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偏远的农村小学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仍然是处于一种“教会接受”的道德教育。把学生作为一个容器,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也要无条件地符合老师的预设,教师提问单一,教学过程缺乏坡度,处理教材没有深度,教学主观、提问琐碎、低效劳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引起我的反思:如何使我们边远的农村小学品德教学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本人就从演小品,演中悟理;讲故事,加深理解;看一看,乐中激情;做一做,指导行为,四方面谈活动体验让品德课更精彩。试图促使我们农村边远学校的品德课研究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活动体验;品德课;精彩
少年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肩负着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崇高历史使命。诚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德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农村小学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遵循品德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教材的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形式,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努力用活动体验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师生的生命活力。
一、演小品,演中悟理
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学习课文内容部分,用演小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活动,进而让学生产生情感,受到教育。我校有一位老师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她让孩子们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有的同学扮演商店服务员,有的扮演顾客;还有的扮演学校门卫自安叔叔、学校搞清洁的阿姨。后来大家选了扮演学校的“清洁工”汇报。这时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到这些“才清洁工”身上,模拟“清洁工”挽起袖子,卷高裤脚。小组长分工合作后,几个小清洁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他们有的用力拖地,有的拿着布擦讲台,还有的去端水……一下子把讲台前的卫生搞得干干净净。此刻,老师马上采访这一组的同学谈自己感受。同学们有的说:“地面干净了,心情也舒畅了。”还有的说:“每天看见清洁阿姨干得那么轻松,今天干一会儿就累了,清洁阿姨真辛苦啊!” “我们再也不能乱扔垃圾,清洁真要从我做起啊!”……从各小组的活动汇报中,看出同学们已经获得真实的感受。深深地认识到要以实际行动尊重各行各业的人们。
二、讲故事,加深理解
通常運用讲小小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运用精彩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故事情境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品德课堂的学习,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教学效果总比说教式,只是讲教材知识,教师讲,学生听好得多。自从有机会参加了广州市品德教研会在广州各区的一课两讲后,我们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我们在品德教研中主要研究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史地题材的课文,都尝试运用讲故事加深学生理解的方法。
我执教五年级下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首歌曲《在松花江上》,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看品德教材第74页“乐乐的日记”。听完音乐后,我立刻问学生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你们知道它的时代背景吗?“是一首抗日的歌曲”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时代背景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广大人民深受屈辱……”一个女同学勇敢地站起来说。接着,我又配上低沉的音乐,深情地讲起“九一八”事变的故事……当同学们听到被打伤500多名学生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甚至听到哭泣声。此时此刻,我看到有的同学咬紧牙、有的同学瞪大愤怒的眼睛、有的握紧拳头……“九一八”事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看一看,乐中激情
高年级品德的内容故事性很强,如果品德教师的情感态度调动不起来,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教师满腔激情,形式多样地进行教学,那么这节品德课就会多姿多彩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因为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所具有态度的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学生在情感心理上具有一种非社会性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和社会之需不相联系的个体心理。原因是学生年纪小,对社会认识不够深入,尤其是独生子女都是一种以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幼稚的情感。于是,我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看一看,乐中激情,让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我执教五年级下册《勿忘国耻》第二课时,课始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白玉浮雕“虎门烧烟”图,我要求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想,一边看一边议,一边看一边记。当同学们看到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进行了23天,销毁了全部收缴的鸦片时,同学们为林则徐的爱国行为无不为之感动,也从中感受到英国商人的恶毒,这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激起了同学们对英国商人的无比憎恨。此时此刻,同学们带着对林则徐无比热爱和敬佩的感情进入课文。
四、做一做,指导行为
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执教老师要精心设计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让他们悟理,用最体验活动式的方法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道德内化,这样更好地达成课时目标。
在我执教五年级下册主题《爱护集体荣誉》第一课《感受集体的温暖》,课前我事先搜集班级内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然后问学生:“小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会想到什么?”有些同学们说:“尊重。”有些同学说:“感激。”有个外地插班来的学生说:“感受到温暖。”我带头鼓掌。我还请插班来的这位同学说说为什么会感到温暖。“我刚来,一切都新,黄老师微笑地请到讲台上,向同学们介绍我,班长、小组长接我到座位上……”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做“真情互动”的游戏,通过全员参与,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同位说,在小组做。汇报时,有个顽皮学生主动走到平时欺负过的几位同学面前赔礼道歉说:“我以后不做小霸王了,再也不欺负你们了,做你们的好朋友。”来,手拉手,齐诵诗歌。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顿时,一股团结友爱的春风吹遍教室每个同学的脸上,激发了相应的道德情感。
的确,我们农村小学运用活动体验的方法上品德课以后,唤醒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全员参与的兴趣,体验到了参与活动的快乐。有位年轻老师说:“而今我们的品德课告别枯燥,迎来了精彩。”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北师大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五、六年级).
[3]郑德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有序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2(06).
[4]小学品德课程资深整合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活动体验;品德课;精彩
少年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肩负着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崇高历史使命。诚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德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农村小学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遵循品德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教材的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形式,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努力用活动体验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师生的生命活力。
一、演小品,演中悟理
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学习课文内容部分,用演小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活动,进而让学生产生情感,受到教育。我校有一位老师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她让孩子们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有的同学扮演商店服务员,有的扮演顾客;还有的扮演学校门卫自安叔叔、学校搞清洁的阿姨。后来大家选了扮演学校的“清洁工”汇报。这时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到这些“才清洁工”身上,模拟“清洁工”挽起袖子,卷高裤脚。小组长分工合作后,几个小清洁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他们有的用力拖地,有的拿着布擦讲台,还有的去端水……一下子把讲台前的卫生搞得干干净净。此刻,老师马上采访这一组的同学谈自己感受。同学们有的说:“地面干净了,心情也舒畅了。”还有的说:“每天看见清洁阿姨干得那么轻松,今天干一会儿就累了,清洁阿姨真辛苦啊!” “我们再也不能乱扔垃圾,清洁真要从我做起啊!”……从各小组的活动汇报中,看出同学们已经获得真实的感受。深深地认识到要以实际行动尊重各行各业的人们。
二、讲故事,加深理解
通常運用讲小小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运用精彩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故事情境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品德课堂的学习,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教学效果总比说教式,只是讲教材知识,教师讲,学生听好得多。自从有机会参加了广州市品德教研会在广州各区的一课两讲后,我们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我们在品德教研中主要研究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史地题材的课文,都尝试运用讲故事加深学生理解的方法。
我执教五年级下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首歌曲《在松花江上》,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看品德教材第74页“乐乐的日记”。听完音乐后,我立刻问学生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你们知道它的时代背景吗?“是一首抗日的歌曲”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时代背景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广大人民深受屈辱……”一个女同学勇敢地站起来说。接着,我又配上低沉的音乐,深情地讲起“九一八”事变的故事……当同学们听到被打伤500多名学生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甚至听到哭泣声。此时此刻,我看到有的同学咬紧牙、有的同学瞪大愤怒的眼睛、有的握紧拳头……“九一八”事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看一看,乐中激情
高年级品德的内容故事性很强,如果品德教师的情感态度调动不起来,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教师满腔激情,形式多样地进行教学,那么这节品德课就会多姿多彩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因为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所具有态度的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学生在情感心理上具有一种非社会性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和社会之需不相联系的个体心理。原因是学生年纪小,对社会认识不够深入,尤其是独生子女都是一种以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幼稚的情感。于是,我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看一看,乐中激情,让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我执教五年级下册《勿忘国耻》第二课时,课始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白玉浮雕“虎门烧烟”图,我要求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想,一边看一边议,一边看一边记。当同学们看到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进行了23天,销毁了全部收缴的鸦片时,同学们为林则徐的爱国行为无不为之感动,也从中感受到英国商人的恶毒,这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激起了同学们对英国商人的无比憎恨。此时此刻,同学们带着对林则徐无比热爱和敬佩的感情进入课文。
四、做一做,指导行为
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执教老师要精心设计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让他们悟理,用最体验活动式的方法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道德内化,这样更好地达成课时目标。
在我执教五年级下册主题《爱护集体荣誉》第一课《感受集体的温暖》,课前我事先搜集班级内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然后问学生:“小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会想到什么?”有些同学们说:“尊重。”有些同学说:“感激。”有个外地插班来的学生说:“感受到温暖。”我带头鼓掌。我还请插班来的这位同学说说为什么会感到温暖。“我刚来,一切都新,黄老师微笑地请到讲台上,向同学们介绍我,班长、小组长接我到座位上……”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做“真情互动”的游戏,通过全员参与,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同位说,在小组做。汇报时,有个顽皮学生主动走到平时欺负过的几位同学面前赔礼道歉说:“我以后不做小霸王了,再也不欺负你们了,做你们的好朋友。”来,手拉手,齐诵诗歌。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顿时,一股团结友爱的春风吹遍教室每个同学的脸上,激发了相应的道德情感。
的确,我们农村小学运用活动体验的方法上品德课以后,唤醒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全员参与的兴趣,体验到了参与活动的快乐。有位年轻老师说:“而今我们的品德课告别枯燥,迎来了精彩。”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北师大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五、六年级).
[3]郑德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有序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2(06).
[4]小学品德课程资深整合有效性研究.