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引线”见主旨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cs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文本的理解,难度最大的当属对主题的理解。理解小说主题至少需要两个步骤:一是利用“小说阅读金字塔法”理清主题外围的环境、人物、情节等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二是寻找和梳理文章环境、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潜在的与主题相连的“引线”,并认真分析,让其与主题互相连通。下面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短篇小说《故乡》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运用“小说阅读金字塔法”理清环境、人物、情节等基本要素及其关系。“金字塔”共分三层:第一层,明环境,理情节;第二层,析人物;第三层,探主题。阅读时要由低到高,逐层向上。我们可以运用“初读感知、再读梳理、细读分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层和第二层阅读目标,顶层目标留待第二步时去做。
  初读时,应弄清作品中有哪些人物,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并运用阅读文本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过程,便于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读梳理时,要进一步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作品着墨较多的人物(闰土,杨二嫂)。
  细读分析是指通过静心阅读,较准确地把握文中着墨较多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和把握人物形象有三种途径:一是勾画出文中明白揭示了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的关键词,通过词义把握人物特点,例如文中“木偶人”一词,就刻画出了中年闰土长期遭受苦难生活的压迫,变得像呆滞迟钝的木头人一样的形象。二是关注文中的事件。人物的性格支配、影响着文中的事件,同时,人物性格又在事件中得到体现。例如,文中的“要香炉和烛台”,就表现了闰土“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的生活态度。三是分析文中的描写。文本从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对人物所做的描写往往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品质性格、思想身份、处世态度等。例如:文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就表现了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思想上深受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影响的特点。文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则体现了闰土的迟钝麻木。
  第二步,寻找和梳理文章环境、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潜在的与主题相连的因素,并认真分析,让其与主题互相连通。具体可以从4个角度入手。
  1.从环境的角度,揣摩演绎。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与作品主题解读相联系的环境引线,一般为社会环境。
  《故乡》创作于1921年。此时,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帝国主义和代表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仍在剥削和压迫着中国的广大人民。双重压迫使国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作为一个身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鲁迅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他急切地想为中国人民寻求到一条通往新生活的路。尤其是1919年12月,他由北京动身回故乡绍兴接母亲等去北京居住,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现状之后,这种忧虑和寻求更加急切。此后不久,即1921年1月,鲁迅就以这最后一次回故乡为触发点,结合自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创作了《故乡》。
  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心路历程,不难获得如下两点发现:一是辛亥革命后,在双重压迫下,中国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二是知识分子渴望追求新生活。这种分析是否正确,可以等分析完文本和其他引线后再作判断。
  2.从情节的角度,循事入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作品所叙“故事”作为引线,从故事情节发展和小说所选的题材中去探寻主题。
  本文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的主体是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与变化。回忆中,少年时的闰土看瓜刺猹,能管祭器,能装弶捉小鸟雀,会雪地捕鸟,跟“我”讲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离开后还送“我”贝壳和鸟毛;现实中的中年闰土已变得叫“我”“老爷”,拖水生作揖,只是摇头,要香炉和烛台。回忆中的杨二嫂年轻貌美,终日坐着卖豆腐;现实中的杨二嫂不仅当面嘲讽“我”,还顺手牵羊拿走母亲的手套,中伤闰土偷碗碟。情节发展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虽然性别不同,经历迥异,但境况都越来越贫穷,思想都越来越落后,精神都越来越愚昧。“我”在故乡时还见到了水生,他“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如今同宏儿“松松爽爽出去”的水生,若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变,成年后的生活状态看似无法知晓,实则也不会比中年闰土好到哪儿去。
  探寻归纳后不难发现,这些故事情节中的引线都隐隐指向一个呼之欲出的“理”——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和苦难在一代代轮回,广大民众就像处于漫长的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光明和尽头。
  3.从人物的角度,由此及彼。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作品着墨较多,情节构成中参与度较高的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遭遇、职业、身份、地位、生存状态,并沿着“人物”这条引线,由“一个”到“一类”,扩展开去研究其他具有相同经历、习性、身份的人们的生存特点和生命轨迹,进而把握主题。
  “我”的回忆中,少年闰土是一个健壮活泼、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热情纯真、无忧无虑的“小英雄”,而现实中见到的中年闰土已变成了沧桑衰老、沉默木讷、谦恭封建、麻木迟钝、活力尽失的“木偶人”;回忆中的杨二嫂是个美丽本分,虽被侮辱损害却从不伤害人的“豆腐西施”,而现实中的她则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放纵泼辣、靠损害别人来为自己捞好处的庸俗势利的“圆规”。身为农民的闰土和身为城镇小市民的杨二嫂,在封建社会变本加厉的剥削和压迫之下,蓬勃的生命力日渐消退,纯真的人性逐渐被扭曲。以这两个人作为分析的起点,顺着人物这条引线想一想,与之同类的其他农民和小市民生活又如何呢?扩展延伸后的人物群像和作品主题有关系吗?经过思考很容易发现,同样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其他农民和小市民的经历也是大同小异的,他们的生存也是艰难的,精神也是病态的,活力也是被扼杀了的。作品中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个体的形象,实际上已经成了与他们同类的人的共同形象,成了以农民和小市民为国民构成主体的精神扭曲、生命活力被扼杀的中国人群像。
  4.从语言的角度,由表及里。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文中含义深刻丰富的关键句为引线,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来把握主题。
  《故乡》中这样的关键句共有4处:
  ①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②老屋离我愈远了……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③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④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透过这些词句的表面,结合前后文和写作背景纵深挖掘,针对关键句问一问“为什么”“是什么”“指的谁”“是什么样的”“怎么办”,我们能获得如下信息:
  ①“我”被闰土的一声“老爷”深深震动,儿时的纯真情谊已不在,他心中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们已经有了厚厚的隔膜。
  ②故乡的见闻和经历让“我”非常失望,所以“我”对它并不留恋;与故乡的人们特别是闰土有了较大的隔膜让“我”觉得孤独、郁闷;当初的小英雄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大变样,这个影像再也回不去了。
  ③“我”希望水生和宏儿能将纯真的友谊保持下去,那種隔膜的人际关系让“我”很难受;“我”希望下一辈能过上全新的生活——既不用为了谋生四处奔波,也不因承受生活的重压而艰辛麻木,更不能为了自己过上好生活去损害他人。
  ④“我”想,过新生活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只要满怀希望地去奋斗追求,就会迎来新生活。
  将这些关键句的深层含义略作梳理归类(注意加着重号的词句),便能发现“渴望纯真情谊”“忧虑隔膜”“追求新生活”是作者情之所系,“旨”之所在。
  将上文中对环境、情节、人物、语言四条引线的分析加以综合,让它们相互联接、对话,再结合原文做一番选择和修订,《故乡》一文的主题就清晰可见了——文章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以及中国人精神扭曲、普通民众生命活力日益被扼杀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隔膜的深层忧虑,对纯真人际关系的渴望和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作者单位:十堰市张湾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泰勒指出,强调课程问题要从教育目标、教育经验、组织方式和目标评价四方面入手,就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意识而言,我们要从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评价意识四方面入手。  一、课程目标意识——为什么教?  课程目标意识是指教师对数学课程教学的标准以及教学任务的敏感性和自觉程度。定位教学价值,我们才会有效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我们才会有效设计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的课程目标意
本选题主要基于时代背景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探讨如何建设一个结合学校实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特色学校建设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并提炼课程理念,提出个性化课程开发的行动纲领和实施策略,这是本选题意义之所在。  一、明晰理论基础  作为“秉承华中科技大学文化传统”的附小,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基于自身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关注科学人文和谐发展的文化传统,借鉴全人教育理念和整体教育理论建构了自身的学校文化顶层设计,
①需要注意的是,当M1坦克被贫铀穿甲弹击中或坦克的贫铀装甲被击中,这时以M1坦克为中心、半径50m以内的人员都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因为有放射性火灾的危害,包括放射性粉尘等  ②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一、穿戴防毒面具,并且遮盖暴露的皮肤,但不需要穿生化防护服  ③二、离开坦克或离开被污染的区域之后,要拍落身上的灰尘  ④三、在进食前一定要用流水洗手  ⑤此外,車组乘员还必须严格遵守以下两项原则:
游戏中可以“发现数学”,数学中的很多结论,可以借由游戏得以展现。  游戏中可以“做数学”,构思精巧的课堂数学游戏,让教学不再“枯燥无趣”。  游戏中可以培养数学思维,数学和游戏一样,既要严格遵守规则,又鼓励创新发现。  游戏里还有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游戏不应被视为课堂的“调味品”。好的数学游戏设计,可以贯穿整个课堂,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知识,可以让师生的视野更为开阔。  本期,我们关注
先学后教的基本意蕴在于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学顺序变为学生“先学”而教师“后教”,以保证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  某种意义上讲,先学后教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所彰显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必将带来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  一、“先学”不足的实然之状  各地先学后教实验校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先学”环节课本阅读落
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中的“材”主要指教材,涉及到编者意图和文本特点两个方面。教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时,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兼顾学情,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一、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编者的意图对于把握解读方向、确定教学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编者通过“写在前面”“单元导读”“课
选入部编教材的文章多为名家之作,每篇都包含着多种可以学习、借鉴的写作技巧,但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必也不能面面俱到,而应选择最突出的或是学生最容易学到的一点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写作技巧。  一、依据单元选文特点,落实一课一得  教材每个单元安排有2—3篇教读课文。教读课文主要担负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浸润着人文主题,承载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使命;二是包含着语文要素(语文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今天,落实“四基”、发展“四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过于重视让学生解答已经提出的问题,并反复强化训练,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模式,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进而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试以《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从而促进课堂的深度学习。
用平板电脑学习带来了教学上的新体验:丰富的内容,有趣的实验,充满挑战的交互活动,随时随地的学习,在线作业反馈等。但这一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下面结合移动学习理论论述平板教学所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移动学习理论基础  各种学习理论都为基于平板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简要汇总如下表:  [学习流派\
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整合,以形成合理的教学板块;精心设计高屋建瓴、统领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通过对教学环节的合并、重组、增删等,让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打破常规思维,让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受制于三个方面——课程、文本和学生。教师要将确定的教学内容放到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并基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