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店区现有农村中小学24所,学生17800余人。2007年至今顺利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共建成模式二学校3所、模式三学校21所,在“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的基础上,实现了天网、地网教学资源的贯通,有效支持了农村中小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老问题的解决,为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落差,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搭建了更加优良的信息化发展平台。
● 认识决定力度,机制保障落实
在“农远工程”实施过程中,全区坚持“配备为基础、管理为关键、培训为重点、应用为核心”的原则,紧紧围绕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这一中心环节,推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立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由区教育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财政局有关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电教站)。累计投入设备购置费用225万余元,确保了“农远工程”顺利实施。
● 充分调研,周密规划,科学拟定“指挥棒”
科学的实施方案是“农远工程”有效实施的指挥棒。区项目办公室专门成立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的调研小组,多次按上级要求进行设备配备情况的摸底调查,经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与专家的探讨交流,按照“总体规划、全面实施、重点支持、强化应用”的思路,制定出了符合张店区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张店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 科学部署,认真搞好设备配套安装
“农远工程”项目大,涉及方方面面,区项目办公室要求各镇都要有专门的项目负责人,上下联络,步调一致,保证所有到位设备能够当日发放到学校。在给各项目学校分发设备前,先发放一张设备明白纸,上面标明设备的名称、数量、功用和摆放位置等条目,让领取设备的有关人员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项目办公室技术人员及时到一线,指导各项目学校做好设备安装前的施工条件准备,包括供电环境、地面环境、场地布局、存放设备等方面,保证各施工单位到现场即可开工。成立“农远工程”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对工程实施方案、相关标准、设备安装、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论证、咨询和指导,实时处理工程疑难事务,监控、报告工程进展。针对乡镇学校计算机教师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成立以镇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协作组,共同商讨解决安装应用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培训应用齐抓,提高农远资源利用效率
1.资源应用,培训先行
(1)抓好理念培训
张店区组织4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淄博市农远骨干教师培训班,然后面向全区教师进行理念培训,大大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和提升。
(2)抓好技术骨干培训
打造一支过硬的技术管理队伍。张店区采取“骨干带动”战略,选派1名优秀教师参加了山东省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并由该教师负责为全区每所项目学校培训一名技术骨干。培训涉及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使用,工程验收标准,IP数据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投影机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为农远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3)抓好教师应用培训
全区科学制定培训规划。首先组织理念先进、接受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参加了淄博市应用教师培训班,然后由应用骨干为全区各项目学校培训两名应用骨干(文、理教师各一名),再由这两名教师完成对各项目学校一线教师的全员培训,培训过程严谨、管理到位,保证了培训效率。另外针对乡镇教师老龄化等特点,采取分层培训方法,要求年轻教师要学会下载、整合、改造资源;老教师要会浏览和下载资源等简单的操作,初步实现了教师对农远资源由“要我用”转变为“我要用”。
2.面向学生,走进课堂
各项目学校根据自己的建设模式,制定出课程安排表,达到在相应的功能室每周不少于20学时的课堂利用率。充分利用原有的“班班通”设备实现与农远资源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鼓励教师结合实际,把下载的农远资源加工改制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形成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资源以满足个人以及更多教师的需要,实现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构建自主教学模式。其中,张店区湖田中学自主构建的五段式课堂教学方法和房镇中学的经典影视赏析就是成功的案例,曾在全区推广。同时,全区以活动为载体,以课题为抓手,全面提升农远资源利用效益,大大促进了张店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强管理多举措,构建长效机制
要求项目工程有专人负责,明确部门、相关人员、项目学校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均能按时、高质量完成。全区先后制定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设备管理制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资源管理使用制度》等七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工程效益。出台了《张店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年度考核评估细则(试行)》,对各项目学校从“项目管理、活动组织、实施效果、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年度工作考核,对工程实施管理规范,措施有力,应用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导致工程延误、设施设备闲置、效益发挥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如今,全区“农远工程”已初步形成了可持续运行的良好态势,优化了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益,真正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预示着全区农村中小学将迎来又一个教育改革的春天。
● 认识决定力度,机制保障落实
在“农远工程”实施过程中,全区坚持“配备为基础、管理为关键、培训为重点、应用为核心”的原则,紧紧围绕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这一中心环节,推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立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由区教育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财政局有关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电教站)。累计投入设备购置费用225万余元,确保了“农远工程”顺利实施。
● 充分调研,周密规划,科学拟定“指挥棒”
科学的实施方案是“农远工程”有效实施的指挥棒。区项目办公室专门成立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的调研小组,多次按上级要求进行设备配备情况的摸底调查,经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与专家的探讨交流,按照“总体规划、全面实施、重点支持、强化应用”的思路,制定出了符合张店区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张店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 科学部署,认真搞好设备配套安装
“农远工程”项目大,涉及方方面面,区项目办公室要求各镇都要有专门的项目负责人,上下联络,步调一致,保证所有到位设备能够当日发放到学校。在给各项目学校分发设备前,先发放一张设备明白纸,上面标明设备的名称、数量、功用和摆放位置等条目,让领取设备的有关人员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项目办公室技术人员及时到一线,指导各项目学校做好设备安装前的施工条件准备,包括供电环境、地面环境、场地布局、存放设备等方面,保证各施工单位到现场即可开工。成立“农远工程”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对工程实施方案、相关标准、设备安装、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论证、咨询和指导,实时处理工程疑难事务,监控、报告工程进展。针对乡镇学校计算机教师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成立以镇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协作组,共同商讨解决安装应用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培训应用齐抓,提高农远资源利用效率
1.资源应用,培训先行
(1)抓好理念培训
张店区组织4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淄博市农远骨干教师培训班,然后面向全区教师进行理念培训,大大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和提升。
(2)抓好技术骨干培训
打造一支过硬的技术管理队伍。张店区采取“骨干带动”战略,选派1名优秀教师参加了山东省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并由该教师负责为全区每所项目学校培训一名技术骨干。培训涉及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使用,工程验收标准,IP数据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投影机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为农远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3)抓好教师应用培训
全区科学制定培训规划。首先组织理念先进、接受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参加了淄博市应用教师培训班,然后由应用骨干为全区各项目学校培训两名应用骨干(文、理教师各一名),再由这两名教师完成对各项目学校一线教师的全员培训,培训过程严谨、管理到位,保证了培训效率。另外针对乡镇教师老龄化等特点,采取分层培训方法,要求年轻教师要学会下载、整合、改造资源;老教师要会浏览和下载资源等简单的操作,初步实现了教师对农远资源由“要我用”转变为“我要用”。
2.面向学生,走进课堂
各项目学校根据自己的建设模式,制定出课程安排表,达到在相应的功能室每周不少于20学时的课堂利用率。充分利用原有的“班班通”设备实现与农远资源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鼓励教师结合实际,把下载的农远资源加工改制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形成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资源以满足个人以及更多教师的需要,实现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构建自主教学模式。其中,张店区湖田中学自主构建的五段式课堂教学方法和房镇中学的经典影视赏析就是成功的案例,曾在全区推广。同时,全区以活动为载体,以课题为抓手,全面提升农远资源利用效益,大大促进了张店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强管理多举措,构建长效机制
要求项目工程有专人负责,明确部门、相关人员、项目学校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均能按时、高质量完成。全区先后制定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设备管理制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资源管理使用制度》等七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工程效益。出台了《张店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年度考核评估细则(试行)》,对各项目学校从“项目管理、活动组织、实施效果、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年度工作考核,对工程实施管理规范,措施有力,应用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导致工程延误、设施设备闲置、效益发挥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如今,全区“农远工程”已初步形成了可持续运行的良好态势,优化了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益,真正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预示着全区农村中小学将迎来又一个教育改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