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根本目的。然而时至今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握好“提升信息素养”这个概念,依旧将信息素养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并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建构新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素养
每个人从一出生便处于信息之中,随时地在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例如,刚出生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地会认人,这就是信息处理的一种结果。当然,这时候他所用的信息技术是很传统的信息技术;随着他逐渐长大,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需要有更好的工具来帮助他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计算机网络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些工具不是万能的,要会用,更要用好,这就需要拥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当今,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必需的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根据我国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应从社会公德、操作技能和个人信息意识三个层面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只是注重操作技术的讲授,而忽略了社会公德与学生个人信息意识的培养,其实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打压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讲练结合,一堂课下来很像是电脑培训班课程,这无形中打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强、极富创造性、开放性特点的新型课程,新课标并未赋予其具体的标准。但笔者认为,没有具体的标准并不等于是单单对教材内容的灌输。
2.远离生活实际忽视提升素养
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推广了“任务驱动法”,但教师为了让学生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除了在讲授到“因特网部分”时允许上网,其余时间均不允许学生上网、开QQ聊天工具等,使得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割裂开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信息的能力。这种不开放的“任务驱动法”我认为是不彻底的。
3.主阵地在机房,学习方式过于依赖计算机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发展,令“学科本位论”思想十分严重,每个学科都要求它的“教学任务”相当明确,加之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传授的并不是课程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这将会深深影响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
三个层面的改进与建议
1.教学内容:淡化教材,增添人文关怀
信息时代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是不断更新的。基于此,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绝不能固定在某本教材的某个软件上,比如说文字编辑就一定要学生练会Word,而学生面对WPS时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实际上,同样功能的软件使用起来是大同小异的,都有一种基本的思想在里面,我们的教学要学其精髓,不是深挖一种。另外,添加一些人文化的知识,比如说教师节让学生试着用文本编辑工具制作贺卡,用上他们喜欢的设计方式等。这些内容会让学生明白身处信息社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获得网络的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网络观对形成健康的信息社会有很大的益处。
2.教学模式:开放式设计,培养信息意识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条件就是要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出一些适合他们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不断进取的状态。让学生用已知来解决矛盾、化解冲突,从而激发其继续深入的强烈愿望,当他真正走出困境的时候,个人的信息意识就会得到大大的加强,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他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分析方向。
3.教学方法:课程整合,发挥学科优势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的综合性,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是一个优势,它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门课程。因此,提升信息素养是对学生各学科共同的要求,它的实际操作应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战场,其他学科的教学必须融合信息技术教育。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其他学科实施信息教育打好基础;此外,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广泛的结合,以其他学科知识为载体,合力侧重信息素养的提升,既培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培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发展层面:操作技能、社会公德和个人信息意识,整合其他学科,创设学科情境,侧重能力培养,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素养
每个人从一出生便处于信息之中,随时地在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例如,刚出生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地会认人,这就是信息处理的一种结果。当然,这时候他所用的信息技术是很传统的信息技术;随着他逐渐长大,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需要有更好的工具来帮助他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计算机网络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些工具不是万能的,要会用,更要用好,这就需要拥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当今,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必需的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根据我国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应从社会公德、操作技能和个人信息意识三个层面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只是注重操作技术的讲授,而忽略了社会公德与学生个人信息意识的培养,其实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打压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讲练结合,一堂课下来很像是电脑培训班课程,这无形中打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强、极富创造性、开放性特点的新型课程,新课标并未赋予其具体的标准。但笔者认为,没有具体的标准并不等于是单单对教材内容的灌输。
2.远离生活实际忽视提升素养
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推广了“任务驱动法”,但教师为了让学生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除了在讲授到“因特网部分”时允许上网,其余时间均不允许学生上网、开QQ聊天工具等,使得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割裂开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信息的能力。这种不开放的“任务驱动法”我认为是不彻底的。
3.主阵地在机房,学习方式过于依赖计算机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发展,令“学科本位论”思想十分严重,每个学科都要求它的“教学任务”相当明确,加之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传授的并不是课程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这将会深深影响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
三个层面的改进与建议
1.教学内容:淡化教材,增添人文关怀
信息时代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是不断更新的。基于此,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绝不能固定在某本教材的某个软件上,比如说文字编辑就一定要学生练会Word,而学生面对WPS时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实际上,同样功能的软件使用起来是大同小异的,都有一种基本的思想在里面,我们的教学要学其精髓,不是深挖一种。另外,添加一些人文化的知识,比如说教师节让学生试着用文本编辑工具制作贺卡,用上他们喜欢的设计方式等。这些内容会让学生明白身处信息社会,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获得网络的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网络观对形成健康的信息社会有很大的益处。
2.教学模式:开放式设计,培养信息意识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条件就是要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出一些适合他们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不断进取的状态。让学生用已知来解决矛盾、化解冲突,从而激发其继续深入的强烈愿望,当他真正走出困境的时候,个人的信息意识就会得到大大的加强,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他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分析方向。
3.教学方法:课程整合,发挥学科优势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的综合性,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是一个优势,它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门课程。因此,提升信息素养是对学生各学科共同的要求,它的实际操作应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战场,其他学科的教学必须融合信息技术教育。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其他学科实施信息教育打好基础;此外,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广泛的结合,以其他学科知识为载体,合力侧重信息素养的提升,既培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培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发展层面:操作技能、社会公德和个人信息意识,整合其他学科,创设学科情境,侧重能力培养,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