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皮肤:用触摸感知改变世界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肤是我们人类重要的感知器官。通过皮肤,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冬日的寒风、夏日的酷暑、清风的吹拂甚至是偶尔飘落而至的花瓣。人类的皮肤,通过触觉感知外界的环境,而触觉是多种感知的集合,包括接触的位置、接触力的方向和大小、接触物体的温度以及接触物体表面的纹理和硬度等。皮肤通过感知这些信息并通过神经传至大脑,构成了人类的皮肤感知功能,实现了人们通过皮肤对外界的感知。
  而电子皮肤则具有与人体皮肤相似的功能,利用特殊材料制造的电子皮肤,像人类的皮肤一样柔软,并且能够像人类的皮肤一样感知压力的大小。随着电子皮肤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子皮肤的感知精度不断提升,响应时间仅为几毫秒,“一点都不比人类的皮肤差”。电子皮肤能够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安装在机器人手臂上,使得机器人具备像人类一样的触觉感知能力;可以作为可穿戴设备应用于虚拟现实领域,使人们有逼真的沉浸感;还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作为烧伤、皮肤病等患者皮肤功能的替代品。本文旨在介绍电子皮肤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对电子皮肤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电子皮肤的起源——触觉传感器与MEMS技术
  电子皮肤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03年,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并五苯分子这种低分子有机材料制造了一块薄膜,并在薄膜的表面上密密麻麻地布置了压力传感器,从而完成了具备压力感知能力的电子皮肤的原型。当然真正的皮肤并不止具备压力感知能力,像人类的皮肤能够实现对多种外界环境刺激的感知和体验。通过表面细胞的末梢神经感受外界的刺激,进而将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网络传递到大脑,实现对外界情况的判断。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这种多种感知复合的感觉称之为触觉。触觉不是一种单一的感觉,而是多种感觉的复合体,包括力觉、接近觉、热觉等等,可以说,电子皮肤就是通过在特殊的材料制成的薄膜上密布搭载触觉传感器,从而替代人类皮肤实现触觉感知的电子设备。
  我们知道,人类皮肤的表面密布着表皮细胞,这些细胞就是我们人类实现触觉感知的“传感器”。电子皮肤为了做到像人类的皮肤一样,就需要把传感器做到足够小,这就不得不提一下MEMS技术。MEMS,即微电子机械系统,是一种独立的智能系统,利用MEMS技术制造的传感器,其尺寸在微米甚至纳米级别,为制造超小型触觉传感器、并在薄膜上进行密布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美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的研究人员对电子皮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研发出了各自特点的电子皮肤,并在与机器人、医疗、人工智能及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交互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互动性。
  电子皮肤在机器人上的应用
  机器人是科幻影视作品中永恒的题材,人们常常幻想着能够与机器人交流和共处。如果机器人没有感知外界的皮肤,试想当人们与机器人握手的时候,我们握到的可能不是一只友好的手,而是一只力量强大的钢钳。没有手部皮肤的感知,机器人就不知道接触物体的柔软、力度等信息,也无法做出相应的调节,而电子皮肤使得机器人能够触觉感知周围环境,清楚地分辨握着一只手和握着一个零件的区别,电子皮肤能够帮助机器人的智能化进程迈出巨大的一步。
  目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将电子皮肤安装到了机器人的手臂上,并利用电子皮肤上密布的传感器收集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信息,来识别周围环境的情况。由于电子皮肤很薄,搭载皮肤的机器人手臂仍然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在手臂接触到物体的时候,能够准确地反馈物体的硬度、接触的位置和力的大小,从而调整机器人的运动决策,完成主动躲避障碍物、改变输出力大小等一系列的操作。现阶段,视觉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功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皮肤作为感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近几年也发展迅速,通过视觉和电子皮肤的联合使用,机器人的智能化和自主化将进一步提升。
  电子皮肤在医疗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
  电子皮肤的发展和应用不仅使得机器人更像人,也使得人们比过去更加接近虚拟世界。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遨游,可以触碰和操作虚拟物体,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再也不是梦想。而电子皮肤的应用,则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触觉行为,不仅使得人们能够“真实地触摸”到虚拟物体,甚至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还原微风、水流和雨滴带给人们的感觉,这将大大提升沉浸感和真实感,为今后VR游戏及虚拟装配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电子皮肤的出现,也为现代医疗对皮肤病、烧伤等需要进行植皮操作的治疗方法带来了福音。普通的植皮手术需要考虑病患的排异反应,因此植皮的主要来源是患者其他部位的皮肤,一方面会给病患带来新的创伤,另一方面导致大面积植皮无法实现。而电子皮肤的出现能够极大地缓解皮肤来源问题,使得医治大面积烧伤和皮肤病成为可能。同时,作为电子设备能够有效地规避生物体的排斥反应,成为未来解决皮肤病患的新途径。
  此外,电子皮肤可以作为一种人体的身体健康监测设备发挥作用。电子皮肤与人体直接接触,能够通过搭载各类传感器直接测量病患的身体数据,例如心跳、体温、血糖、血压、出汗量等实时情况,监测病患的身体状况,掌控病患治疗流程,甚至可以为病患留下操作界面,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健康管理管家。
  通过电子皮肤监测人体的生理信号已经处于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的阶段,摩托罗拉公司申请过一项关于电子皮肤纹身的专利,通过将电子皮肤放置在人体的喉部,将喉咙震动的频率和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蓝牙或者NFC的方式发送给手机进行处理并转化为声音控制信号,实现对手机的操控。而东京大学研制的带有一个显示屏的电子皮肤,除了能够对人体的弱电信号进行检测之外,还能够将数据处理之后进行显示,这类电子皮肤很薄且重量轻,具有较好的柔韧性,有望在以后替代传统的可穿戴设备。
  电子皮肤的研究展望
  电子皮肤的研究,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随着电子皮肤的普及,将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目前大部分的电子皮肤还处在基础研究和样品试制阶段,要达到我们的美好设想尚需时日,有许多的科学问题还等待着科学家们去解决和探索。例如完全地还原人类的触觉感知,现在的电子皮肤大多只能感受垂直于皮肤方向上的压力,而无法完全再现触觉感知功能,不过随着MEMS技术的发展,对温度、接触、摩擦和纹理等感知技术已逐步实现,具备触觉完全感知功能的电子皮肤并不遥远。
  另外,电子皮肤的柔性问题也是现在的研究热点,由于电子皮肤是由电子器件组成,难免给人生硬的印象,通过改良衬底材料,可以使得电子皮肤表现出极佳的柔软性和延展性,为大面积覆盖使用奠定基础。斯坦福大学的华裔教授鲍哲南领导的团队发明了一种高灵敏度柔性塑料薄膜材料,能够测量出蝴蝶停在上面的压力,且测量的反应时间极快,不超过几毫秒。正是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使得电子皮肤的性能不断提升,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应用越来越近。
  当然除此之外,电子皮肤的应用也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将电子皮肤与人类的神经和细胞组织相连,如何将感知的触觉信号转化为人类细胞识别的神经信号,如何解决电子皮肤长期使用时器件的壽命问题等。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电子皮肤研究所取得的每一点进展,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在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已经能够较为完善再现的今天,触觉的再现一直存在空档,电子皮肤的发展为触觉感知的再现带来了希望,而且是以最接近人体触觉感知的方式再现,电子皮肤的发展到底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如何的变革,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其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洛江分界处的洛阳江入海口,始建于北宋年间(1053—1059年),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修造完成。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它桥长834m,宽7m,与河北省赵县赵州桥、北京市卢沟桥、广东省潮州市湘子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氏石桥。建桥时,所采用的“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我国乃至世界造桥史上的技术创举,体现出了古代汉族劳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年不过是沧海一粟,而过去的“十一五”对于中国来说却是那样的不平凡。这五年,中国举全国之力办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举办第29届奥运会和第41届世界博览会。  2008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北京奥运会让全球享受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体坛盛宴”,“令全世界在震撼和感动中用崭新的目光看待北京”。为了完成这一注定将载入人类体育史册的神圣使命,北京创造了无数个第一,首先是“科技奥运”理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施对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援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实践中出现的援助行为混乱、援助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
临近岁末,愈发感到时光留不住,流逝得飞快,好像还没做成什么事情,一年就这么“打发”掉了。许多职场中人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在速度和时间中弥散的,确乎是现代人的焦灼与忧虑。
没有轰轰烈烈,但达成的是高起点攻关;不言马到成功,但一直在稳步推进。由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牵头组织的“十病十药”研发项目实施一年了,用中医药方法来干预和治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教师的立德树人作用,并用“筑梦人”和四个“引路人”来隐喻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使命以及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古到今,在东西方文明中都有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