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一种“活着”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对待生死,将人分出了崇高和鄙俗,于是出现了如诗人咏叹的那种景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死而“活着”的,是英雄,是圣贤,是思想家,他们活在大众的心里;活而“死了”的,是恶者,是无赖,是渣滓,他们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行尸走肉。
  所以,以为“人死如灯灭”,一切还原为一场梦幻,是不对的。英雄的业绩,圣哲的德行和智慧,彪炳于史册,存留在人间,令我们崇敬、神往,给我们以精神的滋养,并促使我们奋进。亲友把爱、把情谊灌注在我们心里,让我们思念悠悠,终生感受到温暖,体味到生命的可贵和可爱。
  英雄圣哲自不必说,便是一般人,毕竟在世上活过,乐过,悲过,成功过,失败过,创造过,奉献过,爱过也恨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没有一个个芸芸众生的鸿爪雪泥,就没有这个繁复美丽的大千世界。人在經历了这一切风风雨雨之后,也当死而无憾。所以,人活着须热烈地拥抱生活,走到生命尽头,就坦然面对死亡。
  逝者的功德、智慧和情爱可泽被后代,荫及子孙,这些都可以通过直观、教科书和文学艺术,使活着的人感到他们的“不死”或音容宛在,使人类思想文化历史的长河波澜多姿,滔滔不息。


  那么肉体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是一个铁定的生物学事实和哲学命题。关于“克隆人”的讨论闹得沸沸扬扬。克隆,确实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革命;但即使造出“克隆人”,人们从伦理道德和感情上也难以接受,况且这与“不死”也不搭界。而近几十年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革命。人们普遍认为,它不但实打实地延长了受体的生命,也至少部分地延长了供体的生命。而且,人们更多地还是从人道主义出发来认识这个问题的。
  人的肉体枯竭之后,生者将这个躯壳掩埋、投水,焚化或干脆天葬,葬仪或庄重或简朴,都有各自的传统和讲究,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但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祈愿逝者进入天国,驾返瑶池。辩证唯物主义早就破解了这种宗教或迷信,把生者对死者的寄托上升为理智和科学。那么,令躯壳化作另一个生命的有机成分,变成一个合二而一的神奇,这就体现出高度文明和进步。
  看到一条新闻,一对夫妇,女儿车祸丧生,他们遵从女儿遗愿,忍着悲痛,将女儿的脏器和角膜分别移植到几个垂危病人或失明者身上。他们说,女儿没死,获救者身上就有女儿生命的印迹。其实这种印迹,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器官,又何尝不是温爱、仁慈的人道主义精神。
  爱人以德,是一种教化;爱人以血肉,血肉便是德的载体。如果一个人生前的灵与肉,死后犹能惠及他人,他就实现了双倍的生命价值。既如此,人们尽可以贵生,但也没必要惧死。所以捐献人体器官,不但升华了生命的意义,连如何对待死亡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一个平常人生能劳作,死能奉献,生前死后都有益于社会他人,就是进入了春花般灿烂和秋叶般静美的大境界。
其他文献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不仅可以带来身心的欢愉,也能带来灵魂和品质的修炼,更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轨迹。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凤凰副刊上有这样一段对子女说的话:“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读书,从小到大都像是一把丈量我们人生品质的标尺
期刊
作为图书编辑,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自己做的书受到读者青睐。2017年10月,我做责编的《孩子们的诗》,甫一上市就在网上爆红,多地出现断货的情况。从目前看到的读者评论里,被孩子们感动的很多很多。看来,孩子的诗句真的唤醒了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童真。  其实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孩子写的诗句,就是这种感觉。比如,看到《挑妈妈》的那一刻,马上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想象过“在天上挑妈妈”的场景。不过看多了孩子的作品,我们发现有
期刊
朋友圈传某人自杀,我十分诧异:何以物质丰厚的同时却是精神的贫瘠?何以生命的尊严为无知与浅陋所漠视?  每个生命都是上苍的恩赐。活着是一件严肃的事,是一次修行,途中必然要经受各种磨砺,有时苦难会接踵而至,如何活着,就成了人类必须直面的哲学命题。  这让我再一次想起史铁生,一个深深震撼我心灵的名字,以及这个名字的意义。上苍在赐予他生命的同时也赐予他最痛苦的磨难:21岁双腿瘫痪,后来又罹患肾病、尿毒症,
期刊
期刊
1月23日,备受关注的“劝阻吸烟致死案”二审宣判。河南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原审判决,驳回田某某的诉讼请求。此前,在郑州某小区电梯里,医生杨某劝阻一位老人不要在公共场所抽烟,其后不久老人心脏病发不治身亡。杨某遂被老人家属田某某诉至法院,法院一审判杨某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而郑州中院此次的二审认为,杨某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个判决向舆论释放出一个信号:劝阻不当行为,应该得到法律的鼓
期刊
笔者参观过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几家博物院馆,触目所及皆琳琅珠玉,印象最深的是各类酒器:觥、觞、酌、卮、角、觯、觚、罂、蘨、缶、卣、尊……品种之多,令人咋舌,几无法详尽,足见国人尚酒风气之源远流长。  尤其文人自古与酒有不解之缘,时醉时醒,醒与醉之间如何把握火候,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醒过了头,不能“哺其糟而歠其醨”,只好自沉汨罗
期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的处世之道。可见这位以《岳阳楼记》名扬天下的北宋文学家,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少年范仲淹一贫如洗。他住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早晨煮一碗粥,冷却后划成四块,便是一天的口粮。但他没有因卑微的出身而怨天尤人,更没有觊觎官二代、富二代的锦衣玉食,而是心无旁骛地陶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不以己悲,即便在逆境里,也照样落地生根,然后一点点枝繁叶茂。  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官至参知
期刊
初冬返乡,到一个老同学家里聊天,他正忙着在自家的荔枝园里修剪枝叶。当我看到他把一些如手腕一样粗大的枝条剪掉一大截时,甚是不解:这样的枝条少说也要2~3年才能长成,剪掉岂不可惜!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便说:“剪掉的大都是孤枝,而明年开春时,就会在剪口附近长出更多的枝条,一枝变成几枝,日后会结出更多的果实,何乐而不为!”听罢他的话,让我对取舍一词,有了更深切的领悟。老同学舍得舍弃一些近期的收益,目的是
期刊
人类一直追求四件东西:金钱、名声、权力、感情。现代人更期望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以为这便是幸福。何曾想到掠夺得越多越快,人就越变得冷漠无情。潜意识里不断鞭策自己,结果累积了太多的挫折与沮丧,内心便高涨着敌意。  许多心理学家在开处方,为现代人的沮丧与敌意寻找出口,或者建议你培养业余的艺术兴趣,古人就说过“怒气写竹、喜气写兰”,一肚子的怒火不妨向画里宣泄,把竹竿画成枪,竹叶画成剑,用美感的满足来冲
期刊
我在大学教书,每年学生毕业时常找老师写临别赠言,我最喜欢写这六个字:本事、本钱、本分。在我看来,这“三本”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就是学生们日后得以成功立身处世的六字箴言。  先说本事,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建功立业的首要条件。有本事的人,在哪儿都能如鱼得水,吃香喝辣,大者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小者养家糊口,过上小康生活。何谓本事?就是真才实学,有点子,办法多,能力强,水平高,能把事情干成干好。姜太公会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