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文学胃炎”(外一篇)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008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木心作品(尤其是《文学回忆录》)的读者,都会惊讶他学识的渊博。惊讶之余,免不了发问:木心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早在1984年,木心在接受《联合时报》采访时,就坦诚地说:“我所知道的都是常识而已。来美国(1982年,五十多岁的木心自费赴美国留学)手头没有书了,全凭记忆来对付……少年在故乡,一位算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书。”
  这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就是茅盾。茅盾和木心的老家在浙江桐乡乌镇同一条街上,即今天的乌镇东栅景区。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茅盾已经名扬天下;而1927年出生的木心正值少年。茅盾家在街西,木心家在街东,木心上小学时,每天都要从茅盾家门口路过。爱读书的他便频频进入茅盾家中,借书还书,还书借书。“沈家的老宅,我三日两头要去……西洋式的平房,整体暗灰色调,分外轩敞舒坦,这是所谓‘茅盾书屋’了,我现在才如此称呼它,沈先生不致自名什么书屋的,收藏可真丰富———这便是我少年期间身处僻壤,时值战乱而得以饱览世界文学名著的嫏嬛福地了。”于是,木心“把凡是中意的书,一批批拿回家来朝夕相对”。
  这一时期,茅盾绝大部分时间不在乌镇,替他管家的是泰兴昌纸店经理黄妙祥。黄妙祥与木心家是世交,还带点亲戚关系。但这不是能借到书的主要原因。最关键的是,木心借閱茅盾的藏书,不仅有借有还,而且,如果发现书页有破损,会用白纸和糨糊仔细修补好了再还,“像对待人一样地对待书”。木心曾亲口对笔者说,因为他对书的爱惜,茅盾一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看。就这样,到十五岁,他已经把中外文学名著都读遍了。
  “文学胃炎”症,是木心式的谦虚和幽默。少年,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套用张爱玲的名言:读书要趁早啊!
  让木心“周身战栗”
  1943年,等不到抗战结束,一心想要做艺术家的木心,“明知国立艺专迁到内地去了”,却依然“抱着投考艺专的心情和意图”,从乌镇离家来到了杭州。可见木心学画意志之坚定,心情之急切。
  考索木心的童年经历,家人、亲友、小学老师(木心没有上过中学)、家庭教师,乃至远远近近的邻居,没有出过一个画家,连绘画爱好者都没有。那么,从小一直生活在乡下小镇的木心,缘何会立志做艺术家的呢?
  木心自学画画,是从八岁开始的。就在八岁那年,或稍前一点,早慧的木心在家中读到了一本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书———《米开朗琪罗传》,由此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木心在《海峡传声》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初读《米开朗琪罗传》,周身战栗,就这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了。”读到一本格外对路子的书,竟然会“周身战栗”,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反应!如此强烈的精神撞击,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阅读体验。童年的木心,对于自己长大以后做什么,似乎已经不再犹疑:做米开朗琪罗这样的艺术家。
  童年,少年,几乎人人都有过崇高的志向,甚至是伟大的梦想。然而,在此后的生命中,走着走着,或由于外部的原因,或自身定力不足,吃不起那份苦,受不了那个寂寞,渐渐放弃了。令人钦佩的是,成年以后的木心,尽管在艺术人生之路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磨难,可他做到了,坚持走到底。
  2007年4月,我去乌镇与木心见面。那时,先生刚从美国回故乡定居,暂住在西栅景区的通安客栈。我们聊到艺术和人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已经对得起少年时期对自己的承诺。”那一年,木心已经八十岁了,他的生命历程,他的绘画和文学成就,使得他有资格这样说,有资格拥有这份自傲与荣耀。
  而谁会想到,这一切最初的萌发,竟是因为一本传记。
其他文献
作为图书编辑,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自己做的书受到读者青睐。2017年10月,我做责编的《孩子们的诗》,甫一上市就在网上爆红,多地出现断货的情况。从目前看到的读者评论里,被孩子们感动的很多很多。看来,孩子的诗句真的唤醒了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童真。  其实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孩子写的诗句,就是这种感觉。比如,看到《挑妈妈》的那一刻,马上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想象过“在天上挑妈妈”的场景。不过看多了孩子的作品,我们发现有
期刊
朋友圈传某人自杀,我十分诧异:何以物质丰厚的同时却是精神的贫瘠?何以生命的尊严为无知与浅陋所漠视?  每个生命都是上苍的恩赐。活着是一件严肃的事,是一次修行,途中必然要经受各种磨砺,有时苦难会接踵而至,如何活着,就成了人类必须直面的哲学命题。  这让我再一次想起史铁生,一个深深震撼我心灵的名字,以及这个名字的意义。上苍在赐予他生命的同时也赐予他最痛苦的磨难:21岁双腿瘫痪,后来又罹患肾病、尿毒症,
期刊
期刊
1月23日,备受关注的“劝阻吸烟致死案”二审宣判。河南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原审判决,驳回田某某的诉讼请求。此前,在郑州某小区电梯里,医生杨某劝阻一位老人不要在公共场所抽烟,其后不久老人心脏病发不治身亡。杨某遂被老人家属田某某诉至法院,法院一审判杨某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而郑州中院此次的二审认为,杨某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个判决向舆论释放出一个信号:劝阻不当行为,应该得到法律的鼓
期刊
笔者参观过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几家博物院馆,触目所及皆琳琅珠玉,印象最深的是各类酒器:觥、觞、酌、卮、角、觯、觚、罂、蘨、缶、卣、尊……品种之多,令人咋舌,几无法详尽,足见国人尚酒风气之源远流长。  尤其文人自古与酒有不解之缘,时醉时醒,醒与醉之间如何把握火候,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醒过了头,不能“哺其糟而歠其醨”,只好自沉汨罗
期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的处世之道。可见这位以《岳阳楼记》名扬天下的北宋文学家,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少年范仲淹一贫如洗。他住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早晨煮一碗粥,冷却后划成四块,便是一天的口粮。但他没有因卑微的出身而怨天尤人,更没有觊觎官二代、富二代的锦衣玉食,而是心无旁骛地陶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不以己悲,即便在逆境里,也照样落地生根,然后一点点枝繁叶茂。  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官至参知
期刊
初冬返乡,到一个老同学家里聊天,他正忙着在自家的荔枝园里修剪枝叶。当我看到他把一些如手腕一样粗大的枝条剪掉一大截时,甚是不解:这样的枝条少说也要2~3年才能长成,剪掉岂不可惜!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便说:“剪掉的大都是孤枝,而明年开春时,就会在剪口附近长出更多的枝条,一枝变成几枝,日后会结出更多的果实,何乐而不为!”听罢他的话,让我对取舍一词,有了更深切的领悟。老同学舍得舍弃一些近期的收益,目的是
期刊
人类一直追求四件东西:金钱、名声、权力、感情。现代人更期望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以为这便是幸福。何曾想到掠夺得越多越快,人就越变得冷漠无情。潜意识里不断鞭策自己,结果累积了太多的挫折与沮丧,内心便高涨着敌意。  许多心理学家在开处方,为现代人的沮丧与敌意寻找出口,或者建议你培养业余的艺术兴趣,古人就说过“怒气写竹、喜气写兰”,一肚子的怒火不妨向画里宣泄,把竹竿画成枪,竹叶画成剑,用美感的满足来冲
期刊
我在大学教书,每年学生毕业时常找老师写临别赠言,我最喜欢写这六个字:本事、本钱、本分。在我看来,这“三本”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就是学生们日后得以成功立身处世的六字箴言。  先说本事,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建功立业的首要条件。有本事的人,在哪儿都能如鱼得水,吃香喝辣,大者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小者养家糊口,过上小康生活。何谓本事?就是真才实学,有点子,办法多,能力强,水平高,能把事情干成干好。姜太公会打
期刊
如何对待生死,将人分出了崇高和鄙俗,于是出现了如诗人咏叹的那种景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死而“活着”的,是英雄,是圣贤,是思想家,他们活在大众的心里;活而“死了”的,是恶者,是无赖,是渣滓,他们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行尸走肉。  所以,以为“人死如灯灭”,一切还原为一场梦幻,是不对的。英雄的业绩,圣哲的德行和智慧,彪炳于史册,存留在人间,令我们崇敬、神往,给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