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许,在盛名和争议之下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为影片《三生三世》设计的服装受到质疑
  “迎青丘女帝白浅上神。”声音刚落下,白浅从天宫的台阶上缓缓而下,长长的粉色裙摆几乎铺满整个台阶。正在等待的天族太子夜华伸手去迎,白浅视而不见,冷面前行,头顶华丽丽的红冠格外耀眼。
  这是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下文简称《三生三世》)中的一场重头戏:男女主角白浅(刘亦菲饰)和夜华(杨洋饰)大婚。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忍不住笑场——因为白浅头顶那“宛若盆栽”的红冠。除男女主角面瘫式演技、特效影楼风等被吐槽外,电影的服装造型也成为毁戏的“元凶”之一,这也把设计师劳伦斯·许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对于人们的吐槽和非议,劳伦斯·许并不感到意外。作为一名时装设计师,他对此早已习惯。从早年间范冰冰穿着他设计的“龙袍”亮相国际电影节,到近几年巴黎T台上色彩斑斓的高定礼服,每一次新作的出现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包括骂声。他很少去回应,仍然埋头在中国风的设计道路上,“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至于艺术的好与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宁可接受非议,不能容忍平庸
  早在2013年,劳伦斯·许就与电影《三生三世》结缘。那年夏天,他带着22套服装第一次登上巴黎高级定制的舞台。中国广告片导演刘山坐在观众席中,惊艳于舞台上的一件件华服,当时就想有机会一定要和这位设计师合作。
  两年后,电影《三生三世》开拍,刘山成为该片美术指导。他邀请劳伦斯·许为电影设计服装造型,两人一拍即合。在设计服装之前,劳伦斯·许并没读过原著,只知是仙侠题材的小说。读完之后,他爱上了那个故事——青丘女帝白浅与天族太子夜华间,跨越了三生三世的旷世情缘。
  “我们谁也没有见过神仙,对神仙服饰的理解也都是根据每个朝代的服装演变而来,或者直接照搬某个年代的服饰。这些都没有具体规定,就让设计的空间更大。”劳伦斯·许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刚一开始,他就为这次设计定下方向——创新,但并不是没有依据、漫无边际。
  比如青丘女帝白浅,掌管万物生灵,所以她的服饰大部分是鲜花枝叶做成。夜华贵为太子,在服饰上自然会用到碧玺等皇家贵族的元素。
  劳伦斯·许在设计时还借用了许多敦煌的元素。最具争议的白浅和夜华大婚服,灵感就来自于此。他一直都有敦煌情结。少时,父亲经常给他讲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的故事,听着听着入了迷。有一天,他蹦跳着和父亲说要去敦煌,父亲当即给了他一巴掌,“敦煌那么神圣,你去不怕侮辱了敦煌!”直到2014年,他掂量了下自己,觉得可以去了。于是带着徒弟去采风,游走于各个洞窟,被古人的“时尚”感动,如今将之用在电影中。
  也许是习惯了神仙们白衣飘飘、仙风道骨,观众再看《三生三世》中奇特、新鲜的服饰和造型,自然很难接受。尤其是老凤凰折颜上神,全身上下都是五颜六色的,头上还顶着一片渐变色的羽毛,“不似凤凰,倒像是一只山鸡”。
  “我可以设计一个大家熟悉的造型,这很容易。但我更愿意冒险,让人知道还有另外一种仙侠的样子。”他说,自己宁可接受因标新立异而招致的任何非议,也不能容忍平庸带来的皆大欢喜。
  红毯造梦师
  劳伦斯·许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成名也与电影有关。上世纪90年代,他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服装设计,后游学巴黎。毕业后开了一个服装工作室,结果钱全砸进去,颗粒无收。但他没有放弃设计,每天都在想如何生存下去。
  2003年,电影《婼玛的十七岁》入围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女主角李敏需要一件礼服。朋友推荐了劳伦斯·许,他不负众望,采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理念,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电影节。之后,他开始做电影服装设计。
  他参与的第一部片子是《花腰新娘》,讲述花腰彝族新娘凤美的故事。为寻找灵感,他跟着剧组到云南石屏县——花腰彝族的聚居地,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学唱歌,看舞龙舞狮,设计出绚丽戏服,反响还不错,也因此结识了女主角张静初。
  到了2005年,电影《孔雀》入围第五十五届柏林电影节,张静初作为女主角要去走红毯,找到劳伦斯·许设计礼服。一开始,他毫无头绪,偶然间路过一家古董店,发现一顶古老的花轿,上面绣着孔雀开屏等传统图案,一下子有了灵感。他花3万多买下花轿,把轿布拆下来,缝制成一件“孔雀”礼服。张静初穿着它走完红毯后,给他发来一条短信:《孔雀》获银奖,礼服惊艳全场。
  劳伦斯·许意识到一件事:电影节上,设计师和影星是最好的联姻,设计师装点了影星的美,影星为设计师扬了名。自此,他开启了自己的红毯礼服之路,范冰冰、周韵、闫妮等明星都穿着他的礼服走上红毯。
  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范冰冰在2010年戛纳电影节上穿的“龙袍”。当时接到定制消息时,距离走红毯仅有20天,“为赶制礼服,我们用了30个绣工,花了11天时间完成。”最终范冰冰拿到礼服时,离飞机起飞只剩5个小时。
  “龙袍”成了电影节上最受瞩目的一道风景,但也不乏争议之声。“我只是把中国元素用时尚的方式展现,让人穿在身上,而不用人们跑到博物馆去看。”就这样,他逐渐成了影星走上国际电影节的专职服装设计师,被称为“红毯上的造梦师”。
  从枣庄到巴黎
  劳伦斯·许的工作室位于北京东五环的一处别墅里。门口扶梯旁,一套黑色丝质礼服立在那里,正面绣着一株黄色的梅花。再往里走,走廊两侧的空处,每隔几步就立着一套礼服,色彩艳丽。“我几乎把‘山里江南’搬到了这里。”他对记者说。“山里江南”是他上个月巴黎高定时装周大秀的主题,这些立着的礼服,从这里出发,走上巴黎的T臺,如今又回归“故里”。
  “整整38套礼服,都是一针一线缝制起来的。里面凝聚着中国传统技艺的精华,比如蜡染、苗绣等。”他说。去年,他到黔东南地区采风,被深山里的苗族蜡染吸引。于是便来到贵州的“蜡染之乡”安顺,与当地民众聊天。当时,他遇到一位70多岁的蜡染传承人,老人画了一辈子的图案,院子里存放着很多作品,最让他吃惊的是老人还会彩色蜡染。最终,他将蜡染以及当地服饰精粹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并将它们带到巴黎的舞台。
  “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用下去,不让它绝灭。”劳伦斯·许说,他的梦想就是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与他少时的生活环境有关。他原名许建树,生于山东枣庄。母亲是个京剧演员,童年时他就十分迷恋那些华丽的戏服。他拿起画笔,画女孩在舞台上跳舞,画他看到的一切,后来还学起书法。
  等到长大些,他爱上了服装设计。12岁时,他偷家里的钱,买来毛线和钩针,给9岁的弟弟勾出一件毛衣。第二年,他不知在哪儿翻出一本《青岛裁剪》,自学设计和裁缝,给姐姐做了一件旗袍。
  几年后,带着设计的梦想,许建树离开枣庄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巴黎,跨越1.8万里。凭借一套套礼服,他成为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
  如今的他,将时间分为两部分:陪妻子和女儿;工作。在成家之前,但凡醒着,他都在想设计——走路在想,吃饭在想,开车也在想。而现在,“我明显感到自己正在贴近生活,变得温暖,这也让我的作品更加美好。”劳伦斯·许说。
其他文献
《四朝宸翰》拍出1.495亿天价,其中有南宋的悲怆,也有四帝的心怀  云南师范大学东北侧,有一座烈士墓,墓西,耸立着一块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由冯友兰撰写,其中有这样几句: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此碑立于1946年,彼时抗战胜利,西南联大完成了历史使命,准备北迁。冯友兰不胜欢喜,
2015年4月,北京门头沟,人们在跳广场舞。  当“中国”两个字作为定语时,通常都会带给我们一种骄傲,比如中国制造、中国功夫。而这两年,和“中国”搭配出现的字眼中,颇为引人关注的一个词,是“中国大妈”。从2013年4月的“抢金”热潮开始,“中国大妈”就成了外媒视野中的一股强势力量。《华尔街日报》因此为她们创造了一个新词汇——Dama。  与外媒表现出的猎奇不同,大妈们在国内得到更多的是争议,而这种
西柏坡、锦州、徐州  五律?喜闻捷报  一九四七年九月  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毛泽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中国地图给人的视觉效果,似乎东北离北京很近。但如果有过从北京坐火车去东北的经验,就知道东北绝不像地图上看起来那么好走。在没有高铁时,北京到哈尔滨的火车,特快也需十几个小时,几近从
郝梦龄(1898年—1937年),河北藁城人。国民党抗日将领,陆军上将第九军军长。抗日战争时任卫立煌部中央兵团中将前线总指挥。1937年10月16日,在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采访你的记者来了”,侄女郝枚俯在耳边大声告诉郝慧英,93岁的她才在家人搀扶下,用力地抓着沙发扶手坐了起来。这天,郝慧英80岁的妹妹郝慧兰也在,“我从陕西赶过来看她,姐姐前两天刚出院”,说完望向姐姐
外交官出身的日本防卫大学退休教授孙崎享出现在电视镜头前,他身着灰色西装,戴着一副无边眼镜,颇有学者风度。他讲话时语调平稳,但常有惊人之语。在日本全国一片“保卫钓鱼岛”的亢奋声浪中,他却立足现实,通过媒体发出理智的声音,这与日本右翼的极端言论形成鲜明对照。  日本的清醒声音  关于钓鱼岛的归属,日本一些人声称 “钓鱼岛(日称“尖阁诸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理由是1895年日本内阁将钓鱼岛纳入冲绳县。
老板有各种爱好。高尔夫、豪车、网红脸美女,这些爱好都非常好——能劫富济贫,促进一地经济发展。但是,老板有一种爱好不好,那就是爱個“情怀”,其中又以“爱好文学”最造孽。  初工作时,我见过一个编辑,四肢枯瘦,头发像玉米须子。玉米须子编辑举起焦黄的手指捻着一支烟道:“桐城这地方真是邪了!人人都有文学情怀,哪怕是做了老板,跟我谈不了几句话,就说:‘某老师,我非常喜欢文学。下一回我把我的文章给你看看。’”
人物简介  孙宪忠,1957年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参与起草《物权法》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著有《论物权法》《德国当代物权法》等。  “房氏家族”屡屡爆出新闻。从广州城管局番禺分局原政委“房叔”蔡彬坐拥20多套房产,到陕西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原副行长“房姐”龚爱爱在北京拥有几十套房产,再到被曝有“两个身份证”和“69套房产”的宁波市公安局杭州湾分局民警“房哥”沈
书名:《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出版时间:2016年1月  “清晨7点钟,我在一个毒品窝点醒来。”这开头让你联想到什么?独闯虎穴的卧底警察,深入狼窝的新闻记者,还是惊恐度日的黑帮头目?这带着卡夫卡《变形记》味道的开头,为素德·文卡特斯撰写的《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定下了基调。醒来的那一刻,文卡特斯看到斑驳的墙壁下,一只蟑螂爬过漆布地毯。他所在的地方是芝加哥最著名的“城中城”贫民窟——罗伯
钱其琛被评价为在外交上“危难时刻立下大功”,  在单位里平易近人、生活简朴  对外交部的许多人来说,5月18日是一个悲痛的日子,送别了前副总理、我们的老外长钱其琛。  走出告别礼堂,我看见和老外长搭过班子的原副部长杨文昌,双眼通红,满眶是泪,独自驻足。我刚要安慰,一些记者认出他,上来采访。有香港记者问:“请谈谈您对钱副总理的评价。”稍顿,杨文昌说:“钱其琛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在那个特殊的危难时
严歌苓是位创作密度非常高的作家、编剧,每年至少有一部小说上市,或者影视作品上线。冯小刚今年的新片《芳华》,正是改编自严歌苓在5月出版的同名新书。这一次,熟悉严歌苓的读者发现,故事里有了更多作者的自我元素——严歌苓曾是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而《芳华》描写的正是她当年亲历的部队文工团生活。  还记得严歌苓写文艺女兵小穗子恋爱故事的《灰舞鞋》吗?《芳华》有点像那本书的番外。一晃40年过去了,小穗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