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天取经的“偷渡客”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824z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僧玄奘通过佛陀的方式将和平、友爱和奉献精神传播给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每一个印度人都认为高僧玄奘是一位伟大的修行者。” 5月14日下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陪同下,印度总理莫迪参访西安大慈恩寺,并在玄奘三藏院的般若堂中写下了这段意味深长的留言。
  
  莫迪之所以选择西安作为此次访华的首站,因为这里不仅是习近平主席的家乡,也是当年玄奘西行求法和返回之地。就在访华前夕,莫迪还在微博上一再表达对西安之行的期待:“亚洲是佛陀之地”“佛教是连接亚洲国家的结合力”。
  可见,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佛教文化就是拉近两国距离的一条隐形纽带。而在这条纽带上,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的,便是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取经的故事。

乱世出高僧


  玄奘出生于隋朝末年,俗姓陈,名祎,从小就是个聪慧有志向的人。据说他8岁时,父亲为他讲授《孝经》,讲到曾子按照古代的礼仪,起身恭敬回答老师问题时,年少的玄奘突然起身说:“曾子都起身恭敬回答老师的问题,我现在受父亲教诲,又岂能安坐?”父亲欣慰不已,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可是玄奘命途多舛,母亲早年亡故,父亲又在他10岁时去世。无奈之下,他只好跟随已出家的二哥在洛阳净土寺修行。
  玄奘13岁时,隋炀帝大发善心,派大理寺卿郑善果去洛阳剃度僧人,整个洛阳一共只有14个名额。玄奘年龄太小,未能入选,就在考试的大门边上磨蹭着不走,被郑善果发现。郑善果一看这个小孩相貌堂堂,不同凡响,便上前询问,一听玄奘要出家为僧,便问他为何要出家,玄奘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从远的角度来说,我要继承释迦牟尼的佛法;从近的愿景来说,我要光大佛教。
  玄奘的回答打动了以识人著称的郑善果,破格录取了他。从此之后,玄奘就在佛法的知识中翱翔,法师讲过一遍经文,他就能明其大要。当时在洛阳的佛寺非常多,经常有高僧大德开设讲座,玄奘在每个讲座间来回飞奔,积累自己的佛学基础。
  为躲避隋末战乱,19岁的玄奘和哥哥从洛阳出发,辗转来到成都。当时成都汇集了诸多高僧,玄奘在这里学习切磋,讲经说法,很快声名远扬。21岁时,他在成都受具足戒(指佛教信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时,所应接受与遵行的戒律),正式成为国家登记在册的僧人。当时已经改朝换代,根据新王朝唐朝的制度,有了国家颁发的度牒(当和尚的凭证),可以得到国家分配的30亩地。但是玄奘不满足于在成都已有的声名,想到新兴的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去讲经说法。于是他不顾哥哥的反对,与商人结伴远赴长安。公元625年,玄奘到达长安。
位于印度巴特那县东南的那烂陀寺遗址,这里曾是世界佛教圣地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此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巧合的是,现在学术界所说的佛教传入中国的3个路径,即经西域、经西南、经南海,无一不是经过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佛教在中国土地上与儒学、道教相遇,逐渐被本土化。到了唐代,佛教已经很盛行了,但由于佛经翻译的差异,佛教各派对经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玄奘深感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多有歧义之处,“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的问题更多,便立下宏愿要一统佛法。
  此时的长安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常有印度僧人来讲经,佛法的精微释讲给玄奘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决定到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去求法。

在印度功成名就


  现在人们总会把玄奘和《西游记》中的唐僧画上等号,其实两者之间有不少差异。《西游记》中,唐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是由皇帝亲自选定西行取经的高僧;而历史上的玄奘,其实是一个“偷渡客”。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王朝开国不久,不允许国民出境,玄奘西行的请求被驳回,也就意味着他无法获得出入关口的“过所”,相当于现在的护照。在同行的僧人纷纷打退堂鼓的时候,玄奘毅然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偷渡。当时的偷渡可不是好玩的,不但有官府的严格盘查,还有大河、高山、大漠、戈壁等自然环境的阻隔。《西游记》说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到真经,事实中的玄奘取经可不止八十一难,每一天对他来讲都是磨难。
  玄奘西行虽然艰难,但也常遇到贵人。先是凉州都督李大亮不允许他出境,河西佛教领袖惠威法师就派遣两个弟子晓行夜宿把他送到了瓜州(今甘肃瓜州县)。到了瓜州没多久,凉州的通缉令就到了。可这份通缉令恰巧被佛教徒、州吏李昌拿到了,李昌拿着通缉令问玄奘:“您不是这个人吧?”见玄奘迟迟未答,李昌又说:“如果您真是玄奘,我会帮助您。”玄奘说了实话,李昌就当着他的面把通缉令给撕了。
  唐代经新疆去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大体分为北道、中道和南道,玄奘基本是沿着北道和中道西行的。一路上,他偷越玉门关、过五烽、到伊吾、至高昌,继续西行至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经过今天的撒马尔罕、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最终到达古代印度。若从贞观元年8月他从长安出发算起,到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秋末冬初到达目的地——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止,玄奘跋涉了4年多,行程5万余里。
  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初,是当时世界上的佛教圣地,藏经丰富、佛法庄严、大师辈出,常住僧人就有4000多位,还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非佛教徒也在这里学习,整个寺院有1万多人,规模堪比今天的大学。玄奘拜师那烂陀寺住持戒贤法师,如饥似渴地学习了5年。   这5年他学习了大量佛经,如《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对梵文更是下了大功夫,这为他回国翻译佛经打下了基础。而他的翻译,又为印度在遭受阿拉伯帝国入侵后的佛教复兴提供了大量资料。他还促进了当时印度大乘与小乘佛教之间的统一认识。在学成回国前参加的曲女城无遮大会上,玄奘得到了印度大乘、小乘佛教的一致认同:大乘佛教徒称他为“大乘天”;小乘佛教称他为“解脱天”。由此大小乘佛教的理论分歧在玄奘身上得到了统一,这是他在印度“留学”生涯的顶峰。
  那烂陀寺毁于1200年左右的战火。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经过与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核对,证明这就是那烂陀寺,地址就在今天印度的巴特那县东南90公里处。上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感念于玄奘的功绩,在此修建了玄奘纪念堂,使之成为中印文化交流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玄奘西行取经路线图。

荣耀归国


  玄奘虽然狼狈出国,但等他回国时,便是另外一番光景了。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他从印度启程回国。因为声名远播,一路上都有当地的国王和信徒护送、布施,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他终于到达了于阗(今新疆和田),后沿着丝绸之路南道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农历二月一日,玄奘在洛阳见到了唐太宗,此时距他离开长安已经过去了18年。这次会见有两个重要成果,即佛经的翻译和《大唐西域记》的撰写。
  玄奘从印度带回梵夹装佛经520夹、657部,和佛舍利150粒。在回国后的19年里,他一共翻译出75部、1335卷佛经。因为译经传道的声望,很多外国留学生到他门下学法,长安也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
  玄奘还根据自己在印度的所见所闻,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和地区、城邦,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有中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巴基斯坦北部、几乎整个印度地区、孟加拉国和尼泊尔南部地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风俗、自然风貌等,是古代西域和印度的百科全书。如里面就记载了“瞿折罗国”的情况,那里现在便是印度总理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
  为提升佛教地位,玄奘不遗余力。开国之初,李氏唐朝认为道教所尊崇的老子与自己是一个姓,所以一直把道教尊为“本朝家教”,位于儒释道之首。唐太宗时,还发了一个敕令:“老子是朕之祖宗,名位称号宜在佛先”;唐高宗时,又发了一道根据世俗的法律处罚僧尼的法令。经过玄奘的努力,后面的法令被取消,但“道先佛后”的法令还在保留。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后,玄奘与武则天的关系密切,在武则天生唐中宗李显时,召见玄奘并请求加持,后李显号为“佛光王”,玄奘为其受戒、着法服,并带在身边养育。这是玄奘希望在教权与皇权之间寻找平衡的一种努力。
  公元664年,64岁的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唐高宗哀叹:“朕失国宝矣!”
  正是通过玄奘为佛教传播做出的努力,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僧尼的排位终于高于道士女冠之上。这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和本土化,为儒释道三家合流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影响了中国文化格局。
  玄奘为了心中理想而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远赴印度求法,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催生了此后中印之间外交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僧侣、商人、使臣在丝绸之路上不绝于途。如公元641年,印度戒日王遣使远赴唐朝,不久唐太宗又派遣以梁怀敬为正使的使团回访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此后双方又多次遣使往来,其中王玄策作为唐朝的使臣,在22年间,多次往返于中印之间。
  玄奘西行,不仅是一次求法取经之行,更是一场文化交流之旅。他正式揭开了中印两国在文化交流上的序幕,给亚洲的佛教传播打下了夯实的历史基础。
其他文献
严歌苓是位创作密度非常高的作家、编剧,每年至少有一部小说上市,或者影视作品上线。冯小刚今年的新片《芳华》,正是改编自严歌苓在5月出版的同名新书。这一次,熟悉严歌苓的读者发现,故事里有了更多作者的自我元素——严歌苓曾是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而《芳华》描写的正是她当年亲历的部队文工团生活。  还记得严歌苓写文艺女兵小穗子恋爱故事的《灰舞鞋》吗?《芳华》有点像那本书的番外。一晃40年过去了,小穗子长
他为影片《三生三世》设计的服装受到质疑  “迎青丘女帝白浅上神。”声音刚落下,白浅从天宫的台阶上缓缓而下,长长的粉色裙摆几乎铺满整个台阶。正在等待的天族太子夜华伸手去迎,白浅视而不见,冷面前行,头顶华丽丽的红冠格外耀眼。  这是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下文简称《三生三世》)中的一场重头戏:男女主角白浅(刘亦菲饰)和夜华(杨洋饰)大婚。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忍不住笑场——因为白浅头顶那“宛若盆栽”的红
2012年,温赖特在The RealReal纽约仓库,查看接收的二手奢侈品。  就在半年前,还有网络媒体把朱莉·温赖特称为互联网行业的“风骚过客”,如今这4个字已显得非常落伍。的确,温赖特品尝过从巅峰跌落谷底的滋味。17年前,她参与创建的宠物网站Pets.com风光一时,网站标志一度成为互联网大繁荣的“吉祥物”;短短两年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吉祥物”又迅速沦落为被嘲笑的靶子。尝尽世态炎凉后,温赖特
农历新年以来,城乡话题一时成为热点。然而遗憾的是,其中几个颇受关注的“新闻”,却被证明是失真乃至虚构的。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到“东北地区礼崩乐坏的村庄”,虽然背后的舆情反映出普遍性焦虑,但“假新闻”三个字却让讨论失去基础。  这样的情况,引发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思考。什么样的事实值得关注?什么样的效果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理当弘扬?什么样的态度必须秉持?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
当我们谈论国家英雄主义时,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战狼Ⅱ》的大热带来了这个问题。无论在自我认知,还是在外部认知里,现代中国依然是温和内敛的气质。冷锋的横空出世,似乎有悖于这一认知。然而,尚武二字,从来都是中国气质的主体。“不是某种身份如武士、侠客、刺客,也不是某些行为如生猛、卤莽、讲义气、敢拼命,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刚健昂扬、积极果敢、有原则、有坚持、不苟且、不委琐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一个
黄蜀芹:1939年生于上海,戏剧大师黄佐临之女,其代表作《人·鬼·情》,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主义电影。1990年,执导电视剧《围城》,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2012年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  她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告别影坛,忘记一切,留下《人·鬼·情》《围城》《画魂》等经典之作  2015年大年初三,《上影画报》的老主编夏瑜和妻子、原《新闻晚报》副刊编辑沈一珠终于见到了黄蜀芹。自从接下《黄蜀
17岁的高中生霍华德活泼好动,经常在物理课上找人说话。物理老师十分头疼,总打电话“投诉”这个顽皮学生。在老师的轮番轰炸下,暴脾气老爸忍不了了,警告儿子:“要是再接到一次老师的电话,我就陪你上课!”霍华德不以为意:说说而已,又不是真去。沒想到老师再次打电话后,老爸真的采取行动了。第二天,霍华德惊讶地发现,同桌竟是老爸!他不得不安静下来,乖乖学习。这位彪悍老爸表示,只要儿子好好听课,自己就不会当他同桌
在国内办前卫画展,旅居纽约做诗社  人物简介:严力,诗人、画家、作家。1954年生于北京。1973年开始诗歌创作,1979年开始绘画创作。1985年留学美国。后来在纽约创办《一行》诗歌艺术季刊,并开始写小说。现定居纽约和上海。  采访严力那天,是记者和他一周内的第三次见面——初见于《环球人物》创刊10周年的诗歌朗诵会,又约见于画家张伟的个展,然后才是对谈式的采访。他的故事很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我
美国大选向来都少不了商业大佬的身影,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金主”。这不,尽管希拉里目前在民主党内一路领先,但也不是高枕无忧。除了要面对政敌的纠缠,她还得应付来自商业大佬的诘问,其中就包括美国石油巨头科氏工业集团的两位当家兄弟——查尔斯·科赫和大卫·科赫。他们唱衰希拉里,最近又对她提出的设立能源清洁税非常恼火。  自然,希拉里等政客对科氏兄弟有时也“非常恼火”,但又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手中的财富有很大的
这位前首富平时吃食堂、没有业余爱好, 人物简介 宗庆后,194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1989年创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工厂,现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浙江省饮料工业协会会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认为“超过1000万的财富都应该属于社会”  “宗董事长来了!”听到工作人员提示,才发现宗庆后已经坐在《环球人物》记者对面的座位上。这位中国前首富、拥有千亿身家的娃哈哈集团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