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虽说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教的乏味,学生学得无趣。本文就如何破解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这一难题,提高教学实效谈谈粗浅看法。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现状;策略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千年的辉煌诗歌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学习古诗词,是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的教学要求和“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的考试要求。由此可见,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觀察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教学大致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
诵读型。整节课以诵读为主线,试图将诵读指导、诵读实践和理解欣赏融会贯通,这类课,只有个别诵读功底深厚的教师能取得成功,教师往往凭借自己的范读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动起来,从而让学生参与诵读,体会诗人情感。但对于多数教师而言,指导诵读乏力,过分注重对学生朗读的分析评价,结果导致学生束手束脚,不愿朗读,教师的教学意图最终无法实现。
解读型。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上,基本上是按照作者介绍、朗读感知、分析诗句、品味语言、领会主旨等环节来组织教学。这类课看似内容丰富,面面俱到,但它与一般的文言文阅读课没什么区别,理性分析有余,熏陶感染不足,缺乏诗的韵味和美感,难有实效。
应试型。教师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掌握某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上,往往是教师先介绍方法,并示范运用,接着要求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学习诗歌,然后迁移到其他同类诗歌的学习上。这类课主要受考试指挥棒影响,强调解题规律与答题模式,显示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上述三种教学,在实践中往往显得缺乏诗的韵味,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体验古人的感受,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课堂常常显得沉闷而单调乏味。这样的教学,最终将导致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消弭,这实在是母语教学的一大隐患,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固然与古典诗歌创作年代久远,语言高度精炼,手法多样,寓意含蓄。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积累少、文化底蕴不足等因素有关。
如何破解古典诗歌教学的难题,使古典诗歌教学更有诗意,变死气沉沉的课堂为生机勃勃的春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笔者就自己在古典诗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对古典诗歌教学作了一些初浅的探索。
1.学前激趣
如上所述,古典诗歌创作年代久远,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绝大部分古诗词的内容都和学生目前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距离,诗歌中的许多情感,一般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和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针对每一篇古诗词的特点去指导学生预习,只是机械化或即兴化地布置预习任务,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难以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所以,教师在学习古典诗歌之前,要给学生必要的兴趣引领,情境体验。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想象还原场景、换位思考,利用自己的经验体会诗人当时的情境。如在布置学生预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教师可以考虑设置以下几个预习任务:①请学生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形容和家人、同学分别时的情感体验,以此来初步唤起思乡的间接体验,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②让学生感受诗歌所写的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尝试描绘诗歌的画面。
2.描绘意境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可通过捕捉意象,艺术再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景象画面,引导学生从“诗画”的直观体验中理解作品意象的灵动美。初中生是富于想象的,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古诗中的意象充分融合,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构造出一幅景致协调,情景相融的完整画面,再现诗人所创造的诗歌意境,让学生通过脑海中的自主想象感悟诗的意境之美。这比教师逐字逐句、条分缕析有效得多。李煜的《相见欢》是一首画面感和感染力极强的词,篇中仅用短短的几句就细腻地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被幽禁的孤独、寂寞、痛苦的内心,堪称千古绝笔。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围绕上阕诗句描绘一幅画面。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进行描绘。例如有学生写到:
“诗人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内心忧愁,抬头仰望苍天,只见一弯残月静静地蜷缩在天边。晓风残月,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一层密不透风的黑幕。俯瞰庭院,无边的秋色染黄了高大的梧桐,或许它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凄清,只能洒下片片树叶,给这庭院徒增一丝凄凉。”
这样的画面描绘,既激发了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诗歌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3.音乐浸染
诗歌是诗亦是歌,古代诗歌往往是用来吟唱的。因此,至今也有许多诗词传唱不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配合音乐在教学中让学生高歌一曲,用歌唱来替代重复的诵读,学生亦不乐乎?
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在上课伊始,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带着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唱了这首歌。下一节课时,教师让学生来唱这首词,学生感情非常投入,很自然地唱出了词中的豪迈与良好的祝愿。再如教学《诗经》中的《蒹葭》,这首诗被台湾女作家琼瑶改编为《在水一方》,其曲宛转悠扬,词句典雅蕴藉,是最贴近原诗意境的一首歌曲。在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此曲,并将其歌词与《蒹葭》原诗字句对读,以此逐渐理解原诗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之美。
4.创作古诗
美学家朱光潜告诉我们:“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不经过一个模仿阶段的。”所以,古典诗歌虽离我们年代久远,学习创作的难度较大,但鼓励和引导学生尝试改写或仿写未尝不可。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现状;策略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千年的辉煌诗歌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学习古诗词,是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的教学要求和“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的考试要求。由此可见,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觀察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教学大致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
诵读型。整节课以诵读为主线,试图将诵读指导、诵读实践和理解欣赏融会贯通,这类课,只有个别诵读功底深厚的教师能取得成功,教师往往凭借自己的范读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动起来,从而让学生参与诵读,体会诗人情感。但对于多数教师而言,指导诵读乏力,过分注重对学生朗读的分析评价,结果导致学生束手束脚,不愿朗读,教师的教学意图最终无法实现。
解读型。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上,基本上是按照作者介绍、朗读感知、分析诗句、品味语言、领会主旨等环节来组织教学。这类课看似内容丰富,面面俱到,但它与一般的文言文阅读课没什么区别,理性分析有余,熏陶感染不足,缺乏诗的韵味和美感,难有实效。
应试型。教师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掌握某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上,往往是教师先介绍方法,并示范运用,接着要求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学习诗歌,然后迁移到其他同类诗歌的学习上。这类课主要受考试指挥棒影响,强调解题规律与答题模式,显示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上述三种教学,在实践中往往显得缺乏诗的韵味,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体验古人的感受,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课堂常常显得沉闷而单调乏味。这样的教学,最终将导致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消弭,这实在是母语教学的一大隐患,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固然与古典诗歌创作年代久远,语言高度精炼,手法多样,寓意含蓄。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积累少、文化底蕴不足等因素有关。
如何破解古典诗歌教学的难题,使古典诗歌教学更有诗意,变死气沉沉的课堂为生机勃勃的春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笔者就自己在古典诗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对古典诗歌教学作了一些初浅的探索。
1.学前激趣
如上所述,古典诗歌创作年代久远,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绝大部分古诗词的内容都和学生目前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距离,诗歌中的许多情感,一般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和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针对每一篇古诗词的特点去指导学生预习,只是机械化或即兴化地布置预习任务,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难以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所以,教师在学习古典诗歌之前,要给学生必要的兴趣引领,情境体验。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想象还原场景、换位思考,利用自己的经验体会诗人当时的情境。如在布置学生预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教师可以考虑设置以下几个预习任务:①请学生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形容和家人、同学分别时的情感体验,以此来初步唤起思乡的间接体验,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②让学生感受诗歌所写的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尝试描绘诗歌的画面。
2.描绘意境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可通过捕捉意象,艺术再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景象画面,引导学生从“诗画”的直观体验中理解作品意象的灵动美。初中生是富于想象的,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古诗中的意象充分融合,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构造出一幅景致协调,情景相融的完整画面,再现诗人所创造的诗歌意境,让学生通过脑海中的自主想象感悟诗的意境之美。这比教师逐字逐句、条分缕析有效得多。李煜的《相见欢》是一首画面感和感染力极强的词,篇中仅用短短的几句就细腻地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被幽禁的孤独、寂寞、痛苦的内心,堪称千古绝笔。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围绕上阕诗句描绘一幅画面。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进行描绘。例如有学生写到:
“诗人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内心忧愁,抬头仰望苍天,只见一弯残月静静地蜷缩在天边。晓风残月,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一层密不透风的黑幕。俯瞰庭院,无边的秋色染黄了高大的梧桐,或许它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凄清,只能洒下片片树叶,给这庭院徒增一丝凄凉。”
这样的画面描绘,既激发了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诗歌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3.音乐浸染
诗歌是诗亦是歌,古代诗歌往往是用来吟唱的。因此,至今也有许多诗词传唱不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配合音乐在教学中让学生高歌一曲,用歌唱来替代重复的诵读,学生亦不乐乎?
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在上课伊始,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带着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唱了这首歌。下一节课时,教师让学生来唱这首词,学生感情非常投入,很自然地唱出了词中的豪迈与良好的祝愿。再如教学《诗经》中的《蒹葭》,这首诗被台湾女作家琼瑶改编为《在水一方》,其曲宛转悠扬,词句典雅蕴藉,是最贴近原诗意境的一首歌曲。在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此曲,并将其歌词与《蒹葭》原诗字句对读,以此逐渐理解原诗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之美。
4.创作古诗
美学家朱光潜告诉我们:“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不经过一个模仿阶段的。”所以,古典诗歌虽离我们年代久远,学习创作的难度较大,但鼓励和引导学生尝试改写或仿写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