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er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重要性方法途径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语文课是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决定了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要赋予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情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教师饱含情感的教学,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变得深刻而具体,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指南录)后序》一文时,若能引导学生准确体会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必然会对作者连用十八个“死”对抒发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感产生更深刻、更具体的体验,并顺理成章地激发学生对作品内容及思想意义的兴趣。
  2.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和理解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就不得不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才能理解作品,领悟知识。也只有触及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再造作品的情境,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背影》时,进入意境,情不自禁地攀住黑板的上缘,做出一付吃力攀越的样子,完成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感动得学生泪如雨下,既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博大、深邃,又诱发了学生情感,有力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3.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忧惧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世界观、思想观教育,又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例如,学习《小石潭记》、《石钟山记》,要让他们满怀激情地领悟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以及丰富的哲理;学习《岳阳楼记》、《谈骨气》,要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为之撼动,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教材,创设情感氛围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脍炙人口,从多方面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人情境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首先,要重视朗读教学。课文用普通话来读,往往朗朗上口。在朗读教学中,除要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去读,读出文旬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等。如讲《前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地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又如朗读《最后一次讲演》中的“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教师满怀激情,读得慷慨激昂,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义愤之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堂气氛起到积极的渲染作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在教《三峡》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导入壮美秀丽的三峡影像,伴着深沉悠远的背景音乐,不时还传出几声猿啼,将学生带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凉意境,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又如教师在讲《回延安》这首诗时,准备陕北民歌光盘,放给学生欣赏,让他们在歌声中体会民歌的特点,使堂课活起来,《回延安》的思想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心灵中升腾定位。
  再次,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口语以及得体的身体语言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与教师一起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帮助学生体会《长江三峡》“战斗——航进——穿过黑暗,走向黎明”这一比较抽象的主题时,就借助象征性的动作、手势向前冲出去,作奋进、猛烈之态,给学生一种勇往直前的浩大气魄。身势语的运用不仅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也使学生从教师流露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陶冶和感染。
  2.挖掘教材,解读情感内容
  “文学即人学”(高尔基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地去体味,悉心去探究,从而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应该介绍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分析,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如在讲《涉江》时,要对屈原崇高爱国情操进行礼赞;讲《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时,要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肯定,让学生了解,当杜甫把大众的苦难品尝为自己个人苦难时,他从自己渺小的自身超脱出来,在自己的诗歌中主动承担了大众遭受的苦难,代表了民众的良心而成为圣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极富情感的素材的挖掘,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和课文中的人融合为一体,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激发学生,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甚至能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会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学习《沁园春·雪》时,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风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当师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才能进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起来。不仅能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加深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当前企业和高职学生不能有效走出“用工荒”和“毕业即失业”的怪圈,是因为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环境的构建。为此,笔者提出“三大阵营(学校、企业、网络),两大纽带
语文教学一直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中之基!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句法,繁琐无比的典故和知识点,这样的教育从来都是南辕北辙的!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要深刻的理解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加深了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联系,促进了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然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加入也使得城市民族工作复
1993年从卫校毕业,一晃九年过去了,这九年中,发生了多少事! 想当初刚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我满怀着美好的愿望穿上洁白的衣服,希望能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饱受病魔折磨的人们减
期刊
从新兴的生态批评角度对鲍尔斯的处女作《黄鸟》进行解读,全方位展示了现实中人类所面临的严重自然生态危机,并深刻揭示鲍尔斯渴望战争摧残下的人们融入自然,返璞归真的和谐生态
摘要: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高中校园尝试融入时尚舞蹈——排舞,排舞以其风格各异、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特点激发了青春发育期高中生的学习热情,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大课间、课外活动等形式进行推广,逐步建构特色的排舞校园文化,给高中体育课堂注入新的血液。  关键词:排舞 高中 推广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
2002年7月22日至7月23日,湖南省卫生厅举办了为期2天的全省医院护理质量讲评会.卫生厅副厅长刘家望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卫生部护理中心主任严谓然亲临会议进行指导.来自全省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提出rn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建立了单一的过分强
这个冬季的阳光,总是轻轻柔柔的落在华林年轻而忧伤的额头,使他时常想起那一个冬天,下了很大的一场雪,飘飘扬扬的雪花,满天飞舞。 (一) 那一年,华林和玲子相识。 玲子是荷城
功能主义人类学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30至50年代,其中两位代表人物是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尽管这两位专家的功能学观点各有偏重,但是其核心的观点——用功能来阐释文化现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