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野下文物保护利用与创新路径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文物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黄河流域文物具备承载历史久远、分布地域广阔、数量种类众多、地位和作用凸显等特征,但是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仍然存在保护边界不明确、保护对象不确定,区域综合发展不靠前、保护方式不先进,联动保护合力不强大、管理体制机制不协同等问题。文旅融合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带来新动力、新机制、新载体和新挑战,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为文旅融合带来新模式、新场景、新生态和新机遇。文物保护利用创新的基本路径可归纳为:创新制度设计建设,强化政策配套支持;构建协同体制机制
其他文献
19世纪80年代后,法国加快了侵略越南北部的步伐.在此背景下,中法之间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就越南问题进行了系列谈判,谈判过程几经反复.中法交涉之艰难,其表在于各自外交言辞和手段的反复,而其里在于各自在越的利益算盘.清政府借用宗藩关系为理论基础,法国政府则利用1874年条约予以理论.然而,不管中法关系如何反复,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最重要的还是由各自的实力所决定.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时,已故著名辛亥革命史专家、业师章开沅先生在谈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曾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要真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必须纵观辛亥革命上下三百年”,“即百年历史背景、百年历史本身和百年历史展望”。章先生的意思,实际上是要将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探索,放在一个足够长的历史视距中,作贯通性、通盘式的考察,从而揭示辛亥革命深层次、长久性的历史影响。“辛亥革命的背景、起因、进程、后果、影响,需要进行长时段的纵横考察,才能谈得上对其本身以及历史遗产的真正盘点。”他又特别强调,这种通盘式
岭南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岭南中医药学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防病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岭南人群的体质特征,形成了当地的大众化的保健方法,创造了独特的岭南中医药学和文化,也使得岭南中医药文化对民族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提升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家国同构文化的认同感.岭南中医药文化有着高度的包容性、实用性、开放性特点.其倡导的仁爱、俭约、务实科学、辩证、和谐等理念,在民族复兴与实现中国梦中有着"滋养万物,润物无声"的作用.岭南的中
从审美主体的认知意向出发,探讨审美体验活动的四重自由确证方式,不失为有益的理论尝试.从时空意识入手,审美体验呈现为时间-空间性构造;从文化想象入手,审美体验呈现为回忆-创造性构造;从自由意志入手,审美体验呈现为形象-伦理性构造;从生命理想入手,审美体验呈现为建构-反思性构造.基于审美体验的四重普遍确证方式,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审美体验者的丰富复杂的精神生活世界.
孙中山一生从未提过到“民本”二字,但人们一直认为他有民本思想,有鲜明的民本色彩,并且与中西文化和时代条件有关.1946年《地方自治月报》发刊词日:“基于中国数千年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以及国父三民主义的政治哲学,我们一贯的认识,是人民至上,建设第一,二十世纪是民主的时代,我国又在八年抗战饱受苦难之余,今天最大的任务,就是举国上下,协力一致,如何使人民能安定,社会有进步,打定民主的基础,走上建国的大道,建设成功一个富强康乐的三民主义新中国.”①可见社会早已将孙中山与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孙中山自己也说过:“余之谋
期刊
针对社会组织的既有研究较为关注制度环境的塑造作用,本文着力分析了社会组织成员的伦理状态,从而贡献了一个讨论社会组织的新视角.通过对一个以女性为主要成员的读书会的个案研究,本文说明了该社会组织运营的伦理基础乃是变迁社会进程中成员对于自我的追寻与表达.作为社会组织的读书会承载了女性成员不断向上超拔、追求"上进"的人生态度,构成了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拓展生活领域的组织基础,丰富了女性塑造内心世界的精神资源与技术.个体成员在社会组织中表达并强化了"上进自我"的心灵结构,同时这一结构仍然紧紧围绕家庭、社会和国家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