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动作——《青蛙看海》教学片段
文本: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渴了喝点儿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小青蛙一起跳上山。
(教师点击课件,轻松的音乐响起,学生站到座位旁的过道上,快乐地跳起来。可是,不一会儿,学生已经由原来的兴高兴烈变得气喘吁吁了。)
师:小青蛙们,继续跳,不要停。马上就到山顶了。
(学生继续气喘吁吁地跳,可跳的节奏越来越慢,但仍在坚持。)
师:小青蛙们,快到山顶了,咱们先休息一会儿。
(学生停止了跳,但一个个都在喘着气,有人甚至发出“好累呀”的感叹。)
师:小青蛙们,现在感觉怎样?
生:累!
师:小青蛙们,这样太辛苦,太累了,我们就不要往上跳了,回去吧。
生:(纷纷)不!
师:为什么呀?
生:再坚持一下,就能到达山顶啦!
生:不能回去,一回去,刚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点评:叶圣陶说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触,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给学生留下各自鲜明的烙印。”教师根据文本和儿童的特点,巧妙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上跳的细节。课堂上,学生先兴高采烈,可随着时间的延续,学生变得气喘吁吁,并且跳的节奏越来越慢,但为了能到达山顶,都坚决不同意停下来。无需说教,学生在跳中真真切切体验了累,在跳中感受到了青蛙为了看海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一教学细节,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光辉充溢课堂。
一组课件——《石榴》教学片段
文本: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石榴花?
生:我看到了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呢?(学生读书)
师:老师根据这句话画了一幅画,请同学们评一评,好不好啊?
生:好。
师:(点击课件,画中石榴枝头的石榴花稀稀疏疏的。)
生:画得不好,因为花不多。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书上写的是“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我是从“密、挂满”几个词知道花很多。
师:老师接受你的意见,把画改一改。(点击课件,花多了几朵,但仍不很多)同学们,这样行不行?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小朋友们都很有主见,认为行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行了,因为花已经很多了。
师:说得好像有道理。(对着说“不行”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真自信,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大声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花还没有挂满,有的枝条上还没有花。
师:你真会思考,看得也很仔细,看来还得改。(点击课件,整个画面除隐约可见的枝条外,全是花朵)这样好了吗?
生:好了。
师:(点击课件,回到文本)同学们能不能以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
(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通过你们的读,我看到了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点评:在阅读课上用多媒体引进资料性课程资源无可非议,但常会出现引进过多、过滥的现象,使阅读课堂成了“音乐播放厅”、“图片展览室”、“影视俱乐部”。在这则片段中,教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课件中故意留下许多不到位的地方,随着学生的评议,石榴花渐多。这一教学细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花的“多”,更为学生后来读好这句话作了极好的铺垫。
一则资料——《军神》教学片段
文本: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手术前,什么地方最能证明他是真正的男子汉?
生:(读课文)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虽然开刀时不打麻醉会很疼,但刘伯承为了以后能指挥打仗,就不管疼不疼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刘伯承不施行麻醉是为了以后指挥打仗?
生:因为刘伯承说:“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你是从课文上知道的,对吗?刘伯承的确用他清醒的大脑,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点击课件,屏幕上逐行出现配有旁白的一段资料。)
1916年3月,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
1932年10月,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
1935年5月,指挥红军干部团强占皎平渡,巧渡金沙江。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指挥大小战斗五百余次,歼灭日伪军53万人。
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九大战役,歼敌20万余人。
1947年8月,与邓小平一起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像钢刀一样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令蒋介石心惊胆战。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等人发动淮海战役,获得巨大胜利。
1949年4月,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
1950年冬,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现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而此刻,他将要为此付出的是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疼痛。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伯承说的这句话。
点评:1916年丰都战役后,头部受伤的刘伯承为了在未来的军事生涯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坚持手术中不用麻醉,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了课程资源的开拓点,适时展示从丰都战役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刘伯承的主要功勋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不但对刘伯承充满了敬佩景仰之情,而且深深地理解了刘伯承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毅力忍受巨痛,进而真正走进了文本,领悟课文的丰富内涵。
一个词语——《赤壁之战》教学片段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时,把“船帆”读成了“帆船”。该生读完,其余学生都没有发现这一误读)
师:请你再读一遍。
生:(读)
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一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围绕他读错的这个词,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为什么士兵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却是“帆船”呢?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一自然段,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生:“船帆”侧重于“帆”,“帆船”侧重于“船”。
生:士兵看时,船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帆;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船离得近了。
生:可以这样设想,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有出现,忽然士兵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刚出现,可是等曹操定睛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度非常快。
生:老师,我接在他后面加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一方很好地利用了“天时”——东南风。
生(开始读错的):老师,我不会再把“船帆”读成“帆船”了。
生:我认为朗读这一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学生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点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的“意外”似乎很常见,仅仅是将“船帆”读成了“帆船”。面对这样看似普通的错误,教师却发现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并牢牢抓住。先是让读错的那位学生再读,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一误读之处,然后设问:为什么同一样事物,士兵称“船帆”,曹操却称“帆船”呢?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学生的发言看,他们在“船帆”与“帆船”的探究中,凭借课文提供的信息,凭借课文的故事背景,生成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如“可见东吴的船速度非常快”“可见东南风很急”。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误读”的价值,及时捕捉,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教学因意外细节的捕捉而精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台师范附属小学
江苏省东台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罗申◇
文本: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渴了喝点儿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小青蛙一起跳上山。
(教师点击课件,轻松的音乐响起,学生站到座位旁的过道上,快乐地跳起来。可是,不一会儿,学生已经由原来的兴高兴烈变得气喘吁吁了。)
师:小青蛙们,继续跳,不要停。马上就到山顶了。
(学生继续气喘吁吁地跳,可跳的节奏越来越慢,但仍在坚持。)
师:小青蛙们,快到山顶了,咱们先休息一会儿。
(学生停止了跳,但一个个都在喘着气,有人甚至发出“好累呀”的感叹。)
师:小青蛙们,现在感觉怎样?
生:累!
师:小青蛙们,这样太辛苦,太累了,我们就不要往上跳了,回去吧。
生:(纷纷)不!
师:为什么呀?
生:再坚持一下,就能到达山顶啦!
生:不能回去,一回去,刚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点评:叶圣陶说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触,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给学生留下各自鲜明的烙印。”教师根据文本和儿童的特点,巧妙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上跳的细节。课堂上,学生先兴高采烈,可随着时间的延续,学生变得气喘吁吁,并且跳的节奏越来越慢,但为了能到达山顶,都坚决不同意停下来。无需说教,学生在跳中真真切切体验了累,在跳中感受到了青蛙为了看海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一教学细节,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光辉充溢课堂。
一组课件——《石榴》教学片段
文本: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石榴花?
生:我看到了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呢?(学生读书)
师:老师根据这句话画了一幅画,请同学们评一评,好不好啊?
生:好。
师:(点击课件,画中石榴枝头的石榴花稀稀疏疏的。)
生:画得不好,因为花不多。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书上写的是“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我是从“密、挂满”几个词知道花很多。
师:老师接受你的意见,把画改一改。(点击课件,花多了几朵,但仍不很多)同学们,这样行不行?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小朋友们都很有主见,认为行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行了,因为花已经很多了。
师:说得好像有道理。(对着说“不行”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真自信,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大声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花还没有挂满,有的枝条上还没有花。
师:你真会思考,看得也很仔细,看来还得改。(点击课件,整个画面除隐约可见的枝条外,全是花朵)这样好了吗?
生:好了。
师:(点击课件,回到文本)同学们能不能以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
(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通过你们的读,我看到了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点评:在阅读课上用多媒体引进资料性课程资源无可非议,但常会出现引进过多、过滥的现象,使阅读课堂成了“音乐播放厅”、“图片展览室”、“影视俱乐部”。在这则片段中,教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课件中故意留下许多不到位的地方,随着学生的评议,石榴花渐多。这一教学细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花的“多”,更为学生后来读好这句话作了极好的铺垫。
一则资料——《军神》教学片段
文本: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手术前,什么地方最能证明他是真正的男子汉?
生:(读课文)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虽然开刀时不打麻醉会很疼,但刘伯承为了以后能指挥打仗,就不管疼不疼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刘伯承不施行麻醉是为了以后指挥打仗?
生:因为刘伯承说:“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你是从课文上知道的,对吗?刘伯承的确用他清醒的大脑,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点击课件,屏幕上逐行出现配有旁白的一段资料。)
1916年3月,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
1932年10月,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
1935年5月,指挥红军干部团强占皎平渡,巧渡金沙江。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指挥大小战斗五百余次,歼灭日伪军53万人。
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九大战役,歼敌20万余人。
1947年8月,与邓小平一起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像钢刀一样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令蒋介石心惊胆战。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等人发动淮海战役,获得巨大胜利。
1949年4月,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
1950年冬,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现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而此刻,他将要为此付出的是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疼痛。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伯承说的这句话。
点评:1916年丰都战役后,头部受伤的刘伯承为了在未来的军事生涯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坚持手术中不用麻醉,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了课程资源的开拓点,适时展示从丰都战役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刘伯承的主要功勋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不但对刘伯承充满了敬佩景仰之情,而且深深地理解了刘伯承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毅力忍受巨痛,进而真正走进了文本,领悟课文的丰富内涵。
一个词语——《赤壁之战》教学片段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时,把“船帆”读成了“帆船”。该生读完,其余学生都没有发现这一误读)
师:请你再读一遍。
生:(读)
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一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围绕他读错的这个词,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为什么士兵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却是“帆船”呢?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一自然段,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生:“船帆”侧重于“帆”,“帆船”侧重于“船”。
生:士兵看时,船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帆;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船离得近了。
生:可以这样设想,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有出现,忽然士兵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刚出现,可是等曹操定睛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度非常快。
生:老师,我接在他后面加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一方很好地利用了“天时”——东南风。
生(开始读错的):老师,我不会再把“船帆”读成“帆船”了。
生:我认为朗读这一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学生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点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的“意外”似乎很常见,仅仅是将“船帆”读成了“帆船”。面对这样看似普通的错误,教师却发现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并牢牢抓住。先是让读错的那位学生再读,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一误读之处,然后设问:为什么同一样事物,士兵称“船帆”,曹操却称“帆船”呢?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学生的发言看,他们在“船帆”与“帆船”的探究中,凭借课文提供的信息,凭借课文的故事背景,生成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如“可见东吴的船速度非常快”“可见东南风很急”。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误读”的价值,及时捕捉,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教学因意外细节的捕捉而精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台师范附属小学
江苏省东台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罗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