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中的“材”主要指教材,涉及到编者意图和文本特点两个方面。教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时,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兼顾学情,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一、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编者的意图对于把握解读方向、确定教学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编者通过“写在前面”“单元导读”“课文导读”“研讨与练习”等版块渗透了编者意图。教师解读文本时如果不关注这些版块的内容,解读的方向就有可能“走偏”,进而选择不恰当的教学内容。
  《三峡》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笔者第一次教学时,对其作了如下挖掘:“或王命急宣”一句中,“王”不顾水涨势险而“急宣”,是一个怎样的“王”才可以如此不体察民情?“故渔者歌曰”一句在秋景中出现了渔人。“林寒涧肃”的深秋季节,鱼不会太多,渔人为何还要外出打渔且唱出这般伤感的歌调?笔者以为找到了解读《三峡》的钥匙——门的后面闪烁着“民生的疾苦”和“政治的腐败”。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笔者发现当时的社会确实黑暗,于是便将其作为主色调融入了教学设计中。
  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
  环节四:触凉透秋意(此环节品秋景之凄凉)
  师:朗读第四段,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后):凄凉。
  师:因何感到凄凉?
  生1:猴子的叫声。
  生2:山谷太空旷。
  生3:秋天本身就让人感觉有些伤感,再加上渔者的歌声。
  ……
  环节五:叹道元悲曲(此环节探讨本课主旨)
  师:其实这些都只是表面的,真正的原因,请大家结合社会背景思考。
  PPT展示郦道元生平:因为正直,494年被提拔为御史。527年,因得罪权贵被害身亡。
  PPT展示社会背景:公元500年,北魏政治日益腐败;高阳王的住宅像皇宫一样豪华,仆人多达六千,丫鬟五百,一餐费用数万钱;吏部被百姓称为卖官市场,各种等级的官职都有固定价格;繁重的兵役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不少百姓入寺为僧为尼。
  师:为何而悲凉?
  学生沉默。
  见此情景,教师只得让学生讨论。一阵看似热闹的讨论后,个别学生勉强答出了“悲”的原因在于郦道元的不平身世和社会腐败。
  教学的失败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第二次教学前,笔者再次认真研读了教材。《三峡》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册“写在前面”中说:“你将感受战争的残酷、正义的力量,将呼吁让世界充满爱,将领略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魅力……”“领略自然山水的魅力”指的便是第六单元的文章了。由此可知,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个单元,领略自然山水的独有魅力。
  再来看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读:“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歌咏自然山水的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歌咏自然山水的篇章”指明了这个单元的文章都取材于山水,都表达了对山水的歌咏,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激发灵性”“陶冶情操”。“灵性”意为“聪明才智”。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仅是仁人智者对山水的青睐,同样,山水也会影响人的智慧。“情操”指“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品读山水、亲近自然能让学生的心理状态趋向稳定甚至高尚。可见,编者在编写本单元篇目时,就已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了。
  最后来看“课后研讨和练习”。编者安排了三道题:一是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二是解释“重岩叠嶂、夏水襄陵、乘奔御风、绝巘、飞漱、清荣峻茂”等词语;三是阅读《早发白帝城》,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这三道题遵循课标的学段目标,从文章内容梳理、语言风格品味、重点字词积累等角度进行设计,能充分挖掘出文本价值。
  综合分析后不难看出,编者自始至终都在指导教师,《三峡》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体会山水之美、感悟作者对自然山川的欣赏之情上。基于对编者意图的分析,笔者对《三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将原环节五“叹道元悲曲”删除,改成了“品三峡意境”。具体内容是,先让学生用“三峡,你是如此的 ”的句式,说说对三峡风光的认识,并思考哪些诗句与文中的三峡意境相符,然后教師拓展一些三峡风景图,配上诗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峡之美。增加了环节六“拥窗外韶光”,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到过哪里,并用语言描述那儿的景象。
  环节五先让学生用句式说话,既是一种语言训练,又是为了让学生说出学习本课后对三峡风光的审美感受,而勾连诗词是为了借助课内外的诗词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拓宽课堂的广度。拓展的诗配图既是对这个环节的小结,又是为了将学生的审美由课内引向课外,由三峡引向其他美景。环节六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分享其他风景,二是检测学生是否体会到了《三峡》的写法,并初步内化。
  选择这样的内容,按照这样的方式组织教学,课堂目标便回到了编者所期待的“领略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对景色的欣赏”“陶冶情操”“激发灵性”上来了。
  二、文本特点
  选择教学内容时,明确编者意图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若能找出这一篇与那一篇的不同,就有可能实现“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的目的。
  教学八年级下册的《醉翁亭记》之前,笔者通过对单元导读、研讨与练习等的认真分析,发现本单元反复强调的是“情”,且直截了当地列举了“旷达胸襟”“自得之乐”“闲适之情”等乐观心理,甚至在学习目标中,都强调了要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名句中思想感情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编者还交代了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府这个背景。编者的意图十分明确——分析作者积极的情怀,所以本课的主要目标可以确定为“体会欧阳修的情怀”。   目标确定后,就应根据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了。笔者选择教学内容时,将《醉翁亭记》与本单元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三篇文章更多的是相似点。比如:文体一致,都是游记类散文;创作背景相仿,皆逢被贬,且欧阳修与范仲淹被贬原因相同;情感上,都有旷达胸襟的体现;甚至在语言风格上,都有长短句灵活变换的特点。这篇文章属于自己“独有”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笔者把目光聚焦到写法上时,有了不小的发现:《小石潭记》中的叙述人称隐而不现,只在介绍“余弟”时,间接地提到了自己,我們可以将这篇文章的叙述人称视为第一人称;《岳阳楼记》中“予”多次出现,亦视作第一人称;《醉翁亭记》明显不同,文中出现的“太守”“醉翁”是第三人称,相应的文字,作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叙述自己的游历,而“庐陵欧阳修”是第一人称,此时作者才回归到自己的角度,可以说,作者自发地将“醉翁”“太守”和“欧阳修”剥离开了。笔者认为,这种叙述人称暗藏玄机: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时候,欧阳修是“醉翁”(一个借酒助兴,纵情山水的“老人”);当带领宾客一同欢乐,且记述下欢乐情景的时候,欧阳修是“太守”(一方百姓的父母官)。人称的转换,显示出“乐”的境界在提高——“醉翁”之乐是自己的乐趣,“太守”之乐是把治下百姓的乐趣当成乐趣;当山水游遍、宾客散尽,在作者看来“醉翁”“太守”完成了使命时,才让最真实的本我——“庐陵欧阳修”出现。
  文中的两种人称对应着欧阳修不同层次的多重身份,是学生可以通过品读、结合自身体验所能理解的,且有助于更立体地了解欧阳修,所以笔者将其选入教学内容,并据此设计了教学环节——
  一、抛砖引玉
  以屈原、杜甫、陶渊明等人的事例引出欧阳修,介绍欧阳修的诸多身份,并请学生寻找文本中出现的欧阳修的身份。(明确:学生一般只能找出“醉翁”“太守”,而找不出“欧阳修”,部分学生也有可能提炼出“文人”“贬官”等身份。)
  二、知醉翁
  1.多种形式朗读文中写景部分。
  2.形容山水的特点。
  3.评价醉翁的形象。
  三、知太守
  1.有侧重地品读文中写“游宴”的部分。
  2.形容“游宴”氛围。
  3.拓展欧阳修知滁期间的举措,评价太守形象。
  四、知永叔
  拓展欧阳修生平的重要经历,帮助学生立体地了解欧阳修。
  以“身份”切入,既让教学具有了新意,又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了欧阳修乐观旷达、爱民乐民、心怀天下的情怀。这样的教学符合编者意图、文本特点、学生实情,且不落俗套,是有创意、有实效的教学。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
其他文献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基本方面,这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和教育价值定位的进步。神龙小学作为武汉市综合评价改革的试点实验校,指向“互联网 ”评价体系内涵及策略的研究,将大理想化为小目标,助力学生成长。  一、“纵贯线”——评价升级,蝶变之旅  2012年暑期,学校出台了《七彩评价体系》,将“能力、承担、发展”作
要培养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应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身边事、身边物出发,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务必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充实。  举例子,明确信息技术重要性。学生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部分原因是把信息技术等同于“玩电脑、上网”,对这门学科不了解。因此,我注重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信息”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每天吃的饭、喝的水。  例如,一般我在第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又说,“教是为不不教”。前一句话突出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后一句话突出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中,两者都不可偏废,但不同的课文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斑羚飞渡》,就可以侧重于人文教育。  一、熟读课文,把握情节  《斑羚飞渡》是一篇小说,讲述的是斑羚群在后有猎人、前是悬崖的绝境中,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飞渡,摆脱绝境的故事。斑羚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牢记两句话:一句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句是“文以载道”。前一句是孔子所说,强调了文采,即笔者所说的“言”;后一句是韩愈的名言,强调了文章的思想性,即笔者所说的“文”。“言”与“文”如同一架马车的两只车轮,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如何做到言文并重呢?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反复诵读,品“西汉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语文教学中各种新教法、新模式层出不穷,一派“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热闹景象。只是莺语再美,长作此声,难免使人厌倦。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选择的同质化。而一旦形成同质化,所授内容极易蜕变为“伪内容”。  一、角色取向泛道德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处的“道”,绝非狭隘的“道德”。但是,在思想激荡的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常常有意,或是无意地充当了“道德
泰勒指出,强调课程问题要从教育目标、教育经验、组织方式和目标评价四方面入手,就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意识而言,我们要从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评价意识四方面入手。  一、课程目标意识——为什么教?  课程目标意识是指教师对数学课程教学的标准以及教学任务的敏感性和自觉程度。定位教学价值,我们才会有效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我们才会有效设计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的课程目标意
本选题主要基于时代背景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探讨如何建设一个结合学校实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特色学校建设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并提炼课程理念,提出个性化课程开发的行动纲领和实施策略,这是本选题意义之所在。  一、明晰理论基础  作为“秉承华中科技大学文化传统”的附小,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基于自身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关注科学人文和谐发展的文化传统,借鉴全人教育理念和整体教育理论建构了自身的学校文化顶层设计,
①需要注意的是,当M1坦克被贫铀穿甲弹击中或坦克的贫铀装甲被击中,这时以M1坦克为中心、半径50m以内的人员都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因为有放射性火灾的危害,包括放射性粉尘等  ②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一、穿戴防毒面具,并且遮盖暴露的皮肤,但不需要穿生化防护服  ③二、离开坦克或离开被污染的区域之后,要拍落身上的灰尘  ④三、在进食前一定要用流水洗手  ⑤此外,車组乘员还必须严格遵守以下两项原则:
游戏中可以“发现数学”,数学中的很多结论,可以借由游戏得以展现。  游戏中可以“做数学”,构思精巧的课堂数学游戏,让教学不再“枯燥无趣”。  游戏中可以培养数学思维,数学和游戏一样,既要严格遵守规则,又鼓励创新发现。  游戏里还有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游戏不应被视为课堂的“调味品”。好的数学游戏设计,可以贯穿整个课堂,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知识,可以让师生的视野更为开阔。  本期,我们关注
先学后教的基本意蕴在于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学顺序变为学生“先学”而教师“后教”,以保证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  某种意义上讲,先学后教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所彰显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必将带来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  一、“先学”不足的实然之状  各地先学后教实验校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先学”环节课本阅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