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通人的故事进入聚光灯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eonk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台上,“奶奶”无力地坐在椅子上,“孙子”正俯伏在奶奶的脚边,安慰着奶奶,其他演员,正在另一边的“缤纷世界”自由飞翔。“孙子”看到出神处,他的“化身”也飞到了另一头的精彩世界。“小时候,奶奶是我依靠的墙,可是现在,奶奶却变成了让我不能飞出去的墙……”
  五个演员正在动情地表演,伴随着简单的配乐。在舞台一侧不足2米距离的两张椅子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终于忍不住流出男儿泪,旁边的主持人体贴50多个观众,各有感触,几个年轻人和长者,也悄悄擦起了眼泪……
  然而,台上表演的并不是精心排演的剧本,而是舞台边那个年轻男孩的真实故事。这个小伙子一直希望出国参加工作假期,边打工边旅游,见识外面的世界。可是,挚爱的奶奶年纪很大了,他担心一旦远行,奶奶有什么事他会赶不回来;同时,申请工作假期是有年龄限制的,如果此时再不申请,他将永远错过。
  听完年轻人的讲述不到一分钟,演员们即兴演出了以上的一出短剧——这就是“一人一故事”剧场,也就是“Playback Theatre”,是一种即兴的剧场活动,1975年,首个一人一故事剧团由美国的Jonathan Fox、Jo Salas创立,在香港,这种表演模式也有十多年的发展。在“一人一故事”里面,所有的一切舞台元素,灯光、服装、道具、背景等等都做到极简,却将人最真实、复杂的情感展现出来。
  好像上面提到的这场言遇剧团的“一人一故事”演出,舞台就设在工厂大厦里一个大房间,这里是他们平常的排练房,公演时,就摆上六十个座位,座位前的空间就是表演区了,和观众的距离不到两米。舞台的灯光就只有几盏简单的射灯,也没有特别灯光效果;演员们的统一服装就是T恤配黑裤子,只是以不同颜色的T恤以示区别,大家都光着脚;道具只有几张木椅和一些彩布,还不一定都用得着;表演区一边,摆着两张椅子,“领航员”,也就是主持人就和被邀请上台的观众坐在那里分享故事。
  言遇剧团
  Mercy 和 Eddie是香港言遇剧团的创办人和联合艺术总监。两个人对“一人一故事”剧场有着相同的理念,因而走到了一起。
  “我们相信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聆听,彼此的生命会在故事中相遇。每一个故事都是重要的,我们能在相同里找到共鸣,在差异里体现接纳与尊重。”这是言遇剧团的信念,也是让团员们走到一起的信念。有趣的是,并不是每个团员一开始接触“一人一故事”就感兴趣的。有的团员,甚至因为对这种表演形式感到厌恶,包括创办人之一的Eddie。
  Eddie在学校时修读“社会工作”,并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初接触“一人一故事”时,是被它的表现形式所吸引。当时他觉得,“一人一故事”正是一种服务社群的应用戏剧模式,但观看了几次不同剧团的一人一故事演出之后,他却对这个戏剧模式产生了反感。
  Eddie认为一人一故事应该是服务观众的,但在早期他观看的一些演出里,剧团似乎在为自己的表演欲服务:领航员,也就是主持人,在引导分享者时常常没有照顾到分享者的感受,而是以一种强势的方式去要求、套取观众的故事,甚至在分享者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硬要去深挖,以致触碰到分享者伤处;而演员在表演时,又往往带有过于夸张、煽情的色彩,乃至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演出分享者的故事。虽然从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的确也有很多人在看了表演之后感动流泪,但Eddie看到的更多是一种伤害。因此,Eddie一度觉得,他再也不想接触此种戏剧模式了。
  直到后来在英国读书,一位老师再次向Eddie提起一人一故事的概念,邀请他观看了一场一人一故事,才引起了他对这种即兴戏剧模式的重新思考。回港后,Eddie拜访了香港一人一故事剧场圈子里面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创作人Mercy。
  Mercy本来就在社会福利界工作,主要服务于小区剧场。对于Mercy来说,她一直都希望通过戏剧在社会层面对人造成影响。Mercy相信,“一人一故事”的表演形式,应该是以一种真正的聆听心态,而非抱持批判的眼光。她希望,可以将分享者的故事以艺术的形式去呈现,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分享者的同时,也送给观众。Mercy的这种理念,和Eddie对一人一故事的理解不谋而合,而刚好Mercy原来所在的剧团也刚刚解散,于是,两人联手创办了言遇剧团。
  来自广州“一人一故事”的“同声同气”也不时到香港交流取经。他们的剧团总监郑春晖表示,香港有自己的演艺学院,对发展剧场比较有优势。但是,她觉得言遇剧团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他们是真正了解这种剧场形式的故事价值,是在打开一个平等的分享空间,不强求观众,也不取悦观众,而是真正尊重观众。
  即兴的能力
  对于观众来说,表演者的即兴能力是最神奇的。对于Mercy和Eddie,即兴的能力并不是那么的神秘。所谓即兴,其实只不过是包含以下几个元素:敏锐度,即如何去聆听和感受观众的分享;创意,将故事转化为戏剧;行动,也就是表演的能力;脑和身体的平衡,有时候我们是先思考计划再做动作,有时候本能反应的动作会引领思考,两者就要取得平衡;还有就是搭档之间的互动,相互之间信息的吸取和给予。这里面,既有演员个人的修行,也有相互之间的合作。
  “一人一故事”的演出人员,包括了领航员(即主持人)、乐师和演员。演员自然就是演出故事的主要构成,但领航员和乐师也非常重要。
  Eddie和Mercy都是经验丰富的领航员。按照Eddie的说法,领航员其实有点像导演,除了把握演出的整体节奏,还要根据分享者的故事和他本人讲述的重点来引导提问,接下来再思考演出的模式,比如说是使用三段故事的模式,还是自由演绎的模式等等。举个例子:当分享者讲了他在两个城市生活的不同感受,领航员就会让分享者除了选一个人演自己,还会请他选两个演员分别扮演两个城市,这相当于接下来的表演,强调的是他和这两个城市的关系。
  但领航员比影视剧导演更多了一重任务,就是要照顾分享者和观众的感受。因为作为领航员,他必须要带领全场观众进入分享和聆听的状态,营造一种安全、亲和、活泼的交流气氛,这样,观众才乐于分享自己的故事。“因为我们的宗旨是服务分享者,服务观众,希望大家可以通过看别人的故事来感受自己。”Eddie说。领航员要懂得察言观色,不能对分享者的痛处咄咄相逼,相反,要因势利导,同时也要适可而止,让分享者在安全舒服的气氛中,通过自主倾诉而得到心灵上的释放。在一次演出中,有一名观众在分享她的感情经历时欲言又止,领航员就不再问她具体的事情,只是关心她的心情感受,让她将心中郁结说出来。   乐师是“一人一故事”里面的又一重要角色。简单的音乐,不但让故事锦上添花,更是即兴表演的节奏和结构。言遇剧团的乐器很简单,主要是口琴,也有手鼓等各种简易乐器,好几个团员都可以充当剧团的乐师角色。而有乐队经验的阿Ky是言遇剧团的主要乐师。
  “虽然做演员和做乐师都讲究合作,但还是挺不一样的。”阿Ky 说,“做演员时,精神更紧张,要比乐师记住更多讲述的细节,有时候,分享者的一些关键话语,是要一字不变地变成台词的。而乐师,所留意的主要是分享者的各种感受,要听到他情绪上的变化,把握整体气氛就可以了。” 作为乐师,要给出故事的起承转合,但同时也要留出空间给演员响应。但有时候,演员在响应时,也会比乐师先一步进入下一个故事阶段,乐师的配乐就要配合做出转折——给予和接收,合作就在此间产生。
  相对于演员之间的亲密互动,独处一边的乐师似乎有点“孤独”,但其实也是透过空气和演员、观众互动的。阿Ky相信,音乐就是空气的震动,而空气的震动是会影响气氛的。
  言遇剧团的乐器很简单,也很特别——60多件乐器,都是团员们各自一件件慢慢积累起来的,其中正式的乐器有口琴、吉他等,也有儿童玩具琴,甚至是捏一下就会发出怪叫的“橡胶鸡”。阿Ky最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一人一故事”资深艺人,就特别赞赏言遇的乐器——乐器可以很简单,只要用对地方就很好。
  聆听的艺术
  聆听的艺术是“一人一故事”最关键的一环。Mercy和Eddie指出,很多时候,我们在听人家的故事时,往往会将自己的经验代入,结果就会按照自己固有的思路去想象事件,乃至将聆听变成了满足自己的倾诉。但事实上,每个人表面的事件相似,背后却各有各的隐衷和故事。真正的聆听,就是要尊重这些故事的原貌,而非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想,或者将自己深深投入,以致影响了演出。比如说,有一场在四川为地震灾民举办的演出,当时的演出团队本身也是当地的受灾者,一听到台下观众的故事,演员们就感同身受泣不成声。“这需要一种情绪管理的能力。我们要将自己放空,带着尊重去聆听,而不只是一味想着自己。”Eddie说。
  “但又不是以一种纯粹的第三者身份去听,这是一种平衡。”Mercy补充道。聆听,更是一种旁观的理性和同理心的感性之间的平衡。如果不能同情叙述者的感受,不去体会他们的感情,聆听也不能真正到达内心,更遑论代入叙述者的心理,去将故事重新整理演绎出来。就像Mercy说的:“演员不能只是一个机器人,要做到故事在‘我’里面,这样才能表现出演员的生命能力。”
  艺术感、社群能力、仪式和个人成长,这是“一人一故事”创办人提出的四大要素,也是言遇剧团培训和彩排的着重点。而所谓个人成长,很大部分就在于聆听和尊重,从中学会清晰地聆听对方,而非只看见自己;同时要有一种自觉性,了解什么事情会对自己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什么事情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的。
  正是这种犹如朋友般的聆听,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分享空间,有时,这种分享的气氛更能延续到演出之后。比如上面提到,那个年轻人分享过他既想离家追求梦想,又舍不得离开年迈奶奶的故事,演出过后,纷纷有观众走到该年轻人身边,和他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有同样年轻的观众,和分享者诉说其实自己也有类似的境况;也有年长的观众表示,其实自己也有晚辈,但通过这次分享和演出,她对自己的孙子似乎也更多了一份理解,还鼓励年轻人迈出梦想的一步。当晚的演出不止一个分享者。而更多分享者和观众都表示,原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自己是这样的,从此引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更多思考。诉说了多年前的感情问题的小敏,通过观看演出,才发现原来自己当年的伤口其实并未止血,只是一直压抑着。相反,同样是说了感情问题的Ann却知道,她已经可以站起来重新开始了。
  剧场以外
  和其他的“一人一故事”剧场相似,言遇剧团主要是服务小区,接受不同的团体邀请进行演出。言遇剧团是个业余剧团,因此每年大约接受十几场受邀演出,除此以外,还有每月的公开排练。 “商业机构邀请的话,我们是严谨地收费,但是如果小区团体,或者是慈善团体,我们又会区别对待,每年一度的公开演出,也是免费对公众开放,有点像是劫富济贫吧。”Mercy打趣道。
  而事实上,言遇剧团的十四个团员,包括Mercy和Eddie都另有正职,剧团只是他们的“业余活动”。他们当中,有中学教师、医护人员、社工、自由身剧场演员等等。每次演出,团员们都只是收取车费补贴,在剧团成立之初,甚至连补贴也没有。每次演出的收入,都投入到剧团的经费上面,比如说,租用排练场地。所以在公开演出的时候,剧团还会在开演前设置小吃摊位,也算是筹募经费的一种方式。只是,就凭着“相信每个人的故事也有无可取代的价值,在人与群体互动的分享过程,我们同时发现自己活在当下的内心世界,以及与社群之间产生的联系”这个信念,14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走到了一起,组成了“言遇”。
  除了两名团员本身就有一人一故事的演出经验以外,大部分队员都是Mercy和Eddie亲自培养出来的。每年言遇都会举行一些训练班,Mercy和Eddie就从中物色人选。
  “我们觉得,既然是一起组团,那么我们对于一人一故事的理念就要相同,那么我们自己亲自训练就是最好的寻人途径了。”Mercy说出了心中的考虑。当然,并不是培训班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为了“言遇”的成员,寻找队员也不是训练班的核心目的。“在变迁迅速及生活忙碌的时代中,通过剧场推动故事分享的艺术文化,让每个人于其中都能真诚相处,使个人价值得以被珍视。”——剧团的宣传单是这样写的,但其实,Mercy和Eddie要传递的,还是聆听和尊重。于是乎,一些他们举办的工作坊,甚至不是以教授表演为目标,而是讲述如何去聆听。
  Alex是一名戏剧教育的硕士毕业生,本身就对应用戏剧很感兴趣。参加了“言遇”举办的工作坊之后,回想起过去自己对待学生时,其实会有点“说教”的感觉,也意识到有时候听别人说,其实不过是想讲自己的事情,而并非真正的聆听。之后,Alex作了自我调整,面对学生的意见,即便不同意,也怀着尊重和忍耐的心情,不再轻易判断对错。
  而团员阿Ky在参与“一人一故事”之后,在不断的练习和表演中,更对“选择”有了更多的理解:“我们其实每时每刻都在选择。比如说,团员在表演时做出了某个动作,你就要选择如何去响应,是相对的行动还是顺势而作?你是接收对方的‘给予’还是‘给予’对方一些信息?一场演出下来,起码有200多个‘选择’,我就从中去反省。或者有些选择不是最好的,但是最不好的‘即兴’就是犹豫。做人也是这样的,对于别人的意见,或者各种事物,是接受还是推却,我们最少要有反应,不要犹犹豫豫,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所谓个人成长,很大部分就在于聆听和尊重,从中学会清晰地聆听对方,而非只看见自己”
其他文献
8月30日,在佛罗里达坦帕举行的美国共和党“四十大”最后一天晚上,本是全国认识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的最佳时间点。他也的确发表了很精彩的关于自己、关于信仰、关于家庭、关于美国梦的演讲,不过网友的兴奋点,却是大会神秘嘉宾、好莱坞著名演员伊斯特伍德和他更加神秘的“伙伴”。  伊斯特伍德不满意奥巴马四年“毫无政绩”,把旁边的空椅子当成“隐身的奥巴马”,开始质问和对话起来。这种戏剧舞台形式对于保守的共和党大会的
“朕感谢各位欣赏话剧《步步惊心》。”要不是“四爷”在舞台上的穿帮谢幕,上千人目送雪花铺满台口,很多人还沉溺在百多年前雍正朝的风花雪月里。一个现代女子,得九位皇子万般宠爱的罗曼史,在去年电视荧幕上吃定了一众怨女痴男。  故事到最后,现代女子张晓“穿越”成的马尔泰若曦格格,既没得到她的苦情怨侣四阿哥雍正的成全,也没能和心灵相契的八阿哥胤禩成为眷属,不明不白地嫁给了十四阿哥,郁郁而终。三位皇子夺骨灰的压
金融的国家垄断,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上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我们从战国时代就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金融其实是高度竞争性的,甚至在汉初,很多私人企业家可以发行货币。货币的去国家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这中间也有权力和自由的抗争,但总体而言,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活动基本上是自由的,包括私人产权都得到比较可靠的保证。交易、合同其实也都由一系列规则来保护,不完全依赖政府。  刑律其实不是中华法系的核心,只是
巴黎西边的16区,尽管与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都离得很近,这里却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内敛的气质。这或许也是当年普鲁斯特、罗兰?波拿巴(拿破仑侄孙)选择居住在这一区的原因—后者的府邸,如今已变身顶级品牌酒店,但依然低调。  葡萄酒博物馆隐藏在这一区地铁Passy站附近一条不起眼小路的尽头。对于初次到这里的访客,如果不向当地人打听几回,恐怕很难自己找到。像巴黎很多街道、社区一样,这里也有它的历史:17世纪时,
从2009年延伸到2011年的重庆李庄案,曲折跌宕,幽明交替。李庄漏罪案以撤诉止,意料之外,又在法理之中。其中,活跃在浙江、上海一带的南派职业律师以其技术功底和深厚学养,开始试水公共参与,站到了网络时代的聚光灯下。    再过几天,北京律师李庄即将结束其一年半的刑期。然而,外界仍然对其重获自由的可能性充满了担心,网络上盛传“李庄出狱前后的N种可能”,甚至猜测对方会设下新的貌似温柔的陷阱,让李庄出丑
“机场大师”的门派  国学经管派:  有人说,他们掌握的“国学”并不比一个评书艺人更多,但他们还是花了些时间和心思从类似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等学说中去找那些似是而非,怎么说都行的内容出来,将故事作为案例、教条作为论据,比如,他们可以从《孝经》中总结出培养团队忠诚、责任及感恩之心的方法;从阴阳五行学说提炼出“五行人格说”、“五行团队养生术”、“五行领导力修炼三原则”等,如此,他们自
今日中国的公共舆论弥漫着一种对自由主义的常识性论述,这种对自由、民主、市场和法治的简化论述,因充满激情和立场清晰,以及在思想资源上的简单明了,而成为媒体人和部分知识人屡试不爽的话语形式。而另一种左翼知识人的复杂化的对时代的政治与状况的分析,则因为知识资源的庞杂与论证体系上的庞大,以及表述风格上的缠绕与暧昧,根本无法实现孙歌所言的“理论的及物”。因此,可以说在公共舆论的思想资源与论述风格中,过分的简
特首选举才过了四天,香港又出大事件:3月29日,新鸿基地产(以下简称新地)联席主席郭炳江、郭炳联,还有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被廉政公署“请喝咖啡”。  同一时间,受贪腐传闻困扰,即将卸任的香港特首曾荫权,正在外地休假。  媒体说这是“打老虎行动”:当天上午,三人分别在住处被带走,傍晚,廉署更宣布拘捕三人。最后三人各以200万现金保释,不过还需要在4月10日再到廉署报到。  这被形容为香港开埠以来,涉及
从倒数第二集开始,《夫妻那些事》逐渐陷入了一种类似道德审判的窠臼:之前只露过少数面的赵家良陡然成了故事的大反派,他在超市偶遇小梅,接着通过绑架自己儿子的方式向唐鹏夫妇勒索,并差点杀死二人。故事的结尾当然是团圆美满的,但赵某瞪着绝望的眼神穿梭在北京幽暗地下室长廊的场景,几乎可以进入电视机前的观众晚睡时的噩梦当中。他的丧心病狂貌似极具现实代表性——社会不公导致恶意泛滥。  而在我看来,这种戏剧冲突激烈
也许与自己做了父亲有关,跟大多数影迷的吐槽不一样,我觉得黑三是这个系列里拍得最有余味的,尽管汤姆·李·琼斯确实老了,千奇百怪的外星人造型少了,Boss的能耐也平庸得让人失望,穿越的整体思路则俗不可耐。  但作为喜剧,只要威尔·史密斯依然能逗笑你,那就别去钻牛角尖,探究什么时空穿越的漏洞;作为系列片,前两部关于外星人的想象力已经淋漓尽致,至此未必黔驴技穷,却也不必总是吃老本;作为10年后才姗姗来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