对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梦一般的意蕴,对他娓娓道来的“美的人性,诗的意境”等则无法完全感悟。对《边城》这样一部诗化意境小说,只有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在语言深处耕犁,才能进入文本的最美境地。翠翠等是一群具有典型意义的乡间灵魂,他们美丽、质朴、温和、宽容、善良,同满目的青山绿水一道,只有随着一段段优美的语言文字,一句句质朴意味深长的对白才能汩汩流入读者心田。
因此,教学中如依赖于图视影像,只能停留在图视所指层面,是无法抵达文本的奥妙处、深幽处,最终必然会导致文本语言与意义符号的断裂,即文本指符和意符(也即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分离;图视表意就会沦为纯粹的指符之间的逻辑,意符则抽身而去。“这种意符之间的关系一旦分解了,表意的锁链一旦折断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只能是一堆支离破碎、形式独特而互不相关的意符;这种情形一旦出现,所谓精神分裂的感觉便由此而生。”[4]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师生的共同审美阅读,独到的个性化感悟,文本中的思想以及艺术形式、结构、技巧、隐喻、象征、意韵等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在阅读者心中唤起阅读时的审美情感、审美想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理解,文学其语言的存在是指作品内在的情感与想象感悟的形态,这一语言形态又包括作为作品文字的存在与作为意义的解释的存在。而作为意义的解释的存在则有待于读者的建构,只有在一个动态的个体的阅读过程中获得实现。影像图视等虽然有着比文字更为直观更为形象的“眼球效应”,能给读者带来更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与文字阅读相比,直观图视影像的简单化也可能带来对意义的遮蔽和文学审美“彼岸性”的溃散。
二、 通过对文本语言深层多义的感悟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价值
文本形象的多面性,语言的多义性,文本意蕴的深层性,都蕴涵在词语句子间的皱褶里、文本的空白处。“文字书写能抒发情性,表征心灵,达至审美境界,语言表意的想象空间和彼岸超越是图视符号所难以企及的,而这些特征正是文学、艺术、审美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价值底色,也是图像所代替不了的。”[5]
我们语文教学对文本的阅读鉴赏,最主要的是阅读者从重感性的内涵意蕴的审美感悟到重逻辑性和理性特征知识的思考,而影视图像则主要是通过外观来刺激观赏者的视觉感官。如果在教学中过多地停留在图视影像层面,文本语言的深层义、多向意义自然无法实现,一篇文本的价值意义必然无法被学生所领悟,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就会失落。
不久前笔者作为评委,听了某市十四位名师上的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课,课上,几乎每位教师都制作了各色各样的PPT课件,大都选用播放一些描绘李凭演奏场景的画面,以及想象表现诗句意义的各种图像画片,并配上箜篌的乐音,以此让学生来欣赏其乐曲优美流畅的独特的艺术效果,理解李贺诗歌独到的艺术意韵。确实不少图像资料以色、声、光传达出来,有的也似乎能把学生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之中。但笔者强烈地感觉到:这样的整堂课下来,学生学的是画面里的诗句,观赏的是屏幕上的意境。李贺这首诗独特的悲剧的生命意蕴、深厚的语言内涵,则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以技术制作的图视画片的“魅力”所强权霸占了。教师所播放的美丽的形态各异的图视画面达到的只是诗句文字的表层浅显的意义,而诗中诗人李贺被李凭箜篌乐音所触动而顿生的对压抑的人生的痛思之情——隐含在描摹音乐文字背后的内涵被深深地剥离了,诗句中一个黯淡的现实世界、怪异没落的生命境界、一个失落痛苦的李贺,都淹没在科技制造出来的的花花绿绿的图像音乐之中了。“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等,诗句底下蕴涵着的诗人无力抗争的郁积的痛苦如岩浆般在文字里奔突的语言意义也成了浅显的图像解读,显然本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以科技手段制作而成的图像视觉的色、声和光,是无法让学生进入诗人的语言背后中隐藏着的大哀大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