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用字“椹”与南海丝绸之路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ab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多音字地名的读音应统一。我们通过对音、形、义及对当地方言的考察,联系古音,认为地名用字“椹”同“葚”,普通话读音应为shèn,不取zhēn及zhàn音。同时结合当地考古发现、自然地理及水上交通条件,我们推断雷州半岛古“椹县”及“椹川”的命名应与当地曾经种桑养蚕有关;从地名留存文化信息的角度观照,该地名为南海丝绸之路航线的开辟增添了文字依据。
其他文献
孙中山一生从未提过到“民本”二字,但人们一直认为他有民本思想,有鲜明的民本色彩,并且与中西文化和时代条件有关.1946年《地方自治月报》发刊词日:“基于中国数千年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以及国父三民主义的政治哲学,我们一贯的认识,是人民至上,建设第一,二十世纪是民主的时代,我国又在八年抗战饱受苦难之余,今天最大的任务,就是举国上下,协力一致,如何使人民能安定,社会有进步,打定民主的基础,走上建国的大道,建设成功一个富强康乐的三民主义新中国.”①可见社会早已将孙中山与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孙中山自己也说过:“余之谋
期刊
针对社会组织的既有研究较为关注制度环境的塑造作用,本文着力分析了社会组织成员的伦理状态,从而贡献了一个讨论社会组织的新视角.通过对一个以女性为主要成员的读书会的个案研究,本文说明了该社会组织运营的伦理基础乃是变迁社会进程中成员对于自我的追寻与表达.作为社会组织的读书会承载了女性成员不断向上超拔、追求"上进"的人生态度,构成了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拓展生活领域的组织基础,丰富了女性塑造内心世界的精神资源与技术.个体成员在社会组织中表达并强化了"上进自我"的心灵结构,同时这一结构仍然紧紧围绕家庭、社会和国家得到
加强文物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黄河流域文物具备承载历史久远、分布地域广阔、数量种类众多、地位和作用凸显等特征,但是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仍然存在保护边界不明确、保护对象不确定,区域综合发展不靠前、保护方式不先进,联动保护合力不强大、管理体制机制不协同等问题。文旅融合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带来新动力、新机制、新载体和新挑战,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为文旅融合带来新模式、新场景、新生态和新机遇。文物保护利用创新的基本路径可归纳为:创新制度设计建设,强化政策配套支持;构建协同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